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财务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财务控制理论开始于二十世纪初,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大体经历了从控制企业活动到控制人再到综合控制的三个发展阶段。
企业活动的财务控制阶段。原来的企业财务控制主要是控制生产和管理成本,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很多企业因为负债过多而破产倒闭,企业幵始重视资本结构的重要性,明白只有恰当的控制债务才能具备良好的偿债能力,企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自此,企业开始重视控制与监督生产经营活动,进而财务控制扩展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进入五十年代的后工业时代,资源短缺、通货膨胀、政府干预,经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在致力于内部财务控制的同时不得不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控制开始纳入企业财务控制体系中。
“以人为本”的多元化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初,股份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董事被经理控制,股东被架空的情况时有发生,股东利益受到侵犯。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科斯、威尔森等人创立的委托代理理论问世,通过委托代理方案对代理人实施激励、约束,使之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工作,在最大化的实现委托人期望目标的同时,轻松解决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问题。于是,财务控制开始出现多元化,经理被董事控制的同时,也是另一层财务控制的圭体,控制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为了牵制经理的逆向选择,董事会又委派财务总监对经理进行控制监督。
以综合控制为主的财务控制阶段。八十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正式把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九十年代美国着名的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应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审计监督、信息沟通等五要素。显然,从八十年代开始,企业的财务控制活动已不再是原来简单的控制活动、控制人,而是开启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新模式。
财务控制早期在我国的研究,宏观上主要是从财经法规、财政监督等方面开展,微观上主要侧重于资金管理、技术尤其是成本方面的控制,缺乏系统的机希、制度研究。
(二〉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不足
和国外相比,我国对财务控制的研究起步较晚,略显薄弱,因为财务控制失败的企业数不胜数。1997年的郑百文(全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规模和财产收益率在所有商业上市公司中排行第一,但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失败,到1999年公司亏损98000万元,亏损幅度曾两次排沪深股市第一。04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财务行为违规,被股东提起集体诉讼。05年中航油因虚报和瞒报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财务控制定位。COSO报告认为,财务控制不仅要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还要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而在我国,财政部、中注协在财务控制方面制定的规范条例仅仅满足于保证企业会计资料的客观、准确和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不大。
2财务控制范围。我国企业主要是通过规范会计核算和报表审计来实现财务控制。但事实上,财务控制不仅仅包括会计系统控制,还应包括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文化等环境控制和财务审计监督控制等,是由互相制衡的多因素组成的一套体系。
3财务控制评估。现在虽然有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也进行了一些财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工作,但却很少有企业对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验。企业缺乏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评估办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执行什么样的程序、釆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估企业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这些都没有明确的规范。
二研究意义
财务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控制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并拥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框架,然而它进入我国较晚,这方面的研究才刚有起色,不够成熟。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很多企业资本大量积累,有的企业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单一部门,业务结构不再单一,而是扩展到多部门、多分部的运作。许多成功的企业视财务控制如同生命的血液,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不断出现违规甚至违法行为,从根本上都是公司的财务控制环节出了问题,最终造成巨大损失以致破产。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陆续建立,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是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赢得企业生存和发展,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是基于上述理念,以M公司财务控制的研究为主题,运用规范和实证的方法相结合,在我国金融管制的环境下,寻求M公司财务控制体系有效运作的途径,保证公司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对M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管理现状等现实情况的分析研究,可以为M公司及其所代表的同类型企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可实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