第3章我国汽车行业概述及汽车行业发展走向
3.1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历程
3. 1. 1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历史
根据汽车产量增长情况、汽车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基本特征的变化,可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初创阶段。新中国刚一成立我国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是通过国家集中投资和全方位技术引进的方式实现的,其标志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和投产。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
1956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解放牌汽车开始了正式生产。同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
建国后,由于国内汽车专门人才缺乏,技术上缺乏应有的实力,中国轿车的鼻祖是中国第一代汽车技术人员和工人东拼西凑,手工敲敲打打造出来的。以凤凰车为例,它的发动机采用的是南京汽车厂的四紅发动机,底盘仿华沙轿车,车身外形仿顺风车,零件靠手工技术和在普通机床上搞革新进行切削加工完成。重工业部于1950年8月决定聘请苏联专家承担汽车制造厂的整体设计工作。1953年,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下,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便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第一个汽车生产基地。这种全盘引进的方式不仅为一汽旳建设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而且为中国学习和迅速掌握汽车生产技术、积累经验提供了捷径。一汽建成后,先后发展了 4吨解放牌、2. 5吨越野、红旗轿车等产品,并形成一定生产能力。在造出东风车后的4个月,一汽就造出了造型精美、具有民族特色、实用性能较好的高级轿车红旗,这是中国第一部定型轿车,而且这一响亮的轿车品牌曾让一代中国人为之倾倒。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同年,仿制德国1956年出产的奔驰220s的新型凤凰轿车试制成功,并成为中国的又一种定型轿车。由此,揭开了中国轿车工业生产的历史。
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期间,全国范围企业下放,各省市纷纷利用汽车配件厂和修理厂仿制和拼装汽车,形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热潮”。到50年代未,中国的汽车制造厂迅速增长到16家,汽车改装厂增加到28家,汽车、特别是载货汽车产量迅速稳步增长,达到两万多辆的水平。中国各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积极性,一方面丰富了中国汽车产品的品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货汽车生产体系(具备轻型、中型、重型载货汽车和各种专用改装汽车的生产能力)、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多种需要,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汽车工业投资的严重分散和浪费、布点混乱,重复生产的局面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另外,中国汽车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开发和研制汽车新产品的能力,零部件工业也比较薄弱。
第二,摸索成长阶段。该阶段从1960年到1980年,跨越了四个“五年”计划,以第一汽车轿车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为主线。
1964年,一汽正式成立轿车厂,1965年9月19日,一辆薪新的红旗770型三排座样车开进北京,该车长5. 7米,内饰精美考究,乘坐十分舒适,造型也为全世界所称道,一亮相就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1966年,红旗770轿车进入批量生产阶段,1972年,毛泽东的专车也换成了红旗特种车,从而最后奠定了红旗轿车的至尊地位。红旗曾采用v8发动机,这在当时的世界轿车中是非常罕见的,体现出中国轿车的特色,红旗的特殊地位、独特的工艺及其精美、典雅的造型使其成为世界名车,当时,坐红旗车成为很多到中国来的外国贵宾的一大心愿。红旗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寄托情感的一大标志。
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旗外,中国惟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就是上海牌轿车。1964年,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并对制造设备做了一系列改进。首先制成了车身外板成套冲模,结束了车身制造靠手工敲打的落后生产方式,又以此为基础制成各种拼装台,添置点燥机,实现拼装流水线生产,轿车质量得到稳定和提高。1965年上海轿车通过一机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一万七千多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1972年起还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1980年,该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
中国第二个汽车生产基地是位于湖北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于1965年开始规划,用了10年的时间至1975年才建成投产。然而,用于建设1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的超过2万套的设备及部件,只有不到1%的是从国外进口的,其他的都是由二汽自行研发完成,因此二汽的投产对推动我国汽车行业技术进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汽的产品设计到技术到设备改造都是自我完成,标志和记录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发展历程。
60年代末,陕汽和四川汽车厂先后投产。到上世纪70年代,在国家放开推动产业进步的情况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二波开始了。1976,汽车生产厂达到66家,对特种车辆的改装配套厂也超过了 150家。上海汽车厂的年生产能力增加到5000辆以上。到70年代末,中国的汽车产量已经接近达到20万辆。
然而,由于断绝与外界交流,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隔离在汽车行业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之外。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多次决策失误,使得尽管我国汽车产业总量仍然在增加的情况下,生产规模仍然很小,汽车制造厂不断地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使得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暴露出来。
此外,由于大多数新建的汽车厂选址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加之各厂家之间没有完善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施工成木大大提高。因为国家没有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我国汽车工业远远落后于全球汽车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在此阶段,由于缺乏对汽车产业的认识和重视,这也使的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发展极为缓慢。
第三,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汽车的需求特越来越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汽车产业改革和发展驶入快车道。20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我国汽车产品开发的重点看是转向乘用汽车和重型车辆,在此期间天津汽车厂和柳州市拖拉机厂分别建设完成,另外兴建了四个基地生产轻型车辆(分别位于东北、华北、东部和西南)。然而我国汽车工业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规模,依旧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在此期间,进口汽车占据了我国高端汽车的绝大部分市场。为此,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与国外汽车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沟通与合作,并建设了上海和一汽大众、东风、天津等合资汽车厂,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造车技术,使得我国汽车产品设计和生产更趋于完整。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生产的各种车辆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在此期间,具体方式基本都是从进口全部散件组装幵始,逐渐提高国产化率。80年代中期可以视为第一阶段,建立了上海桑塔纳、广州标致两个合资企业,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这一阶段是引进的摸索阶段,引进的车型和技术也不是很先进。90年代前期和中期是新时期轿车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都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一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价格不断下降,国产轿车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销售份额。我国的轿车工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家也把轿车生产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并鼓励私人购车,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市场上80%的轿车由私人购买,1000万人口的北京已经有五万多辆私人轿车。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旳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1998年以来,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一汽一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是我国轿车生产技术实力大大增强的必然结果,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我国汽车工业总共投入了超过1千5百亿的资金进行发展。“八五”期间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投资建设的高峰期,全行业累计投资额超过七百亿,超过了同期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1%。从投资方向看,后期投资相对集中,改变了分散生产的局面并形成了几个大型企业。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生产能力比70年代未增长了超过10倍,全国汽车年产量在1992年首次超过100万辆。1998年汽车产量超过160万辆,名列世界前10位,其中商用车生产超过110万辆,世界3强。1992到1998年的6年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980万辆,其中乘用轿车234万辆,基本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汽车需求。到1998年全国商用车(轻型车和微型车)比重大幅度上升,基本上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产品结构单一的不合理局面。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我国汽车经营管理制度也在90年代中后期产生了许多变化。汽车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模式都在发生变化,我国汽车经营管理制度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为主和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工业的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正一步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前进,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网络和方便用户的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
在改革开放后到二十世纪末的这二十年里,我国汽车工业及其直接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在同期的快速增长,汽车产业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绝大多数年份里,汽车工业产值的增幅显著高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增幅。基于汽车工业产值较大及其配套和上下游产业相关度较高,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阶段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_。
3.1.2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汽车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汽车全年累计产量超过1900万辆,刷新全球汽车年产量的纪录,连续4年保持全球头把交椅。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全年累计生产汽车1927.18万辆,同比增长4.6%,销售汽车1930. 64万辆,同比增长4. 3%,其中,乘用车产销1552. 37万辆和1549. 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 2%和7. 1%;商用车产销374. 81万辆和381. 1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 4. 7%和 5. 5%。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2012年一共销售了648. 50万辆,占有乘用车销售市场超过4成,同比增长6.1%。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正在逐渐提高。
从汽车企业规模来看,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我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汽车1686.28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3%,5家汽车生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超过100万,其中上汽销量突破400万辆,达到446. 14万辆,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分别达到307.85万辆、264. 59万辆、195. 64万辆和169. 11万辆。上述5家企业(集团)2012年共销售汽车1383. 33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71. 7%,汽车产业集中度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汽车整车总计出口 105. 6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加24. 18万辆,同比增长了29. 7%,出口规模继续加大,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商用车出口数量达到39. 49万辆,同比增长16. 8%,乘用车出口 66. 12万辆,同比增长38.9%。
3. 2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汽车行业发展的影响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技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人类也没有停止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资源;并且又不加节制地向自然界排放废弃物。工业现代化既是一个人类经济高歌猛进、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自然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它所引发出的由于过度攫取、贫于维护等原因而使得人类生活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缺失等严峻的事实,使得人有J不得不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并探索保护环境问题,使得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26]。1987年联合国环境特别委员会(Brundtland Commission)在东京召幵的环境特别会议上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提到:“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7]。”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对空气质量及PM2. 5浓度分级的分类,当PM2. 5小于10时是空气质量为安全优秀。针对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也制订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准则值,其中第一阶段为最宽的限值,我国PM2. 5标准釆用世卫组织设定最宽限值,新的标准中PM2. 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 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作为比较,让我们同时来看一下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从1997年开始,美国在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对PM2. 5浓度上限的要求[28]。2006年,美国修订了空气质量标准,并对PM2. 5浓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定标准。按照美国目前的标准,PM10日均浓度上限为150微克/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对PMIO确定的第一个过渡时期的目标值;PM2. 5日均浓度上限为35微克/立方米,年均浓度上限为15微克/立方米,大致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对PM2. 5确立的第三个过渡时期目标值。相比较美国,我国的现行的标准和美国7年前的标准仍宽松了 1倍有余。来看一下2010年NASA(美国宇航局)公布的卫星显示的世界空气质量暨PM2. 5浓度值,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都属于中度及重度污染_。而汽车尾气的排放则被认为是造成空气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1年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图中也显示,除西藏海南和黑龙江大兴安岭部分省和地区之外,绝大多数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在40-150微克/立方米之间。
以上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的环境资源己经出现了枯竭的趋势,环境的恶化己经对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另外,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国际市场的需求,经济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
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刺激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对资源消耗的需求。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贫油贫矿的国家,随着我国整体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我国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大量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在中国经济快速地市场化并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同时,科斯定律环境成本外部化效应在我国迅速体现出来,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世界市场资源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造成我国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威胁不断加大,己经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31]。因此,大力发展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也具有减少资源对外依存度,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 2. 1我国宏观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十二五规划里国家决策层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2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里,我国提出了如下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
第一,千亿投资外加减税。2011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作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联合开发机制。税收方面,中央税收政策将给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以很大优惠,包括免征及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
第二,混合动力车地位得到提升。《规划》将划拨3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
第三,《规划》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定了发展目标。包括:到2020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到2020年,实现汽车燃料经济性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混合动力汽车实现大规模普及。形成3至5家新能源汽车整车骨干企业,形成2至3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
第四,抓知识产权和控股。《规划》也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提出要求。
要建立和完善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标准法规体系,对小型低速纯电动汽车实行有别于汽车的特殊准入管理制度。
3.2.2西方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走向
2008年的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而此后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奥巴马则在他的施政纲领中提到了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其经济刺激计划中一大部分是优先发展绿色能源。
首先,美国将加快发展生物燃料的步伐。奥巴马政府大力支持开发新的生物燃料来替代现有的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如用柳枝和木屑等制造纤维素乙醇的新的生物燃料。这样一方面降低传统能源消耗,减低破坏环境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乙醇汽油对农业生产的冲击。
2.清洁能源的利用。2009年初,奥巴马政府颁布了总额超过700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在此法案中明确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主要方向,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无碳电力。美国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供政府补贴,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者除了获得投资收益外,还可以享受政府税收优惠。受此政策刺激,2008年美国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8500兆瓦,同比增长了 50%,累积装机容量达到了 25300兆瓦,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预计到2030年左右,风力发电量将达到全美电力供应能力的 20%。
自从石油被发现出来以后,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始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还是在农田里耕种的机械,每一样都离不开化石提供的能源。但很显然,这样的场景是不可持续的。根据现在地球上以探明的石油储量,以现在的石油消耗速度,在未来的40年里这些石油将被消耗殆尽。煤炭资源也面临着相同的命运。同时,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也使得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遍布全国的“霾城”、“雾都”,流滴着化学污水的大江小河,这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电动汽车则是使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环境的典型代表。如果以环境质量关键衡量指标之一的碳排放量来测算的话,主要使用太阳能的电动汽车的碳排放为零,即使算上生产太阳能桂晶片过程产生的碳排放,电动机车的总体碳排放量也要比内燃机车的碳排放量低几百上千倍。同时,电动车还可以平衡城市电网的高峰波谷用电,提高电网效率。因此除了提高环境质量之外,电动机车的发展和普及也会反过来促使电力输送系统的提高升级,以使得电力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加大了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的力度。根据美国运输部和环境保护署的计划,美国将实施执行更严格的汽车燃油能耗标准,并计划在2016年前使得美国汽车每加企燃油平均行驶里程要达到35. 5英里,比现行标准提高10英里。根据此计划,新的油耗标准将能够帮助美国节省超过18亿桶原油。
3.3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始于21世纪初。在2001年,我国提出了 “ ‘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投入9亿多元研发资金。提出“三横三纵”研究计划,即以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对象,重点研发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三种关键技术。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和示范运行,我国己经成功幵发出多款电动汽车样车并取得超过三千项不同专利,从技术方面来说,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己经不大。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上千名来自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研究人员以及超过二百多家的整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参与了我国电动车项目的研发。在储能元器件方面,我国也成功制造研发出功率和能量密度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镍氢电池和锂电池。
2009年,新能源汽车被纳入“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在包括北、上、重庆三个直辖市等13个大中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又称“十城千辆”),对在上述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的行为,中央财政将给予购买方一次性定额补助。另外,在同年颁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中,将我国新能源车发展计划规划为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不同的阶段,并研究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及相关产品的准入条件。
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 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实施细则》,对发动机排量在1. 6升及以下,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含混合动力和双燃料汽车),按每辆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定额补贴,由生产企业在销售时直接兑付给消费者。随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从13个扩大到25个,进一步要求各试点城市积极制定针对新能源汽车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配套体系的建设:提供个人用户充电设施建设服务,建设适量的快速充电网络,在政府机关、商场和医院等公共场所设置适当的专用停车位和充电柱等。同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和合肥5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试点。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2010年8月,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这个由国资委组织发起的产业联盟共有整车与驱动、电池、充电与服务等三个委员会组成。包括一汽在内的3家国有整车企业,中石油为首的3家国有石化企业和国家电网等火电央企是整个联盟的主要骨干成员。该联盟的起步资金为13亿元,希望通过整合国资委内部资源来推动我国电动车产业整体发展,并建立统一的产业技术标准。初步目标是到2012年将资金增加到1000亿元,并全面提升我国电动车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此规划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要上一个台阶。在市场推广上,要在国内30个以上大中城市进行规模化推广、并在5个以上城市进行商业化模式试点应用。在产销量上,届时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将达100万辆。同年底,财政部也配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其中规定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免征或者减半征收车船税的待遇。
截至2012年底,累计发布60多项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涉及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安全、能耗消耗量测量、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等领域。电动汽车标准法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启动了电动汽车安全、环保等全球技术法规共同研究制定工作。
现阶段,我国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节能汽车推广政策、节约能源与新能源车辆车船税优惠政策的实施,积极地引导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消费,促使汽车企业把发展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极大地推动了汽车行业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汽车产品升级换代提速,节能车型快速发展,产量逐月攀升。
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得到了深入推进。2012年,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深入推进,混合动力客车推广范围将从25个示范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截止2012年,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628款车型共生产2. 48万辆,产量同比增长94,其中乘用车1.47万辆,商用车1万多辆;纯电动汽车1.33万辆,常规混合动力汽车1.04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000多辆。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我国汽车行业新的亮点。据中汽协2012年的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12552辆,同时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同比上年分别增长了 98. 8%和103. 9%。
从可比数据上看,从2010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每年的产销数量都比上一年实现或超过100%的增长,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下一个增长亮点。
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37]。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国家明确对全新设计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此次体系的推出明确了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建设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