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江西傩文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傩舞在江西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汉初长沙王吴芮军队传傩开始,经历了汉唐时代的传播期、两宋时候文化的高度发展期、明清时期的文化繁荣期和民国新傩期。新中国成立后,江西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虽有一段时间的因垄断打击的衰败,但那一时期过后,随着生产生活的开展,重新恢复繁荣。由于党的“双百”文艺方针的贯彻执行,上世纪 50 年代,傩舞参加了江西省、中南区和全国民间舞蹈会演。后来,首都戏曲和舞蹈界的专家名流都来江西考察,许多文工团和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也到江西采风,江西傩舞声誉鹊起。省文化发展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春节期间各公社组织傩班活动,使傩舞成为江西农村甚至更广大区域节日庆典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娱乐项目。在此同时,各相关基层文化工作者也都勤奋工作,组织傩舞会演,挖掘整理节目,江西傩舞得到很好传承。文化大革命中,江西傩惨遭破坏,一千多枚傩面具被当作“牛鬼蛇神”烧毁,活动被迫停止。文革后,江西率先在全国恢复傩舞活动,傩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傩舞艺人队伍迅速发展,活动范围扩大到邻省外县。
就在江西傩达到鼎盛时,危机也隐藏其中。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急剧变迁,江西傩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鬼神信仰淡化,一些傩班的驱疫仪式不再举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或进城办厂办公司,大多春节期间不能回村参加跳傩;农村生活的改善和电视普及,农民有了更多文化选择,简单粗糙的傩舞吸引不了群众兴趣;农民艺人的业余演出和面具的限制,使傩舞艺术水平难以提高,节目内容不能逐年更新;随之而来的是出坊跳傩收入减少,年轻人不愿学跳,傩舞艺人出现断层。近十余年来,江西有一半傩班未开展活动;有的傩班虽有活动,也只是正月间在本村跳一场傩热闹一下,活动时间缩短,外出范围缩小,如赓溪跳竹马,原每年正月出坊跳 15 天,2001 年后不再出坊跳,只在本村跳 3 天及 1 晚。特别是旴江东岸,有7 个傩班面具卖掉,傩班解散。全县 20 多个傩班(含竹马班)面具被盗后,除2 班面具追回,只有 10 个傩班重刻面具。还有的村进行傩班重组,如水南村文革后有 4 个傩班,因多年未活动,2007 年有傩舞艺人牵头,将 4 班愿跳傩者重新组班,由瑞峰寺资助新刻面具;原庵下班为首者不服气,重新吸收年轻弟子,另组傩班。又如水北村文革后有 2 个和合班和 1 个大傩班,因组织活动困难,村委会决定将 3 班愿跳傩者组成 1 班,称和合傩舞班。江西傩进入调整期。
江西傩在历史上曾经遍及江西各地,但由于文化保护不力等原因,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地带,其中抚河流域的江西、乐安、广昌又是江西傩最为集中的地区。江西傩始终坚持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江西傩在发展过程中,文化积淀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包括信仰、特定的祭祀仪式,具备了祭祀场所,以及由傩祭影响形成的民间习俗、文化活动等的赣傩文化体系。例如江西傩没有神谱,但有严肃得近于神圣的傩神庙;傩祭没有任何戒律,但有信徒们必须遵守的法规;江西傩没有成熟的宗教和经籍文书,但仍有成型并世代相传的祷词廖语等。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科学的了解日益丰富,转型的文化流传,像傩祭、傩戏这一类的文化,不会再依托其去解决问题,傩正在悄然萎缩消失。对于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民生活的提高,也许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影响;但是,它是一种不可再造的文化,一份现在不可复制的遗产,如果它失去了,也就永远地失去了。
3.1 江西傩文化管理现状
2005 年 6 月,由中国文联、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民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在南昌举行,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2006 年 6 月,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傩戏,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载“开口傩”、崇仁跳傩《跳八仙》、德安布帐傩、《潘太公游春》婺源傩舞、南丰跳傩、东湖“滚傩神”、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被确定为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西南丰和上栗两县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傩舞艺术)”.
2001 年南丰石邮傩和萍乡傩班又分赴日本国和台湾省表演。并在江西省文化厅组织下,在香港举办了赣傩展示活动。
2006 年 6 月,为广泛挖掘和利用各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南昌?中国傩园正式动工建设。一座以傩文化为主,总面积 7.92 万平方米、耗资 4500 万元的世界面具公园,在南昌兴建。20 座 6 米高展示中国及世界五大洲各具特色的大型傩面雕塑惟妙惟肖,屹立在公园两侧,园内以傩魂主雕塑、面具大道等为主要景观,30 多米高的傩魂主雕塑还创造了世界之最,整个公园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同时集娱乐、休闲、展览和研究于一体。2010 年 7 月,南昌?中国傩园正式开园,2013 年 7 月,低调闭馆。
运营仅 3 年的南昌?中国傩园从开园起,便陷入运营困境。开园初,游客免费入园。从 2011 年起,游客需购票入园,门票 10 元。而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傩园的门票收入仅 30 万元,并且门票收入也几乎是傩园的全部收入来源,但这些收入远不够支付园内的管理、维护费用。
由此可见,以傩文化为主题的南昌?中国傩园在文化管理上出现了问题,追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发展单一化、空壳化等现象较为突出,单纯的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已完全不能与当前的文化市场、现代文化相融合,必须要用新型的发展思维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通过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配合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改变文化管理者及文化受众的思想意识,让江西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优化整合,才能将独具特色的江西傩文化发扬光大。
通过以上内容可看出,江西傩文化现状还处于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没有很好的进行宣传、挖掘和开发,没有利用赣傩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进行品牌建设,和我国的其他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政策上来说,江西傩文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政府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而这其中对应的傩文化管理就必须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现代人们对文化的审视。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傩文化管理和发展的改善方案,并构建保障措施和评价体系,为傩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2 江西傩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傩文化作为一种活着的古文化,是一定地域民众社会生活中反映真实而直观的写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生活方式的趋同走势不可逆转,差异性的文化产业越来越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和从业者,傩文化常见利用日益升温的旅游业来突出自身的特点, 使其受到普遍的关注。傩文化的发展条件首先是它具有鲜明特点,具有与旅游者的日常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还发散出浓浓的历史发展文化积淀和现实的历史文化价值,甚至有的还带原始文化价值从而使其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意义和一定的审美观赏价值[46].江西傩舞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既有值得欣喜的一面,也有让人忧虑的一面。
3.2.1 普及力度不强
目前,傩班现状是老傩班尚能够正常活动,新的傩班确在形成后又逐渐消失。清代以前组建的老傩班,如罗家堡、石邮、赓溪、上甘、中和、石浒、西山、三坑、水北等村,因各班其傩传承时间较长,不仅傩舞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且以祈子求丰、逐疫纳吉为目的傩仪也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寄托,因此这些村傩舞活动比较正常,傩仪也能得到保护和支持。文革后成立的新傩班,如新圩上、毛家塅、刘家湾、新屋里、潭头、肖坊、汤家窠等村傩班,因傩舞传播时间短,又无仪式,根基较浅,当活动难以开展时,很快就解散傩班,卖掉面具。民国后建立的新傩班,介于两者之间,有的活动较多,有的多年未跳,如得不到支持帮助,傩班也容易消失。
3.2.2 文化表现形式单一
就传承的傩文化看,能够长期传承的大多傩舞继承性较好,少数傩舞表演也进行了变异。文化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以舞或戏的表演方式参照原样进行重复表演。老傩班节目各有特色,也是江西傩舞保护重点,但有的传承较好,有的表演发生变化。如石邮村,因有老弟子长年传授和头人严格管理,傩舞基本保持古朴遒劲、刚中有柔的风格[61].罗家堡傩班文革后1999年才恢复,因节目独特,大多老艺人去世,傩舞传承难以恢复原来模样。再如水北和合舞,表演者原为小孩,因文革时期中断十年,未能得到真传,原和合能够跳一小时以上,现仅能跳几分钟。新傩班节目组合比较相似,师傅较多,传承较好。
3.2.3 发展思路受限
傩班在组成上原无傩班名称,以傩神集会为名义筹措经费,进行傩事活动,称“傩神会”(简称“傩会”)。竹马班称“竹马会”,八仙班称“八仙会”,中和村称“普庆社”.傩班人员组成:傩班弟子基本都是农民,也有少数手工业者和小学老师。
有三种组成形式:一是跳傩弟子固定,既表演,也伴奏,管理人员不跳傩,但参与仪式活动,如石邮班;二是弟子相对固定,人数较多,表演与伴奏人员分离,如水南班、下坊班;三是班队人数固定,由全村村民轮班表演,数年轮一次,如西山班、三坑班。傩班内部分工可视人员多少而定,人数多的分表演、伴奏、捡场、挑箱、联络(兼收红包)等,为首领班者兼主持仪式[59].
傩班是松散的业余文艺团体,没有固定的艺人,数量经常变化。《江西民舞集成?抚州傩舞》(上卷)记南丰“艺人一千五百多名”(53页)。笔者在《江西南丰傩文化》(上册)记2000年“艺人约为二千至二千四百人左右”.这次调查,推算艺人数量更多。原因主要是许多村庄男性村民都轮班跳傩,如西山村每年轮流12户12人跳竹马,现排12班,参加人数144人;赓溪每年安排14组,每组12人,共168人;三坑王家与聂家,每年各安排8户为首,共16人负责一年的活动。
现王姓排定12班,聂姓排定8班,共有320人参与活动。这样的傩班还有不少,老艺人去世后,有股份的村民男子可以顶替。艺人总数概算约在3000人上下。
傩班弟子都是男性农民,年龄不限,小则六、七岁,跳和合或哪吒,外出由大人肩着走;长者七、八十岁,热场帮打家什,在家可以当后勤。旧时艺人文化程度都不高,文盲和半文盲居多,稍有文化者则可成为傩班骨干。文革后组建的傩班,当时以中青年农民为主,现在年龄偏大。不过最近十年,不少傩班吸收年轻弟子加入,年龄和文化结构有了改变。如上甘傩班26人中,1971年后出生的11人,初中以上文化12人,都将近一半。又如罗家堡傩班34人中,1971年后出生的10人,8人是表演者;初中、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18人,占了一大半。
再如下坊傩班55人中,1981年后出生的有20人,初中文化22人,高中与中专文化3人,大专1人,青年成为傩班主角。凡村民轮班跳傩的村庄,表演者也多是中青年,文化程度都有所提升。
3.2.4 文化融合不够
傩文化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诞生的,在生产劳作中,由于科学并不发达,作为老百姓用以强大内心,即使不能解决所遇困难或灾祸问题,也能激发精神力量,促进更好的生存生活的心灵力量。现今,这种文化也能演变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信仰内涵的自娱自乐的一种娱乐形式。因此,其传承作业意义深远。傩文化源于群众、源于生活,是老百姓自己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由于,各地傩文化主体不尽相同,又无频繁的集体活动,对于傩文化的传播仅仅局限在现有傩班的自然传承,文化融合不够。民间文化是建设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基,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农村世代传承,渗透于农民的精神世界,构成当地传统文化根基和传统思想道德规范;传承好民间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投身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还有利于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和谐新农村。
3.2.5 人才储备缺乏
傩班为了继承和发扬传承,扩大人员编制,招募并进行人才储备。因傩班不同的归属,有四类不同的储备与管理方式:
(1)家族性质。傩班属一个姓氏家族所有,或族姓管理,杂姓表演,如石邮村;或家族管理,族人参与,如上古村张家;或分房管理,合族活动,如罗家堡。其人才储备为家族或族系内所有人员,幼时培养,直接隶属于族性傩班成员。
(2)村社性质。傩班属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堡所有,或主姓控制,杂姓参与,如上甘村;或全村参与,轮班管理,如赓溪、西山、田东村;或村民入股,定人负责,如朱坊村、曾家丰;或分姓管理,联合活动,如三坑、茅坪村。其人才储备为村内所有人员进行筛选,村名或指定人员入股傩班达到储备目标。
(3)私家聚合性质。主要是和合班,或几家合股,共同参与,如水北村;或一家所有,请人帮跳,如西村;或租赁面具,临时搭班,如洽湾村。
(4)头人制度。傩村或傩班有头人制度,负责管理傩事活动。一种管理者与傩班分离,如石邮村,吴氏两房各有世袭的12名头人(后增加8名村干部和热心傩事活动村民),管理整个傩事活动和傩班,但不跳傩。跳傩则由8名杂姓弟子组成的傩班负责,按资排辈,分称大伯、二伯、三伯、四伯……八伯;大伯为首,去世后,由二伯接任,再选一新子弟入班为八伯。此种形式较少。另一种管理者即傩班里人员,如上甘村,以入班最早的两位子弟为正印和偏印,负责管理傩班事务,主持傩班仪式。这种形式很多。轮流担任头人者称首士,为首者称头首、坐案(面具放在他家中桌案上供奉);弟子推举负责者,称老座(有威望的老艺人)、傩长、团长等。傩班一般有约定俗成的纪律,以维持傩班的正常活动。传承方式主要是请人教傩、拜师学艺、家传弟子、跟班学跳、自已模仿等方法。
因此,老艺人日渐减少,中年艺人成为骨干。文革结束恢复傩班以后,20岁左右的艺人现在都有50岁上下,已成各傩班的骨干人员。文革前,特别是建国前的艺人年纪更大,现在越来越少,他们掌握原来傩舞表演形态和风格,了解较多傩文化,是傩舞主要传承人,应当加快对他们的史料抢救工作和傩舞的挖掘工作。
3.3 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傩文化流传千年至今,有着许多对于傩文化相关产业的调查反馈,选择部分情况如下:某傩班头人说:傩是祖宗留下来的,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了。某跳傩舞艺人说:水南有四班傩,最近几年都没有什么活动,我们新成立一班,也是不愿意看到傩失传。某年轻傩艺人说:都说这是封建迷信,现在不信这些,人家不愿跳傩,我们又累又烦的,还赚不到钱,不如在家打打牌。某傩园的艺人说:原来这里的傩都很出名,可是镇上、文化局都不怎么重视,希望政府支持一下,莫让城里的傩失传了。某镇跳傩艺人说:
我们跳傩不像石邮能出国,大家没有目标不愿跳,都说不如卖掉面具,收回股子。某文化局原负责人说:傩舞又不像芭蕾舞可以推广,花那么多气力干什么。
某村干部说:现在组织一次跳傩活动好难,村委会不得不出钱另请和合傩舞班,自愿参加者必须遵守规定,不来就罚款。某妇女干部说:鬼跳圈,有什么看头?
某小车司机说:就你们文化人喜欢,现在谁看这样的东西。某旅游者说:平时到南丰又看不到傩,也感受不到傩文化气氛。某年轻人说:看傩没有说明介绍,看不懂是什么意思。某中学教师说:要编些材料给学校,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
某宣传部领导说:我们要开展些有影响的活动,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
褒贬不一的说法显示了堪忧的发展现状。那么,未来江西傩文化的发展,问题究竟出在那里,又该如何定位取舍?
根据构建SWOT图表进行分析傩文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发展傩文化的优劣势,找出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扬长避短,为傩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初步分析如下(表1):
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区域内经济实力有了大步提升,人们在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的同时开始着重于精神层面的要求提升,促使局部内的文化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外来文化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使得原本流传下来的古老事物发展越来越狭窄。
如今的傩文化主要还是在农村范围大量存在,这里的人们相对于消费的需求并不是很高,能够得到的用于文化宣传的资金来源不多,资金量也较少。老一辈傩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在做传承时力量有限,傩文化在年轻人中被视为看不懂的封建迷信,更别提品牌,影响力很低。
由于现今的文化发展,政府还是希望大力推广傩文化,文化产业相关扶植政策陆续出台后,对于文化体制存在的障碍有一定程度的清理,逐步在改善文化产业环境。
社会不断发展,政府对傩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也加大推广力度,使得傩文化在国内发展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国际影响,但对于外来的文化宣传发展的竞争变得激烈,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也挤压了文化产业。
3.3.1 内部原因分析
傩在民俗文化发展中存在着反复传统表演,开发新剧目零碎、市场拓展不力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系列问题,怎样全面挖掘,系统科学开发,联合营销,发挥老中青各自优势,加速人才培养,这是其根源问题所在。
另外,对于经费开支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以前,一些傩班有少量田产收入以供傩事活动。现在经费来源主要是集体资助、演出赏金、入股集资、个人赠捐、还愿钱物及政府少量拨款等等。开支主要有面具雕刻、香烛纸炮、器物购置、傩庙维修、斋醮仪式、傩会伙食、弟子报酬、戏班演出等。弟子跳傩收入有金钱和实物两种,分配原则有平均分配、按劳付酬、按规处理等等。经费或由年长人事管账,或推举几个有文化的弟子分头负责。账目多在傩会聚餐时公布。最近几年农民生活提高,给傩班赏金较丰厚,多者每年有数千元收入。
也有本村不收赏金的傩班,艺人要自己掏钱。
3.3.2 外部原因分析
江西的傩文化稚拙古老,比较豪放粗犷,具有较高的原生形态特征,在研究人类宗教学、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戏剧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这种内涵丰富的资源不仅是江西的财富,中国的财富,也是人类的财富。有项文化财富是非常宝贵的。傩文化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只是单一的发展形式局限了它的空间。
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下,民众对傩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2)少了解意味着少关注,在局限性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资金不足;(3)现阶段对于傩文化的最大推动是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周边产品的推广,推广渠道狭窄,且宣传力度不够。
如何正确的保护并发展傩文化并实现其大力推广,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维持其原生态、独立性和原始性的基础上,让其走出去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为人所接受、传承和发展。针对傩戏传承和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我们提出了傩戏微公益这一解决方案。对于推广力度不足这一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开通傩戏微博和建立傩戏微博村。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这种全新的发展和推广模式,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推广也同样适用。为此,希望这一研究可以为中国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解决策略,也能为这种地域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文化认知,对于古老文明以正确的认识与态度来面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