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在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之中,市场风险可以说是最不容易驾驭的。市场风险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因价格的波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上的不确定性。而市场风险中,利率风险恰恰首当其冲。伴随着市场自由化的深入推进,西方国家逐渐放宽了金融市场管制,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而随之而来的是利率波动对于银行利润的影响,也使得银行的市场风险随之增大。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极易引起各国利率的大幅波动,直接造成了各国商业银行的收益波动,导致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较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各国商业银行都开始摸索管理利率风险的各种管理工具、方法和手段,由此逐步构建了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一整套的技术体系。
1.1.1.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1996 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标志着我国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帷幕;1997 年,央行进一步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9 年,国开行完成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首次公开发债,标志着商业银行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定价权。而定价权的自主化也使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随之扩大。2013 年 7 月,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金融机构 0.7 倍的贷款利率下限,同时还将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等。此次贷款利率政策的放开是一系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延续,也释放了全面市场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由于此次改革并没有在存款的利率上面有太多的放松,因此短时期内还无法对银行的收益构成较大的冲击,但是,继 2013 年 12 月央行发布了《同业可转让存单管理行办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首批同业存单产品并开展二级市场交易,并成功发行了面向银行间机构的同业存单以来,央行又在《2014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报告》①中表示将逐步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可转让存单,扩大商业银行负债类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释放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信号。假若存款利率放开,商业银行必将面临真正的考验。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经过长期的实践,西方国家的先进银行已经探索出了相当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以利率决定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衍生金融工具定价理论为基石的理论体系;以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模拟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测度方法体系;以金融工程思想为核心的利率风险归避技术体系。本文立足于现代商业银行的视角,对新形势下的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原则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总结分析西方先进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侧重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重点研究了一些比较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和技术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借鉴和启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1.2.2 实际意义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的决定方式,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产生了影响。尽管目前国内在贷款利率方面的市场化推进对银行的影响相对有限,但是利率市场化必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倒逼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资产负债结构以及盈利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汲取国外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探索适合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与体系来降低市场风险。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起因及其特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与化解利率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1.2 框架结构
本文从下面的几个角度对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框架结构、研究思路、文献综述及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分析了利率风险的内涵、形式等,同时也从巴塞尔协议的视角说明了其管理原则。
第三章相对比较完整的分析了国内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现状,说明了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分析和总结了对利率风险的预测和度量。在对利率变动的预测方面,介绍了可贷资金供需法和回归模型法;在利率风险的度量方面,主要介绍了资产负债缺口法、久期分析法以及模拟分析法。
第五章分析了主要的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程策略,并针对它在中国的适用性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第六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
1.3 研究思路
1.3.1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有效的结合
根据国际上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最核心的、也是最困难的地方恰恰在于它自身的预测以及度量。本文一方面通过研究和总结国际先进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和各类预测模型的特点,从理论上建立起适合于中国商业银行特点的利率预测模型;与此同时,本文结合国内外诸多银行的管理实践和国内大多数银行的现状,基于实际的银行数据,综合运用了缺口分析方法、久期分析方法以及模特卡罗模拟分析方法等,对理论方面的模型和相关的体系进行修正、检验以及一定程度的调整。
1.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并重的方式
本文一方面基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可以获取的数据,通过计量的手法对利率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也从定性的角度对计量的结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1.3.3 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纵向方面,本文全面总结和梳理了各类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工具和技术,建立了适合于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短期利率预测模型。在横向方面,本文参考和国际上的一些做法,针对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
1.4 文献综述
1.4.1 利率市场化理论方面的研究
1.4.1.1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论:一是以麦金农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方面的次序学说;二是以爱德华.S.肖为代表的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深刻揭示了利率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制,该理论认为要做到金融深化的前提是要消除金融抑制元素。
1.4.1.2 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上世纪末期,大量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其相关的着作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研究理论方面的主要有:郑先炳在《利率导论》一文中从利率决定论出发,相对深入的探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王国松在《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一文中从金融约束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哪些因素会制约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脚步;贾春新通过《金融深化:理论与中国的经验》的研究,从金融深化这个方面,探讨了国内的利率市场化与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相关关系。
1.4.2 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1.4.2.1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
关于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经过学者和商业银行从业者的不断摸索和积累,国外已经构造了一套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框架。
William J. Mc Guire 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最初主要用的是缺口分析法;该方法于 70 年代逐渐被加权缺口模拟分析法所取代;到 80 年代,静态现金流和分类模拟法成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主流方法;到上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和数学算法的进一步优化,动态模拟、概论估计与系统整合技术成为了利率风险管理的主流方法。2004 年,《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又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并通过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原则从资本充足率、市场纪律和部门监管者三个方面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西方学者在利率方面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利差以及利差成因的变化因素等方面。另外,对金融创新的研究也是较为关注的方向,主要研究的是通过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和金融工具来达到使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目的。布莱恩.科伊尔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讲解了如何运用利率期货、期权合约等方面的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
1.4.2.2 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
伴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快速推进,国内一些学者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增加。黄金老从利率风险所持续时间的维度进行考量,将其分类为两种——即阶段性和恒久性风险,并通过分析说明了银行应该如何评估以及管理利率方面所带来的风险。黄建锋结合国内银行的管理现状,分析了未来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的不同种类。华亚琴(2007)、以及孔亚仙(2008)分别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浅析》、《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探析》中采取实证的手段,对利率方面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本文试图把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与利率市场化联合起来进行考量,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探讨究竟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模式比较适合国内的银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汇总和归纳了一些比较优秀的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探讨什么样的方法较为适合国内的银行。二是利用最新的一些金融方面的数据,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方面的分析。三是针对国内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外部金融环境建设以及商业银行内部主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1.5.2 不足之处
一是由于利率方面的风险管理必然会牵涉到模型的建立,而这一类的模型相对比较复杂,深入地研究利率风险会面临到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国内的很多银行针对利率方面的风险管理才刚刚起步,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设计出适合国内银行经营管理实际的制度以及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效率等,还需进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