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山地旅游资源是一个融合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山地活动等于一身的旅游综合体。集观赏山水风光、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山野生活、享受休闲娱乐、尽情放逸身心为一体的山地休闲度假是我国旅游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产品。山地按照高度可以分为丘陵、低山、中高山、高山等级别,作为旅游资源的山地,其景观特征是类型丰富多样、生态环境优越、资源原生性强、地域差异明显、季风性气候明显,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旅游的综合效益显着等[24].在山地旅游方面,由于国内山地资源丰富,在此领域的研究较多,如杨光(2014)对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分类,对其形成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进行了评价,总结概况出了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灿烂等基本特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25].
(二)国内海洋旅游资源研究
海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蜿蜒漫长,海滩众多且滩质优良,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前景。
1、海洋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海洋旅游资源定义,从宽泛的角度出发,大体认为,凡是在海洋自然环境下能够及可能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类资源,统称为海洋旅游资源。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多重方法,如按照利用方式来划分,有康乐型、观赏性、体验型等。国内陈娟(2003)曾较系统地作了阐述,指出“根据海洋资源的基本成因和自身属性,海洋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天然赋予的自然海洋资源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产物的人文海洋旅游资源”[26].贾跃千等(2005)除了根据海洋旅游资源的本身属性进行海洋旅游资源的划分外,又将其划分为基本类型、主类、亚类等层次,还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按照海洋旅游活动的属性,建立专门的游憩活动谱系[27].
2、海洋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的评价,可以本着系统、全面、客观、动态和科学的原则,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对海洋旅游资源的评价,定性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经验型评价,而量化评价比较准确和直观。在具体开展资源评价时,要随研究对象的空间和时间等维度变化以及评价者的背景不同,从而动态调整各评价因子的相关系数。齐德利等(2004)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评价,针对沿海的自然生态资源,从资源开发的潜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两个指标体系出发,进行了数理统计、时空尺度、人文历史尺度等评价,对于评价的结果,他还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做了进一步分析[28].许靖(2013)在系统梳理海洋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气候、沙滩、海水(CSS)三个维度分析了浙江海岸带的旅游适宜性[29].崔红艳(2004)就海水浴场这一旅游资源展开研究,选举了营口市为例,采取模糊数学等方法对海水浴场资源环境容量提出了参考指标[30].
3、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英爱始终秉承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开发模式的选择上,除了海洋观光等传统的开发模式外,还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进行综合开发。金海峰(2003)温州旅游资源做了分布情况的调查,提出了要丰富诸如面向一定群体的钓鱼捕鱼体验等深度开发[31].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加强海洋旅游资源管理的观念,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强化保护性措施,避免资源的无序特别是毁害性开发。潘宝明(2002)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深度开发海洋旅游资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认为在开发实践中,应该坚持准确定位、动态调整、综合拓展等原则[32].
(三) 国内的海岛旅游研究
1、海岛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海岛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要以海岛资源的保护为基础和前提。
李加林(2013)对浙江省海岛资源分布情况及开发利用做了研究分析,认为海岛资源应关注其容量的合理开发,促进海岛资源保护与旅游活动开展的良性循环,保护海岛的生态自然环境[33].薛纪萍、阎伍玖(2009)在有关海岛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海岛的环境特点、地理位置等因素,分 5 个子系统多项评价因子,提出了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构建体系[34].李悦铮、李鹏升、黄丹(2013)等认为海岛是独立于大陆之外的地域综合体,面积较小,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在评价指标中应更关注环境质量及保护问题[35].
2、海岛旅游产品研究。海岛旅游产品同其他产品一样,也面临着转型升级问题,海岛旅游发展已走过单纯的等海岛、吃海鲜阶段,必须适应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围绕拓宽旅游业态、延伸旅游形式,来不断优化或推出新的更能形成旅游吸引力的产品。比如实施海陆统筹联动战略,形成山海旅游资源互补的旅游格局;适应养生健身的新趋势,利用海岛天然资源开发游泳、游艇观光、海水疗养等海岛旅游项目。邵学珍(2008)以舟山群岛为例,对海岛生态旅游的产品体系和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36].王润(2010)等以福建省海坛岛为例,通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手段,对海岸线不同段线提出了开发利用意见,对海岛休闲、体育等旅游产品开发的适应性做出了评判,将海坛岛的沙滩岸线划为 4 种类型,分别是土地限制、市场限制、环境限制和适宜开发型,同时针对不同类型适宜,就运动休闲、观光休闲、高端客户群体、中远期开发等开发功能提出了意见[3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海岛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应该凸显档次和特色,在新、奇、特上做文章。丁宁、李悦铮(2010)对辽宁海岛旅游产品转型做了研究,提出了推动该省海岛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战略和多元化、等级提升策略[38].
3、海岛旅游市场研究。海岛旅游市场的研究实际上主要是站在游客的角度,夏林根(2001)针对远洋海岛旅游,在海口、上海等城市发放调查问卷,其调查结果表明,主要的游客群体是中青年为主,在学历层次上以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者为主,在对这些海岛衍生的旅游项目上,更看重参与性和体验型[39].张志宏、李悦铮认为发展海岛旅游产品要首先重视市场需求,他们实地考察了长山群岛,对海岛型旅游地市场需求做了市场调查,掌握了海岛型旅游市场的基本数据和结构上的特点,围绕相对准确滴预测客源市场规模,综合运用多种模型,最后形成了系统的旅游市场战略型营销规划[40].
4、海岛旅游区域合作研究。国内的海岛旅游区域合作研究,许多围绕休闲旅游业合作基础、合作模式、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战略等方面展开。许辉春、郑耀星(2008)等在分析海岛特征的基础上,以鼓浪屿等众多岛屿为例,进行了空间竞争优势的比较,最后形成了海岛型地区的一体化开发策略[41].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海岛旅游区的合作同样离不开管理体制的理顺、资源的共享、特色的互补、营销的一体化、交通路网设计等等。例如王凤伟(2013)就舟山群岛综合开发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发展,进行了旅游要素体系构建及整合研究[42].
(四) 国内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近年来,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不断深入、细化,以区域内不同类型旅游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开始成为国内旅游学界的又一研究热点。从研究内容的角度来看,其中既包括理论研究、也有基于相关理论的案例分析,还有研究综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大批旅游专家学者选择从经济、文化、地理学、生态学等多角度,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理论探讨,如陈惠敏、鄢志武、林莉(2011)对共生理论中共生关系构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将这些条件运用到旅游资源整合当中,以郑汴洛旅游资源整合为例,对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43].梁海燕(2005)提出了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通过“主题”的确定来形成自己独特产品优势的思想[44].郭峦(2012)提出了通过旅游创新,来进一步丰富旅游资源内涵[45].王丽(2013)以美国国家公园这一公共旅游资源类型为例,追溯了其发展历程及经营特点,并与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作了比较,形成了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管理措施[46].但从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方面的研究还是主要停留在实证研究层面,以感性认识和一般性的理论探讨为主,对整合的深层面的机制分析相对薄弱,同时关于区域整合后的影响机制、驱动机制等可操作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山地、海洋或海岛旅游资源为主题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并有快速发展的趋势,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二是文章多以某一地区或景区为例,采取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以及借助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的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三是无论是对山地、海洋还是海岛旅游资源,关于生态保护的研究,历来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强调通过容量指标控制、规划编制等措施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四是普遍关注山海岛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结合,注重从单纯的观光向体验、休闲、健身、度等多领域拓展,以丰富旅游的内容和方式,满足游客多层次多角度的旅游需求;五是将某一地区的山海岛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研究、系统提出整合开发的对策的文献还相对较少,依托青岛西海岸山海岛旅游资源聚集的优势,进行整合开发研究,无论是对促进当地旅游发展还是为类似地区提供有益借鉴,都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