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外滨海旅游资源研究
滨海旅游,也有的学者叫做海岸旅游,二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很相似,在国外是用同一个词(coastal tourism)来表述。滨海的空间范围大致是从海岸线一直延伸到陆地一定深度的范围,并沿着海岸线呈带状分布,滨海旅游包含了在海岸、离岸水面上发生的全部的旅游、休闲娱乐活动,例如海上观光、潜水娱乐、海洋动物观赏、游泳健身、游艇运动、帆船运动等等。国外对于滨海旅游资源的研究起步较早、历史较长、文献较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其研究的焦点主要有滨海的环境、海滨地质风貌、滨海人类活动、滨海习俗传统等。另外,滨海旅游的研究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旅游者兴趣爱好的转移和多样化趋势,研究人员在研究课题选择上也是与时俱进,近年来,系统研究、模型研究、空间分析、应用地理等以往较少关注的方面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已经形成多维度、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化发展局面。
未来滨海旅游的研究,方法将更为多样,学科将更为扩大,分支体系也将将更加细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滨海旅游研究的大趋势[5].近年来,国外如欧盟还将海洋和滨海旅游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点领域,纳入了蓝色增长战略,提到了发展蓝色产业的重要位置.
(三) 国外的海岛旅游研究
海岛旅游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研究领域和范围较为集中,很多文献都是围绕海岛旅游资源利用、海岛旅游活动、海岛规划与保护,以及海岛旅游与海洋产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且已基本上形成了多门类学科综合研究的新局面。
1、海岛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海岛旅游活动必然带来环境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人类的旅游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比如,海岛地区开发较早的地中海、加勒比海等海岛旅游区,曾一度出现海域范围内水质污染等问题,海岛淡水资源本来就偏少,人类旅游活动的增加,给海岛淡水供应带来新的压力,旅游用水紧张成为制约海岛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海岸带生态平衡,加勒比海地区在旅游活动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生活污染物随地扔弃排放,使得该地区的海水富营养化,改变了珊瑚生存条件,使得珊瑚这一海洋景观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7].
在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在开发初期,大量树木被砍伐,河口湾被填围,给生态系统修复带来了困难,等等。在这方面,国外学者对海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注较多[8].
2、海岛旅游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对海岛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Riaz Shareef(2005)引入了危机管理,先后将 20 多个岛屿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样本,调查掌握了他们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经济风险与旅游发展速度之间的正比影响关系,促使旅游危机管理得到了社会上更多的关注[9].海岛旅游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国外学者在研究两者关系时,会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模型等开展分析,其中在海岛社区的文化影响方面研究的相对更多。TracyBema(1999) 在现代海岛旅游呈现多文化交流趋势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位于太平洋范围内的 Cook 岛,认为站在外来者的立场和站在本地居民的立场上,对海岛旅游行程的文化影响程度的认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协调处理好彼此的观点看法,旅游活动带来的负面效应会被放大,从而不利于海岛旅游的发展[10].J.Cave将研究对象聚焦到了新西兰居民对旅游的态度上,专门设计了问卷,进行专项调查考察居民对一旅游综合体项目的认识和态度,得出结论是当地居民首先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生活的基本稳定,并能在近期内看到有益的变化,才会对项目持赞成态度[11].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评估,对于当地政府、旅游项目建设方等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在推进海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旅游环境,关注当地的社区和居民,统筹处理好海岛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关系,在规划编制中兼顾到旅游环境规划和社区利益的协调规划,保障乡村的土地利用、文物保护、历史古迹修复、建筑风格培育等工作的同步顺利开展。
3、海岛资源评价及其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评价历来在旅游资源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资源评价的方式方法较多年前有了长远进步,更倾向于依靠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的模型分析(Leatheman S P,1997)[12].如 Francisco认为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是海岛旅游发展潜力评估的重要环节,从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选取了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共 32 个评价因子,对西班牙海岛旅游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并用主要成分分析法为各项因子赋予权重[13].Morgan(1999)在评价因子的选择上,偏重于海滨海岛的自然、人文、生物、开发程度等四大类 50 多个评价因子,对不同的类型和因子采取灵活有别的评价方法,将安全性、气候适宜性、参与性和景观美学质量做出了具体的评价,游客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获得相关海岛的评价信息,增强旅游资源的透明度,为决策自己的旅游行为提供参考[14].在旅游规划与管理方面,要在编制地方总体规划或详规时,将旅游规划有机融合进去,使旅游规划纳入政府大规划盘子,统一考虑、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只有将旅游作为当地规划本身的一部分,旅游开发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有机协调。作为海岛旅游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技术工具,环境容量一直受到重视,在海岛旅游的规划和实际管理过程中得到了较多应用。
4、海岛可持续旅游。海岛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同样存在消耗和资源较少、资源品质下降等问题,因而海岛的可持续旅游,也收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在相关文献中,优化生态系统、加强海岸管理、提升旅游环境、保护海滩环境以及保护动植物等领域研究文章较为多见。海岛旅游以海洋环境为基础,一旦海洋环境受到破坏,就会直接对海岛旅游产生影响。Abeyratne RIR.(1999)提出必须充分考虑旅游开发对环境生态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尽量控制消极影响,发挥积极影响,保证旅游业的得到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15].国外的在海岛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的区域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以及旅游规划管理、可持续旅游、旅游与海洋综合管理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海岛旅游研究已基本上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局面。
(四) 国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从上世纪中期以来,“整合”一词开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借用,并由此衍生除了“社会整合”、“经济整合”、“文化整合”等一系列概念。在旅游研究领域,“整合”一词最早是作为“合作”的同义词,在Gunn[16]、Inskeep[17]等学者关于旅游规划和决策的制定中经常被使用。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整合”理念开始被应用于旅游主体之间以及其内部的关系协调。国外研究者多以旅游区或是旅游企业为研究主题,在应用区域旅游整合的相关理论时,选择的研究角度及研究对象涉及到多个方面,如 ChokriOuerfelli(2008)以突尼斯为例,从市场及营销角度,对影响欧洲旅游者最终目的地选择的因素进行了研究[18].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一) 国内山地旅游研究
集观赏山水风光、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山野生活、享受休闲娱乐、尽情放逸身心为一体的山地休闲度假是我国旅游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产品。
1、山地旅游资源的概念。学者王瑞花(2005)对山地旅游资源做出了阐述,她认为山地旅游的主要环境载体就是山地的自然环境,山地类型众多,山地景观内容丰富,山地资源本身的地形地貌、山溪水系、动物物种、森林植被、空气质量、区域小气候等等,都可以构成山地旅游景观,成为自然风光旅游的主题。而山地附近居民长期在山地环境下生产生活,形成了特有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依附于人文活动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对游客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在开展山地自然和人文资源观光游的同时,还可以开发度假、攀援、考察、探险、养生、山泉温泉、森林浴等山地旅游项目,山地旅游已经成为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形式[19].唐利文(2009)在定义山地旅游时侧重于山地度假旅游,认为山地度假旅游就是以山体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和吸引物,在丰富完善山地旅游各项基础设施和度假休闲设施等载体的基础上,通过开发适合旅游者度假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需求的一种综合性旅游活动方式[20].
3、山地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国内非常注重山地旅游资源的规划,且多结合具体区域开展研究。如雷霞(2012)对彭祖山的山地旅游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突出针对区域旅游的总体规划,阐述了规划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编制原则以及分项战略规划、项目规划等,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分别提出了保护规划措施[21].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国内对保护性开发关注较多,例如鄢和琳(2001)对川西的山地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知识,对该地区在山地生态旅游方面基础条件进行了剖析,从规划、线路设计、项目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游客容量监控、关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强调了开发山地旅游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及要素配置的合理构建[22].冯德显(2006)认为,山地旅游资源与其他自然地貌类的旅游资源相比较,呈明显的地带性分布,既有多样、聚合的优势,也有其生态的脆弱性,一旦遭受破坏存在不可逆的特征,应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化的保护性开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