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8 共5334字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从两年前开始到现在,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大量的网络金融信息在我们身边传播,2013 年末, 余额宝吸金已经达到 1850 亿以上,腾讯开发出了可以使用微信等方式来进行支付购买产品,各种 P2P 网贷风声水起,互联网保险公司也取得了营业执照,基金公司几乎全部在淘宝上开直营店,春节前各种“宝”类产品收益均冲上了 6.5%以上的高位,马年的微信抢红包再次把互联网金融推上小高潮,面对互联网金融来袭,传统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加快业务转型、加快运营模式的转变,几家银行陆续搭建自己的电商平台,民生银行、北京银行推出“直销银行”等。

  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很多网络基金公司为了自身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客户来进行投资,把回报率夸大,而对于具体的风险挂口不提,一些 P2P 网贷公司发展出现问题,甚至出现倒闭或者携款逃跑等,最近常见的几种经济纠纷案就涉及到第三方支付,越来越多的资金参与到其中,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现的这些问题,人们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和思考。随着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定位功能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企业积累大量的用户基础及交易数据,比较高效地了解了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P2P 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发展如此迅速,是受行业内部关注最多的。互联网金融促使了银行传统物理渠道向电子渠道替代加速转型,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鲶鱼”搅动了传统银行业务市场,还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正在颠覆着传统的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助于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在促进金融机构民营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民营银行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直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2013 年以来各家银行先后将存款利率上调 10%;互联网金融改善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推行平民化理财等有利于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大量的非金融机构得以提供金融服务,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不同业务得以相互渗透,分业经营和监管格局受到了冲击。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也在逐步推进,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2013 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监管层首次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并明确了央行的监管主体地位,2014 年 3 月 13 日,央行暂停虚拟信用卡与二维码支付等支付服务,下一步央行将实施对网络支付具体的监管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互联网和金融两个行业结合的新兴产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风生水起、百花齐放,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网络理财、P2P 融资等金融服务已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这些金融服务的产生必然对传统银行的存款、理财、贷款等一系列业务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作为传统银行业,从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应该如何去把握时代脉搏,快速抢占行业制高点,面对各种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我们该如何与时俱进跟进用户需求、减少业务流失、增加竞争力,这些都应该是我们银行从业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初步分析,并通过以中国工商银行的具体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有针对性地提出传统银行业如何直面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商业银行应如何积极应对,努力转型,是值得深思的话题,本文通过旨在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提出解决商业银行如何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以及结合中国工商银行实际案例,解决当前工商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1.2.2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方式。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精神的互联网开始步入到传统金融行业里面,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并且在发展的同时还和金融行业的发展相互渗透。“互联网金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和讨论热点。本课题试图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深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因此对于丰富和发展金融创新理论、银行营销理论、银行管理理论、金融监管、金融改革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二)实践意义

  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既是严峻挑战,也是扩张业务的新机遇,本课题在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的策略。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一是对中国工商银行策应互联网金融发展有着直接指导意义;二是对于金融同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如何应对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三是对于金融监管部门创新监管起到一定的决策参考作用。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针对金融进行创新的原因,西方经济学界有很多这样的研究,结论也有很多,并形成了当代众多金融创新理论流派,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技术推进论

  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 ,该理论认为,该理论指出,新出现的科学技术对金融的创新提供保证,不管是从物质层面来讲,还是从技术层面来讲,尤其是网络、计算机的发展。

  (二)约束诱导理论

  这种理论研究最为典型的就是西尔柏,这个理论是以供给为出发点来对金融创新进行研究的,它指出,金融业是否进行金融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它们想要避开、亦或者是摆脱行业内外的约束。这个理论从实质层面上指出了金融企业创新就是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且为一种逆境创新;金融机构改变现有的交交易方式等,都是为了更好的避开各种约束,不管这种约束属于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想要逃避或者是摆脱;如果出现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各种约束又限制了金融机构获取更大的利益,则会激发他们去开采新型的金融产品等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自身的竞争实力得到增强【2】。

  (三)规避管制理论

  凯恩是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 这种理论指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想要避开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来发展自己而出现的金融创新,不同种类的政府管制,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管制会对金融机构获取利润产生不利的影响。

  面对如此多的管制,行业就会采取金融创新来解决问题,当新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产生不利的时候,政府又会出面使用新的管制来进行管理,新出现的管制又会导致出新的金融创新【3】。

  (四)交易成本理论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希克斯和尼汉斯。这个理论认为金融进行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降低在交易时所需的成本;需求的不同会引起金融工具的要求不尽相同,经济主体的实际需求会不会发生变化是和交易成本有关的,不管是高还是低,都会引起预期的变化。所需交易成本降低,能够促使货币转向级别更高的形式转变,从而出现新的金融工具等。交易成本越底,金融创新的能力也就越高,金融的服务也会得到改善,进行金融创新就是为了更好的减少交易所需的成本【4】。

  (五)大数据观点

  大数据最早起源于美国,由思科、威睿、甲骨文、IBM 等公司联合倡议。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是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关于《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的专题报告(2011)。该报告认为,大数据正在为全球创造不可低估的商业价值,能够提升企业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帮助企业分析数据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提升企业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商的创新力,提升企业商业决策水平,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5】。

  2012 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政务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EMC、IBM 等跨国 IT 公司纷纷发布大数据产品。美国政府投资 2 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把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尚没有一个严格准确的定义。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认为是国内最早的“互联网金融”概念提出者之一,他把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起不到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业内人士认为,该定义过于理想化。

  罗明雄、唐颖、刘勇(2013)在《互联网金融》一书对互联网金融这样定义,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业务模式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6】。

  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7】。

  谭天文(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在营业网点上,传统金融具备营业网点、专业服务人员,而互联网金融采用包括网页、智能手机 APP 等多种渠道收单,在支付清单方面,传统金融采用现钞与电子账户相结合,互联网金融则是清算完全电子化、无现钞流通,在流通方式上传统金融通过实体支付完成,互联网金融则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8】。

  由曦(2013)认为,从互联网企业和金融公司两者关系来看,两者既不会相互被取代,反而会相互影响对方,促进对方发展。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不但能够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也能让大多数的投资人获得更多的好处,还能优化金融的监督管理。银行对发展互联网金融有三个核心需求,一是增加对公贷款,二是增加对私存款,三是增加对私贷款,要实现这三个目标,都需要掌握用户数据【9】。

  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 , 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与此同时 , 互联网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自律、积极创新,还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强系统安全建设【10】。

  周锋荣,王文红(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前的金融业需要进行变革,相互之间要进行合作,多进行交流,在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间构建一条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桥梁”.不过,危险和机遇是共存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的金融行业产生了强烈冲击,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传统金融业也遇到了拓展业务的方式、变革产品等方面的机遇。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开始发展网络平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等,以此来确保客户的需求【11】。

  1.3.3 文献评述

  对于互联网金融,目前各家银行均处于缓冲应对阶段,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多,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研究,由于国外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早,相关互联网金融监管研究比较成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 国内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形成起因、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等方面,主要讨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意义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社会法律、资源配置环境等问题,近一两年来开始讨论互联网金融对影响的影响以及银行业如何应对冲击等方面,但探讨不多。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按照规范的实证研究思路,从相关研究文献回顾和述评入手,为课题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逐项对商业银行开发的传统业务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相关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最后,结合中国工商银行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解决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结构上共分 7 章,第 1 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本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 2 章为互联网金融概述,主要阐述互联网金融的涵义和特征,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六大模式;第 3 章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分析,分别介绍了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银行业务的影响;第 4 章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存在竞合关系,主要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不足,商业银行优势所在,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要互利互补以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意见;第 5 章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建议,提出了商业银行要在竞争中合作,加快转型发展,积累数据,完善风险机制,谋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双赢;第 6 章为案例分析:中国工商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实践与探索,主要阐述了中国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以及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工作措施;第 7 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如下图(图 1-1)所示。

  1.4.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研究:一是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定性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为此次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帮助,比如理论层面等帮助;通过互联网查阅了大量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资料,全面地对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务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二是结合中国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发展定位,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案例探讨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和建议。具体包括文献资料研究法、实地调查与访谈法、统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