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财务管理论文

以X商业银行为例的案例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12 共8533字

  4 案例分析——以 X 商业银行为例
  
  4.1 X 商业银行简介

  X 商业银行成立于 1984 年,2006 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该行目前已经成为市值、存款及盈利最多的银行。该行通过 17,125 个⑦境内机构、383 个境外机构和 1,771 个代理行及其他现代金融方式等分销渠道,向 438 万公司客户及 3.93 亿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在国内商业银行领域保持市场领先地位。2012 年,该行净利润达 2,386.91 亿元,同比增长近 15%。总资产回报率(ROA)1.45%、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23.02%,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X 商业银行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精神,专门制定了小企业信贷政策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完善了产品体系,配置专项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X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行专业化经营模式,加快中、小企业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陆续推出了各类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从而满足了中、小企业客户各类融资需求。X 商业银行围绕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为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内的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方案,扩展客户基础。2012 年末,该行境内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42,312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5%。表 4.1 展示了 X 商业银行 2012 年末境内分行中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的具体情况。【1】

论文摘要

  
  4.2 X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2013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使得原本就在不断加剧的银行间竞争更加激烈。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转向差异化定位,综合依靠多种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

  受到监管改革及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X 商业银行作为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和盈利最多的上市银行,其多年以来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增长乏力的瓶颈期。因此,为促进自身信贷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的不断深化,X 商业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作为融资服务模式的重要创新,视为信贷业务发展的“蓝海”,并在营销组织、业务运营、资源保障和联动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业务运营机制,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2013 年,该行统一修订了制度框架和配套实施政策,并加大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进力度。截至 2013 年末,全行贸易融资业务余额 1,3621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600亿元,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 1,516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953 亿元,全年供应链金融业务累计发放 3,264 亿元。从供应链金融客户拓展情况看,全年累计为 1,402 条供应链、4,486 户子客户办理融资,截至 2013 年 12 月末,全行共有供应链 1,852 条,其中有融资余额的 1,270 条,较上年末增加 805 条;有融资余额的子客户 3,740 户,较上年末增加 2,424 户,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4.3 主要产品及特点

  4.3.1 业务政策

  4.3.1.1 业务范围

  X 商业银行通过对供应链金融定义进行明确从而圈定了业务范围。根据该行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以核心企业为依托,在核心企业明确约定提供信用支持的前提下结合供应链的商业运作和交易结算特点,为供应链客户提供的表内外信贷业务。其中,“在核心企业明确约定提供信用支持的前提下”的要求明确了该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从而明确限定了业务开展的范围,确保了业务的健康发展。

  4.3.1.2 业务原则

  为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X 商业银行明确规定了业务开展的三项原则。

  一是整体合作原则。该原则要求 X 商业银行所属分行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全行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协同配合为优质核心企业及其供应链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整体性金融服务。

  二是业务优先原则。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X 商业银行鼓励分行积极拓展优质供应链客户资源,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以“谁先营销,谁先办理”为基本原则,在 X 商业银行内形成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快速响应机制,促进业务有序竞争。

  三是收益与风险匹配原则。X 商业银行明确要求,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遵循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融资发放行获取主要业务收益并承担业务风险;合作行在落实相应管理责任的前提下,分享一定比例的业务收益,实现了风险与收益共担的良性机制。

  4.3.1.3 业务保障

  为保障供应链金融业务顺利开展,X 商业银行在组织、服务、技术及资金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保障。

  组织保障方面,X 商业银行明确要求,各分行要参照总行做法指定专人或部门做好业务运营支持工作。总行将以供应链金融整体业务增长情况和经营绩效为指标,综合考核相关分行的联动贡献,并将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及办理情况纳入境外经营性机构负责人经营绩效考评体系。

  服务保障方面,X 商业银行明确规定,总行信贷部、公司部、国际部、结现部、电子银行部、授信部、审批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将联合指导和协助各分行、各境外机构制定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方案;对市场潜力大、上下游客户区域分布广、综合服务要求高的总行级供应链和跨境供应链,将视情况组成专项产品创新小组与相关分行共同研发设计一体化、全服务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技术保障方面,X 商业银行明确规定,总行信贷部将直接参与或指导分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数据挖掘工作,并对采取总行集中处理模式的总行级供应链以“一点对全行”方式进行贸易信息核准和整体风险监控。总行科技部统筹协调科技开发资源,优先保障供应链融资业务相关系统功能的开发、测试与投产工作。

  资金保障方面,X 商业银行明确提出,总行资负部与信贷部、公司部应建立供应链融资业务资金配置绿色通道,对于月末、季末关键考核时点贷款计划额度需求,由总行资负部根据情况采取预留专项计划额度或计划统筹平衡等方式解决。

  4.3.2 主要产品及风险管控措施

  X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来,根据供应链融资需求及特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产品,做到了能够提供针对供应链上中下游各类企业的金融全服务。

  4.3.2.1 主要产品分类

  根据服务供应链交易环节的不同,X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可分为应收账款融资类、应(预)付款融资类及货权融资类三大类,二十多个小类,数十种产品,基本覆盖了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交易行为。表 4.2 展现了 X 商业银行主要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分类的大体情况。【2】
  

论文摘要

  4.3.2.2 主要产品及风险管控措施

  由于 X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品划分较细,品种较多,本文就其中部分开展时间长、市场份额较大、运作较为成熟且具备代表性的业务产品进行介绍。

  (一)应收账款融资
  
  1.产品定义借款人以其应收账款的预期收益作为担保,并在人行应收账款登记系统办理质押登记手续后在银行取得融资的业务。

  2.对于应收账款的界定应收账款是指债权人因前期提供货物或服务而获得的要求债务人付款的权利,它可以作为出质权利⑧。可以出质的应收账款除了销售商品产生的债权外,还包括出租产生的债权、提供服务产生的债权等。

  3.业务优势(1)对于应收账款债权人应收账款债权人可以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让未来的现金流提前变现,加速流动资金周转,改善经营状况,缓解由于应收账款积压而造成的流动资金不足状况,特别能够满足了中小企业传统抵、质押担保资源不足情况下的融资需求。

  (2)对于应收账款债务人应收账款债权人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获得融资后,将会降低对于应收账款账期的敏感性,能为应收账款债务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远期付款条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对于银行通过业务开展锁定了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渠道,深化了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同时拓展了向供应链上游延伸业务的渠道,扩大了客户群体,拓展了业务范围,提高了收益。

  4.业务风险管控措施针对应收账款融资的特征,X 商业银行着重在以下几点进行业务风险管控:

  (1)着重关注应收账款权利的真实性。在具体审查中,特别关注用于质押的应收账款应是以真实交易基础上的已确权的应收账款权利,能够自由转让。

  (2)对应收账款对应的交易行为进行审查核实。融资发放前,必须对借款人和债务人进行信用评级,并对借款人与应收账款债务人之间交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详细核实。

  (3)确保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操作的有效性。银行应通过人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对应收账款进行详细登记,避免该权利被重复质押的风险,登记时还需保证登记信息与合同记载一致。

  (二)应付款融资

  1.产品定义在国内贸易“货到付款”的结算模式下,X 商业银行向借款人(购货方)申请为其提供短期融资并以受托方支付方式代为向销货方支付货款的服务。“货到付款”模式是指购货方根据合同约定取得货物所有权后,在合同约定的日期向销货方支付货款的交易方式。

  2.准入条件X 商业银行从客户和交易行为两个方面对准入条件做出了明确约束。除了对客户的一般要求之外,该行还着重对交易行为进行了约束。借款人需已经取得货权,交易相关的凭证齐全,货物需是借款人生产经营所涉及的主要原材料或商品,并且货物市场供销平稳、价格波动小。

  3.业务优势针对供应链上借款人授信额度不足的现象,X 商业银行规定了可通过由部分客户对借款人以应付款项下货物提供质押,且销货方为银行认定的核心企业并通过三方协议方式明确为借款人提供应付款项下货物回购、调剂销售或贷款担保等信用支持的方式增加授信额度,使借款人有机会获取融资。
  
  4.业务风险管控措施针对应付款融资的特征,X 商业银行着重在以下几点进行业务风险管控:

  (1)在授信审查时,着重关注借款人能否保持稳定的生产经营能力以及能否如期完成与本次融资直接相关的产品(商品)生产或销售计划。

  (2)关注借款人的采购行为是否真实、合理。

  (3)关注贷款还款来源或动产质押的可靠性。

  (4)应从严审查关联交易的背景、合理性和定价的公允性。

  (5)明确受托支付要求,即由银行按照借款人指令以及购销合同约定向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销货方。

  (三)商品融资

  1.产品定义商品融资业务是指基于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对借款人合法拥有的储备物、存货或交易应收的商品进行监管,以商品价值作为首要还款保障为借款人提供的结构性短期融资业务。

  2.业务特殊点商品融资产品中,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所提供的商品物流、运输、验收及监管服务对银行融资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X 商业银行对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的遴选实行名单制管理,其中全国性商品由分行报总行审定,物流监管企业由物流监管企业所在地分行报总行审定。

  3.业务风险管控措施针对商品融资的风险特征,X 商业银行从两个方面加强业务的风险管控:

  (1)针对物流监管企业的监控。X 商业银行对物流监管企业提出了基本要求,并设定了相关底线要求。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 X 商业银行明确规定了对物流监管企业在专业经营时间、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资产负债率、净资产、主营收入方面,内部管理水平方面,企业信用水平方面及企业配合银行工作方面的各项硬性要求。

  (2)针对业务因素中最重要因素“商品”,X 商业银行还做出了具体规定。一是对商品的特点、属性等要素做出明确界定。商品应该属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原材料或产成品,物理性质稳定、流通性较好且市场成交活跃。二是对商品价值的使用进行了明确限定。X 商业银行规定了商品融资业务的融资金额最高不得超过商品核定价值的 70%。对于由核心企业提供回购、协助处置并确保成功或连带责任保证等信用支持,以及已采取了风险对冲策略(如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等方式)的企业,其融资比例可适当放宽。

  (3)对融资期限进行了限定,避免期限过长使融资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商品融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一定期限,到期后一律收回,不得展期;以循环方式办理的商品融资,融资合同项下每笔提款的到期日均不得超过合同约定的融资期限。

  (4)设定商品价值的风险控制线。商品融资业务须根据商品的质押率和价格波动特征合理设定警戒线和处置线,同时针对不同的质押率,警戒线及处置线高低略有调整。其中:警戒线(处置线)=出质商品评估市值/融资本息余额当商品价值下降至融资额的警戒线比例(如 120%)时,X 商业银行即要求客户经理对融资进行全面检查,确定融资的安全性;当商品价值下降至处置线比例(如110%)时,银行即要求处置商品以归还融资,从而提前确保了银行融资的安全。

  4.3.3 供应链产品实例
  
  本文通过分析X商业银行针对供应链而设计的基于应收账款下的具体融资案例,对 X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控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案例综述大型超市 A 是全球 500 强企业,拥有众多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中有部分企业存在资金流动短缺问题,急需银行融资,但这类企业往往因为是中小企业、自身授信额度不足而无法获得融资;另一方面,同时此类企业与大型超市 A 有着较为稳定的供应关系。X 商业银行根据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发展出一个供应链融资项目,既能够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融资安全。

  (二)业务背景
  
  1.核心企业基本情况大型超市 A 成立于 1995 年,已成功地进入了中国的 25 个城市,开设了 109 家大型超市,聘请 3 万多名员工,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超市管理模式。大型超市 A 上游供应商众多,这些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因而需要银行设计一种融资模式帮助其发展。另一方面,大型超市 A 也愿意加强与银行间的合作,积极规划供应链管理,主动缓解其供应商的融资难题。

  2.供应商 B 基本情况供应商 B 是大型超市 A 的上游供应商,与大型超市 A 保持了长期较好的合作关系,生产的商品供应大型超市 A 销售,并在大型超市 A 内十分畅销。但供应商 B 自身处于初创时期,资产规模较小并且现金流较为紧张,有较强的融资需求。

  3.业务创新点X 商业银行经过对大型超市 A 供应链的分析研究,设计出以大型超市 A 作为核心企业、为其上游供应商进行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模型。X 商业银行结合历年大型超市A 与供应商交易结算特征,综合评估后给予供应商一定的、可循环使用的授信额度。但同时,X 商业银行与大型超市 A 签订协议,约定其将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款项直接支付给银行,由此完成资金链的封闭管理。

  (三)业务方案
  
  1.设计思路

  该业务方案的参与方主要有三个:核心企业大型超市 A、其上游供应商 B 和 X商业银行,必要时还需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的介入。其中,大型超市 A 在供应链中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好的信用度,在整个融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与供应商B 的交易是业务起源,同时还对供应商 B 的融资起着担保作用,对交易的安全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业务模式

  根据其供应商 B 的特点,以质押大型超市 A 与供应商 B 的应收账款为前提,银行给予供应商 B 一定的授信额度,同时设定质押率。具体融资时,根据供应商 B 资金需求发放融资,但不超过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

  3.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完全依据供应链流程特点设计,考虑了各方在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各交易节点的特征,具体流程详见下表 4.3。【3】

论文摘要

  
  必要时,X 商业银行还可以让第三方物流监管企业 C 参与到交易中,由其在物流及监管方面提供服务,并且在需要时提供商品担保。由于物流监管企业 C 在商品运输、验收、储存及监管方面的专业性,可缓解银行在相关领域的风险。下图 4.1 展示了 X 商业银行针对大型超市 A 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整个流程。【4】

论文摘要

  
  4.风险管控措施

  (1)融资前措施融资前,X 商业银行需对供应商 B、大型超市 A 及整个供应链进行调查。首先,银行需了解企业所在行业情况,企业行业内地位、经营状况、成熟度及信用情况,还应对大型超市 A 与其供应商 B 历史交易情况进行了解核实。其次,对大型超市 A 供应链整体运作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大型超市 A 与供应商 B 的交易情况,大型超市 A 对整个供应链的规划布置,对其上下游企业的准入机制,同时还应了解大型超市 A 对于供应商 B 融资的支持态度。最后,X 商业银行与大型超市 A 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捆绑成为利益共同体,银行可以籍此通过大型超市 A 获取供应商 B 生产经营信息、相互间交易信息等,以消除银行与供应商 B 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

  (2)业务风险管控具体业务运作时,X 商业银行需要对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对每个运作环节的风险点(各环节风险点详见表 4.3“X 商业银行基于大型超市 A 供应链针对供应商 B 的融资流程”)予以关注,并针对风险情况适时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业务成效
  
  该案例属于典型的依托于应收账款质押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X 商业银行基于大型超市 A 设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使原本授信不足的供应商 B 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顺利获取融资,也保证了供应链顺利运转,确保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同时,由于大型超市 A 的介入,X 商业银行能够获取足够供应商 B 的相关信息,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极大降低了银行融资风险。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关参与方均获得了各自的利益。

  4.4 存在的问题

  4.4.1 仍依靠传统思维开展业务

  供应链金融是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整体审视供应链上各相关企业,综合评价供应链上从原料供应到最终消费全过程,整合物流、现金流和信息流各类信息数据,是一个系统性的金融服务,其实质上与传统信贷业务存在很大差异,已经摆脱了传统业务重资产、轻交易的束缚。但在业务实际运作过程中,X 商业银行的部分分支机构和业务人员未能正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实质,贷前审查仍注重借款企业自身信用评价情况,着眼点仍全部集中在企业自身资产情况,风险防范单纯依靠押品,而对交易的背景不关注、不重视,缺乏对供应链的整体认识,本质上又回到了传统信贷的老路,阻碍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4.4.2 授信评级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X 商业银行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计量体系,能够运用内部评级法对客户及债项进行信用评级并据此进行业务决策,管理水平也在国内同业出于领先地位,但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际开展情况看,X 商业银行授信评级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

  传统授信评级方法主要参照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及具体债项的类别、担保情况等,数据基础是企业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而这一般正是供应链上非核心企业的短板。同时,现行授信评级体系尚未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进行整体审视,对于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支持仍然仅仅局限在对核心企业授信的再分配方面,对于银行而言就无法最大化的发挥供应链金融整体性优势,风险控制较传统模式无重大改变甚至有所减弱,客观上也抑制了业务的发展。

  4.4.3 组织保障仍显不足

  供应链金融是一项带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新兴的金融业务模式,它是传统金融业务的再创新,运作模式与传统业务存在很大区别,需要在组织、人员方面给予足够的保障, X 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组织保障方面,虽然目前X 商业银行已经明确了由多个部门将联合指导和协助的方式推动各分行开展相应业务,由于部门间“壁垒”的存在,沟通、配合成本仍相对较高,业务推动工作的效率仍存在很大问题。二是人员配备方面,目前 X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同业,但与业务发展相比仍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除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知识外,供应链金融业务还要求业务人员对行业生产经营、企业供应链运作等宏观知识以及对商品品质鉴别、物流监管运作等微观操作十分熟悉,同时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差别也很大,因此相比之下,X 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知识储备就亟待更新。

  4.4.4 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有待加强

  X 商业银行已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对业务操作风险进行了较好的控制,但部分业务如货权融资类产品的第三方监管方面操作风险的防范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在业务量较大的商品融资业务中,X 商业银行在对于商品监管方面存在过分依靠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而撒手不管的现象,给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隐患。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出现风险后,物流监管公司对于质押商品损失的赔偿方面。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对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商品监管责任的赔偿界定方面仍有一定的分歧。在业务具体实践中,商业银行往往并不能完全得到受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物流监管企业多数为中央级的大型物流运输企业,同时也是银行营销的重要客户,有时出于维系客户关系方面的统筹考虑,银行并不能完全依靠法律程序获得赔偿。

  4.4.5 信息化水平亟需提高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离不开一个全面、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只有通过对物流、现金流及信息流三大信息的有效整合,银行才能做出真正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尽管 X商业银行在信息化方面已经做出了大量努力,但与国际同业先进水平相比、与自身业务发展的要求相比,目前 X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对供应链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投入不足,导致了供应链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客观上影响了 X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化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与银行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壁垒,信息无法顺利互连互通,也导致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发展大受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供应链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及销售各个方面及其上下游企业供、销情况等各类资讯信息数据,而这些信息往往又是企业重要的商业秘密,出于自身信息安全考虑,企业往往会设置保护壁垒,使银企间信息交互不畅,导致银行无法顺利获取足够的信息,也影响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相关标签:案例分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