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6 共2890字

  4 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风险特征

  4.1 资金池产品发展历程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振兴经济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这些政策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不过,另一方面,也造成我国目前通胀压力较大、物价水平高位运行等不良后果。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的现阶段,名义利率仍然由金融监管部门控制。在这样一个制度框架下,前述经济刺激政策引起的不良后果导致我国当前实际利率为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收益跑不过通胀 。

  在这种前提下,人们纷纷提取银行存款,用来购买实物资产保值。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的存款规模得不到保证,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现金流。为了对冲存款波动带来的影响,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增加理财产品种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随之扩大。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收益率,提高资金运用的灵活性,理财产品运营模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传统的一对一提供投资渠道逐渐向以主动管理为特征的资金池模式演进。在这种非正式制度演进过程中,资金池理财产品逐渐成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新的利润增长源泉。

  与传统的一对一操作不同,资金池理财产品将通过债券、票据回购以及融资信托等不同来源的资金集中在一起,统一调配,通过发行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来获得不间断的流动性。由于存在期限错配等问题,资金池理财产品在管理上采用动态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资金池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表平衡。在我国,现存的资金池理财产品主要具有 4 个特点,分别是滚动发售、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和分离定价。

  传统理财产品,本质上相当于一个融资中介,两端连接着资金的提供者与资金的需求者,是为了给投资需求方提供足够的资金。这么说来,传统理财产品必须采用一对一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供求双方在期限、规模、收益等方面达到高度一致。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只能被动的响应资金市场供求双方的要求,不能主动开发盈利机会。我国资金池理财产品滥觞于 2006 年。当时,一些商业银行试图运用销售理财产品募得的资金进入股市赢取更高的收益。由于股市收益率不确定,进入股市的商业银行开始发展资金池,通过不断发行理财产品来保持股市资金来源与运用两方面的动态平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资金池理财产品的出现,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是人为主观臆想制造出来的。进入 2008 年,由于我国股市进入下跌阶段,商业银行在股市中的资金收益率不断走低,资金池理财产品也随之步入低潮期。2010 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调节房地产市场过热,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及走向做了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市场上对流动性的需求居高不下,民间利率不断攀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开始设计资金池理财产品。2011 年,资金池理财产品在国内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一路攀升,截至 2011 年末,最高达到 65.4%的占比,于 2012 年略有下降,但也达到 46.9%的较高比重。在 2013 年,银监会 8号文公布后,针对资金池理财产品加大了监管力度,设置了 35%的警戒线,资金池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逐月下降,截至 2013 年 6 月底,资金池理财产品占比维持在 31%。根据 Wind 数据库的信息,现阶段我国采用资金池模式进行管理的主要包括债券类理财产品和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截至 2013 年底,上述两类理财产品的发行种类已经突破两万种,在国内理财产品中的比重接近 90%.

论文摘要

  4.2 资金池产品的风险特征

  4.2.1 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大

  资金池理财产品一般采用的融资用资方式,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 短钱长投 。具体来说,就是商业银行不间断地发行销售短期限的理财产品,据此筹得的资金用于投资长期限的投资项目,从中获利。这种方法对商业银行来说理论上具有先天优势。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大小与资金面临的风险呈正相关关系。由于机会成本以及违约风险等因素的作用,期限长的资金可以获得比期限短的资金高的利率,高出的部分一般称为风险溢价。由此可知,资金池理财产品的先天优势表现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短期资金,而资金用途为长期投资项目,那么,在其他因素以及外部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支付给理财产品购买者的收益肯定会低于其投资资本项目所获得的收益,前后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商业银行在这类理财产品上的利润源泉。

  然而,与这一先天优势伴随的是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者期限的不匹配。这种不匹配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地发行资金池理财产品,保证长期资本项目上资金的连续投入。一旦理财产品市场上竞争加剧,出现收益率更高或者风险更低的理财产品,阻碍了资金池理财产品的顺利发行,这个时候,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在期限上的不匹配就会导致长期投资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减少,项目收益随之减少,严重的甚至致使商业银行不能及时支付到期理财产品的收益。此时,零兑付期肯定无法做到。

  4.2.2 财务上不能独立核算,风险与收益不对等

  除了纵向的期限错配外,资金池理财产品还存在横向风险。维持长期投资项目资金投入,除了持续发行销售短期资金池理财产品外,还可以通过多个资金池理财产品同时供给资金来解决。此时,不同理财产品之间就会出现风险交叉,资金池理财产品收益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单个理财产品的核算也就不能保持独立,面临横向风险。因此,单个资金池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出现不匹配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资金池产品的风险防控。

  4.2.3 信贷成为资金运用主要方向,贷款违约风险难以监管

  现阶段我国对存贷款仍然实行官定利率,存贷利率差比较固定,商业银行在传统表内业务中获得的利润有限。出于利润的考虑,加上资金池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灵活优势,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在资金池中配置信贷资产。在我国资金池理财产品发展初期,信贷资产在资金池中的比重较低,一般在 10%左右。2012 年,央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息,商业银行在传统表内业务上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大了资金池中信贷资产的配置比重。目前,有些资金池理财产品中,信贷资产的比重甚至高达 70%。除了配置比重的迅速增加,表内业务利润空间减少还导致资金池理财产品中信贷资产的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早期商业银行是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打包纳入资金池,目前商业银行则将信贷直接当做一种资金运用渠道。这种转变提高了企业获取资金的成本,不过却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规模。信贷资产高配置这一现象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西方国家比较少见,在资金运用方面国内外的资金池理财产品存在着显着区别。

  由于在资金池中配置信贷资产属于表外业务,传统的信贷监管无法有效发现这部分信贷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因此,一旦资金池中的信贷资产出现违约,监管体系无法做出及时预警。

  4.2.4 收益承诺过高,机构声誉容易受损

  随着金融市场进入门槛不断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理财产品的销售规模,一些商业银行向客户承诺的预期收益率不断升高。同时,在营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相应的风险提示。这使得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误将理财产品等同于存款一样的固定收益产品。现实中,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与不确定,有些资金池理财产品到期时不能兑现曾经允诺的高收益率,甚至有的产品中本金都受到亏损。这种情况下,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必然出现冲突。这种冲突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声誉,影响了资金池理财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利于资金池理财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