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583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第2部分】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绪论
【第3部分】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分析
【第4部分】国外类似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
【第5部分】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建议
【第6部分】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参考文献与致谢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长久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呈现“重工轻农”的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日趋显现,农村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长期供给不足是重要原因,甚至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央“一号文”连续 10 年锁定“三农”(农村、农业、农民),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1]。建国以来,从政府干预到市场驱动,从存量改革到增量改革,国家从未止步于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先后建立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相对完备的金融机构。在众多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金融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自建国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农民、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本文中,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统称为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社是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均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

  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户、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的股份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银行是在合作制基础上,吸收股份制运作机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法人机构[2]。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可分为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与推广):建国初至 1959 年。1951 年,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和农村信用互助小组公约,规定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由农民入股筹集,主要为社员提供信贷服务,基本为合作制性质。截至 1957 年底,全国共成立了 88368 个农村信用社。

  第二阶段(遭遇挫折期):1959 年至 1979 年。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管理权先后交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基本上成为基层的“钱袋子”,组织制度严重混乱,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受到严重的损害和损失,发展停滞甚至荒废,合作制性质的金融机构名存实亡。

  第三阶段(业务恢复期):1979 年至 1996 年。农村信用社交由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接受农业银行管理的前提下独立开展存贷款业务,恢复了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等合作制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得到了一定恢复,但是农业银行管理下的“管得过多、管得过死”问题使农村信用社丧失了自主权,实际成为农业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

  第四阶段(改革过渡期):1996 年至 2003 年。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初步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开展经营,业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内部管理逐步加强,但是合作制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改革仍不彻底[3]。

  第五阶段(快速发展期):2003 年至今。国务院于 2003 年颁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启动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大幕,改革的核心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截至 2013 年,全国共有农村信用联社 1803 家、农村合作银行122家、农村商业银行468家,资产规模由2003年的26894亿元发展为2013年的183491亿元,增长了 6.82 倍,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将金融共生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引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研究之中,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发展思路,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析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共生关系和内部治理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找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治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类似银行在业务发展和内部治理方面成功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

  1.2 基本理论概述

  1.2.1 金融共生理论

  1879 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德贝里(AntonDeBaiy)最早提出了共生概念,共生是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生物学者们大多接受了这一概念,并在一百多年的研究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范畴和理论框架[4]。1977 年,M.T.Hannan 和 J.Freeman 论述了组织与环境关系的“适应性理论”,初步提出了组织种群的生态模型,对“组织小生境理论”等也做了阐述。该论文将生态学理论引入组织管理的研究,认为以生物界中的人为基础形成的各种单位也处于不同的共生关系之中,整个人类社会就是一个复杂的共生体,从而社会发展和进步也要遵循共生规律[5]。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向社会经济领域拓展。袁纯清在《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一书中,从共生的视角对我国以及其他各国小型经济的共生模式进行了研究,随后提出了“金融共生理论”,指出“金融共生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6]。樊莉运用金融共生理论,从共生三要素入手,探讨了村镇银行和县域中小企业的共生关系并提出促进银企向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这一最终方向进化的对策建议[7]。李玉从共生理论角度对村镇银行的经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本文中,金融共生理论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以一定的共生模式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包含三个要素:金融共生单元、金融共生模式、金融共生环境。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共生单元是金融共生系统的基本物质条件,是构成金融共生系统中共生体和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成单位以及基本交换单位,包括各种性质、规模资金供给者(例如银行、保险、证券、资金互助社),也包括各种资金的需求者(例如企业、自然人),还有各种中介机构(例如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相结合的形态或状态,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相互合作与竞争,产生共生效益。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间相互作用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是共生单元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载体,包含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金融共生系统是由共生单元按照不同模式组合而成,共生模式会随着共生单元性质和共生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优化[8]。

  1.2.2 内部治理理论

  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治理的概念最早是威廉姆森于 1975 年提出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对公司治理的定义众说不一,Berie 和 Means 等人曾提出,公司治理是指高级管理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关键是监督管理者的绩效和保证管理者对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责任[6]。Shleifer和 vishny指出,在一些大公司中,代理问题不存在于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因为大股东持着绝对内部控制权),而存在于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法律和管制机制涉及的就是投资者受法律保护的程度[9]。国内普遍认同的界定是: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联系并规范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框架,是在效率和公平的前提下对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10]。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治理是企业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既包括外部治理(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间接控制),也包括内部治理(通过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而实现的直接控制),其具体内容至少涉及企业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对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工人的监控以及对他们工作绩效的评价,激励方案的设计和推行等方面[11]。

  企业是一个由许多相互关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的经济体系,要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必须从整体角度和设计控制的体系来考虑问题,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企业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定义为企业的内部治理[12]。企业治理控制权分配的依据应当是知识和信息。法制上,企业治理控制权分配最原始和最直接的依据是财产所有权。企业控制分配权既不能完全分配给经营者,也不能完全分配给股东,最优解是两者之间的一种动态均衡,只有达到最优分配,企业才能有效运作,实现股东、经营者和社会利益及最大化[13]。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拥有资本,经营者拥有管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二者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达成了契约,但企业又是一种不完备的契约,要实现整体价值的最优化,必须优化内部治理,形成动态的内部制约机制,实现对企业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

  1.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缘于 20 世纪中期人们对环境、资源、人口等严重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于 1980 年共同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应当以在社会、环境、生态的可持续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质上开创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思想模式。本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学者们从资源、社会、经济、金融等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通过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最大限度地推动经济的增长;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实现金融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4]。

  《金融时报》和国际金融公司在 2006 年共同尝试设立了“可持续银行奖”,该奖项给出的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在业务经营中兼顾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目标,并在这些方面发挥领导作用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持续发展状态[15]。正是基于以上概念的界定,本文所研究的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部环境的可持续,二是内部治理的可持续。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首选阐述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从金融共生角度分析了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环境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又从企业治理理论角度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外类似银行机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文共有 4 个章节的内容,重点在第 2 章至第 4 章。

  第 1 章是绪论,阐述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简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 2 章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分析,主要从金融共生、企业治理角度分析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共生关系和内部治理现状,并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找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 3 章是国外类似银行可持续发展经验,主要总结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美国社区银行和德意志合作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第 4 章是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从坚持市场定位、创新产品服务、加大政府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激励约束和信息披露机制、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1.3.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金融共生理论、企业治理理论等研究成果,对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比较分析法与归纳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和与实证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紧密的结合,力图使本文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主要研究方法有:

  (1)比较分析法与归纳分析法相结合。比较分析主要体现在分析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共生形式,揭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便为农村信用社与其他商业银行开展竞争与合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国外类似的银行机构的典型经验作比较,从中得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归纳分析主要体现在:本文在介绍金融共生理论、企业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引入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之中。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主要体现在从企业治理理论的角度对农村信用社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为了客观衡量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了实证分析。

  (3)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主要体现在通过从金融共生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角度分析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治理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定量分析主要表现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20 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一段时期的经营数据和相关资料为标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及 SPSS17.0 数据统计软件对影响农村信用社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将金融共生理论引入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对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其他商业银行、政策环境的共生状态以及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运用企业治理理论对农村信用社目前的内部治理中存在的产权制度不明晰、与省联社关系、内部人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

  (2)建立了由 20 个指标组成的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20 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一段时期的经营数据和相关资料为标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及 SPSS17.0 数据统计软件对影响农村信用社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孟加拉乡村银行、美国社区银行和德意志合作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启示进行了归纳分析。

  (3)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以及参考国外银行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1.4.2 不足之处

  (1)因作者水平有限及内部资料保密等原因,本文对农村信用社与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其他商业银行、政策环境的共生状况以及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存在的产权制度不明晰、与省联社关系、内部人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争取搜集更多的资料和实地考察,以提出更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2)目前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分布较广,数量较大,作者仅取得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的数据资料,调研数据有限,就全国而言,本文的定量分析存在局限性,今后可以在取得更多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

  (3)从企业性质和组织架构看,农村信用社是一个特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农村地区的其他商业具有很大的差异,缺少可供参考的权威性标杆,只能进行内部相对的比较评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