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私立大学即民办大学在国外是优质学院的代名词,优秀人才的聚集之地,理论与技术创新的摇篮。国外的民办高校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教育资源方面都处于高校行列中优秀的位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思路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思想渗透至各行各业,我国民办高校也因此孕育而生了。一路周折发展至 1982 年,第一所民营资本投入教育系统举办的中国社会大学落地生根了。风雨飘摇的中国民办教育在 2003 年 9 月迎来了它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该部法律的颁布,预示着中国政府由原来的默许态度转移至正面的引导,积极的鼓励,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规范并扶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未来民办教育屹立由中国教育系统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
中国的民办教育事业起步很晚,发展至今也只有三十多年的历程。期间中国的民办高校由借助其他公办院校的教学资源,租用其闲置校舍到投入资本建设自己的独立校园;由普通的中职教育上升到高职教育再到现在的本科教育以及即将申请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路程;从无人问津的“草根”一族,向大众眼中的“象牙塔”地位转化;一路跌跌撞撞,坎坷不断,但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信念是坚定的,如今也是高教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2011 年,我国的民办高校总数在 1400 所,其中包括独立学院 303 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87 所。在学校数量上,2011 年比 2010 年增加 16 所。截止 2011 年年底,我国民办高校的学生规模达到了 500 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7%。同时,我国民办高校在办学层次上也在逐步的提升,相比较 2010 年,民办本科院校增加了 17 所。最值得民办高校津津乐道的是北京城市学院等 5 所民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国家特殊人才需要为由拿下硕士点,成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民办高校。近年来,民办高校将提炼自身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关注项目,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致力于培养有特色、有优势的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研究之中。据《2013 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民办教育体系中涌现了一批特色鲜明、模式新颖,效果显着的院校。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国家与社会公众的肯定。在改革开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指引下,实现民办教育跨越发展,占据中国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民办高校是制约其发展症结就在于资金量短缺。由于不能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学养学,采取较低成本的扩张是民办高校主要的发展方式。
但是要满足国家对于高校办学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的基本要求,在生源快速萎缩的现实背景之下,如何在竞争的拼盘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还存在很多问题。
归根结底,资金量的短缺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有效的资金筹集和运转,高效率的资金流动是民办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和持续繁荣的重要步骤。因此,民办院校纷纷参照企业模式,借鉴国外的一些私立大学的思路开始积极的利用借贷资本进行高校的建设。我国早期就有诸如蓝天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民办高校通过负债经营模式,利用银行的借贷资金实现超常规发展。
民办高校采用的负债经营方式大大缓解了资金短缺压力,但是,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也不言而喻。据《2007 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到 2006 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 4500 亿元到 5000 亿元。民办高校的贷款额在 400 亿左右。尽管民办高校贷款数额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不足 10%,其贷款负债引起的财务风险却比公办高校还要大。据安徽省统计高等教育贷款数据显示,至 2006 年底,全省高校平均资产负债率为 24%,总负债金额为 83.5 亿元,其中由银行直接放贷的资金数达到 63.98 亿元。省内民办高校以总负债 7.39 亿元仅占全省高校负债总额的 8.9%,但是资产负债率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到了 40.9%,甚至存在资产负债率达到 70%以上的,如新华学院和安徽外国语学院。 另据农总行CMS 系统显示,截至 2005 年年底,不考虑专项、委托及特定类贷款,全行投放公办教育客户 3505 户,贷款余额 463.5 亿元,不良贷款率 2.2%;而投放民办教育客户 831 户,贷款余额 57.1 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 8.2%。一些民办高校因负债经营不当被银行追债、媒体跟踪报道,无法偿还本息,被迫走入倒闭之路。
开始民办院校的负债经营风险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民办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对于我国民办院校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在学术界讨论的很少,理论受用于民办院校实施管理的成功案例也很匮乏。很多民办院校管理层能够意识到自身财务风险的存在,苦于无解决之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鉴于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寻找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建立并健全学校的财务管理机制是高校财务工作者与决策层共同的愿望,更是实现民办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保障。
1.1.2 研究意义
(1)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通过对民办院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现状分析,利用财务风险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形成民办高校负债经营风险控制体系,也为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添砖加瓦。
(2)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理论应用于实践,为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提供可用的参考方法。同时采用经验借鉴的方式,引入国外优秀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思路,根据我国的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能够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宏观调控的建议。最关键的是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民办院校,如何构建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有较多的指导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9 世纪中期以后,由国家投资包办的现代教育体系造成了办学效率低下,大量的资源浪费引起社会的关注。1964 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Alan Peacock)和怀斯曼(Jack Wiseman)提出了投资应该社会化,由市场来评价其存在的价值,引入市场机制,在自由市场状态下进行自由选择的主张。
20 世纪 60 年代,高等教育扩招迎来了高校入学人数的与日俱增,国家财政预算很难满足高校的经费需求。“通过多元化筹资以实现对传统教育体系的改革”思路深入国外的办学机构,而负债是院校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为了筹集资金用于改造房屋及建筑物特向社会发行债券,募集了 2400 万美元; 无独有偶,韩国高等院校曾经一度 15 年时间筹集资金 38 亿元用于高校的建设;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经外部负债金额高达 1240 万英镑;被誉为日本“私学双雄”的庆应义塾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借助金融机构的力量提升其办学条件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国外的高等院校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问题专门研究较少,借助其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实现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因此,这里只收集到国外部分学者关于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相关研究观点如下:
西姆和斯格尔(Shim & Siegel,2000)在总结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时强调,稳定组织,发展组织,促进其实现行为目标和承担其该有的社会责任。在财务风险控制中引入管理控制杠杆理论,以此为突破口,调整组织战略达到管理的目标。
里贾纳·E·赫茨琳杰(2003)认为,责任制是控制非营利性组织财务风险,实现有效的财务监督关键所在。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缺少强制性的制约因素,使其内部透明化,公开化能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和促进其更好的实现肩上的社会责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她提出“披露——分析——发布——惩罚”方案,通过借鉴证劵交易市场安全稳定体系,来规范非营利性组织的运转和发展。
由于国外的私立高校资金来源相对广阔,大部分经费来源于社会捐赠,个人捐赠,学生的学费以及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负债经营的资金也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标准。在资金的管理上借助优秀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内外部的监督体系相对完善都大大降低了私立高校在经营中产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因此,国外对于这部分的专门研究不多。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2.1 关于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的文献回顾
近年来,我国高校曝出财务危机的现象与日俱增,国内学者纷纷动员起来,寻找其中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卢瑞杰(2007)通过对国内 3 所高校的财务状况分析,提出了财务风险控制的方向应该朝财务失衡、资金运作、贷款、及校办产业风险分析,寻找控制的对策。
曹升元(2008)通过对多所高校财务指标的问卷调查分析,运用要素分析法寻找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关键要素。以这些要素分析为基础,结合财务管理风险理论从委托代理、治理、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剖析,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关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模式。
王秉祯(2012)提出高校出现的财务风险源自于高校负债经营方式。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张,与经费的严重短缺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依赖银行贷款的高校,在财务预警机制还未形成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财务风险当中,加上资金管理的欠缺,出现财务危机的结果不言而喻。
1.2.2.2 关于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的文献回顾
由于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受重视的程度与公办院校相比较也很低,加之自身的财务管理统筹意识薄弱,自主研究和关注度都不是很多。所以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2004)指出,民办高校应该构建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不同,采用与之相匹配的筹资模式。他将民办高校的发展分解成初级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及持续发展阶段。以学养学,采取保守的方式低成本扩张是初级阶段筹资主导;在稳定了地位以后,资金筹集方式朝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外部借贷资金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当民办高校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时可采取发行教育股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胡宝山、黄盛(2006)结合民办高校自身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其贷款风险的原因。民办高校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生源竞争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管理相对混乱,执行力较差;与公办院校抗衡,缺乏竞争力。
民建江西省委会(2007)肯定了商业银行向民办高校贷款的行为,这既能银行调整其贷款结构、扩大贷款客户群,同时为急需资金充实办学条件的民办高校施以援手,也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扩张起到促进作用。但是,鉴于我国民办高校的非营利性组织的特殊身份,加之管理经验的匮乏,对于贷款后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较差,贷款的安全性不能有效保证。
解慧珉、吴君民等(2008)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进行了分类,同时分析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并提出了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建立民办高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明晰产权。
1.3 研究方法
(1)规范研究为主要分析方法。通过对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利用现有的财务风险控制理论,借鉴国内外的优秀管理经验,得出适合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合理化建议。
(2)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定性分析旨在寻找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定量分析在于用数据佐证定性分析的结论。论文当中涉及到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相关内容时采用了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3)比较分析法。文中将国内外的高校财务管理的优秀经验对比,结合我过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探讨适合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方式金额方法。
(4)文献查阅及归纳法。本文以原有的财务管理原理为参考,借助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寻找适合的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之路。相关的资料主要是查阅了相关书籍及论文,加以归纳总结而来。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思路
本文围绕财务风险控制,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分析思路从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现状描述入手,对其财务风险控制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公办高校和美国私立高校的管理经验,探讨解决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和建议。
1.4.2 基本框架
本文由六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具体结构如下:
(1)第一章“绪论”,主要是介绍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财务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文献回顾,全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2)第二章“财务风险理论回顾”,主要就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控制财务风险的意义进行理论回顾。
(3)第三章“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现状”。该章节先就我国民办高校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取得的一定财务风险控制的成绩予以肯定,同时提出目前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4)第四章“国内公办院校及美国私立高校控制财务风险的经验借鉴”,主要从国内公办高校及美国私立高校实施财务风险控制的管理经验入手,寻找能够为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服务的启示。
(5)第五章“提高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建议”主要从民办高校自身管理、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及政府扶持三方面探讨我国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及策略。
(6)第六章“结论”主要是对论文中涉及的观点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