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发展趋势正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1正在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引领世界新一轮制造业革命的重要力量,受到发达国家和国内各地区的高度重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大力发展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作为振兴制造业、复苏经济的战略途径,从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机器人销售的大幅增长,图 1.1 为 2010 年和 2014 年部分国家和地区工业机器人安装数量统计。我国紧跟世界各国步伐,大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制定出台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措施。
2013 年 12 月 30 日国家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培养 3-5 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 8-10 个配套产业集群。
在此背景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迅速,2012 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额已突破 5000 亿元以上,预计到 2014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国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图 1.2 为2001-2010 年我国新安装机器人数量趋势图。
作为国内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最早的城市,沈阳素有中国机器人“发源地”之称,其机器人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目前,沈阳拥有我国机器人行业龙头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和国内顶级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了我国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最高水平。沈阳还率先开展了产业联盟的筹建工作,目前在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中都处于主导地位。2012 年,新松公司销售各类机器人 1220 余台,实现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收入超过 10 亿元,国内市场销量2和占有率在国产机器人企业中均排在第 1 位。但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沈阳市拥有新松这样的国内龙头企业,产品种类也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显著优势,但其机器人产业规模整体尚小,品牌认知度也较低。另外,机器人产品配套加工和采购大部分依靠南方城市进行,产业配套能力偏弱,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化,关键零部件仍然依靠进口,核心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文从产业发展模式角度入手,在立足于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就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展开研究,最终为沈阳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出最佳方案。
1.1.2 研究意义
当前,沈阳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确保沈阳“三大目标”实现的一条主线。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战略性、导向性十分突出的产业,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加快沈阳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本研究拟对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积极探索机器人产业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模式,形成沈阳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进而为沈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国际化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供现实依据和措施选择。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本文依据产业升级、战略分析等理论与方法,以沈阳机器人产业为研究对象,就其战略发展模式展开研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以专业著作、期刊、互联网等为主要资料来源,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
(2)实证分析法。通过对沈阳及国内其他省市机器人行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对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既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进而提出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
1.2.2 研究内容
本文根据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对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进行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模式及战略措施。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为绪论。就本文研究的背景进行了简要概述,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就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简要的阐述。最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进行综述,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对机器人产业的定义以及分类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机器人新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解释,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对象所依据的主要理论,为文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对国内外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就国外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接下来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特别是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展开了详细分析为接下来研究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接下来主要就国外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为进一步设计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
第四部分主要对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环境进行分析,采用 SWOT 分析法,对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以及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最终提出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五部分主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部分,首先对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定位以及未来发展目标进行设定,据此提出了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并对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几点对策建议,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六部分为文章的总结,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文章未来的进一步研究。
1.2.3 研究结构
本文研究的逻辑结构如图 1.3 所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关于机器人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综合近年来国内对机器人研究的相关文献,国内主要依托于科研院所和各个高校的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宏观上对机器人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了分析和判断。本节将对近几年国内专家学者在机器人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顾震宇(2006)分析了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现状及趋势并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国家和制造国。[1]
熊光明,赵涛等(2007)就服务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如自主移动、人机交互等技术分别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探讨了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以及我国服务机器人发展中存在问题。[2]
陈秀珍,潘拓(2007) 认为 21 世纪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概括为多、微、网、仿生、共存。[3]
毕胜(2008)指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在技术和应用领域与先进国家的差距。[4]
金周英,白英(2009)对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和科技工作者在全国展机器人行业的调查研究工作基础上完成的从技术、产品、产业到市场的一系列调查报告进行了综述和归纳。[5]
李宇剑,巢明(2010) 在探讨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产业化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建议。[6]
徐方等(2010)对国内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7]
蔡自兴(2011)认为建立全国性的机器人学学术组织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大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并提出了尽快成立中国机器人学联合会、设立中国机器人协会和发展机器人学教育等措施促进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张嘉昕,张宇帆(2012) 分析了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外部形势以及自身状况,提出了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谭民,王硕(2013)分析和梳理了机器人技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探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廖云松(2014)通过综述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研究热点现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早,目前已经相对成熟。国外学者对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机器人技术创新方面。从宏观上对机器人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认为机器人技术已达到智能化,关键在于拓展实际应用,其机器人产业已经发展相对成熟并具备了各自特有的固定的发展模式。
美国乔治·德沃尔(George Devol,1954)探讨了如何建造能控制的机械手,并于 1961 年研制出第一台采用伺服控制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标志着机器人开始向实用化发展。国外学者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将其分为制造环境下的工业机器人和非制造环境下的服务与仿人型机器人两种类型。无论是从技术水平上还是从已装配的数量上而言,工业机器人都日趋成熟。优势集中在以日、美为代表的少数几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被工业界广泛应用。服务型机器人多处于实验和半商业化应用阶段。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已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对欧美日等机器人产业大国而言,传统的功能型的工业机器人已经相对成熟,目前,各国科学家正致力于具有完全自主能力的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的研究。
1.3.2 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逐步形成系统,为了达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再此就国内金五年来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相关成果进行综述,不对国外对此研究成果进行赘述。
周勇,徐丹,霍雅琪(2009) 基于对西安市阎良航空产业园区和韦曲航天产业园区两个开发区的建设的案例研究,对产业园区发展模式选择进行了研究。
田江艳,王承云(2010) 本文提出借鉴日本的汽车产业成功经验,对在关键的转型时期我国汽车产业应选择的发展模式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汪前元,祝佳等(2011)中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借鉴东南亚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形成以内需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投资力度,通过财政手段和金融工具扶植具有“增长”能力产业的发展,建立专门机构来实施适度的差别化产业政策。
万军,冯晓琦(2012) 认为政府应当主要致力于提供鼓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合理选择关键领域对技术创新进行支持,依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有序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通过新兴产业的渗透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李飞,陈劲(2013) 在突破带动型高科技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典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案例,归纳总结出该类产业的发展模式,即链条式、关联式、集群式、融合式等四种模式。同时,从产业创新体系的视角对这些不同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讨论分析,对我国突破带动型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1.3.3 小结
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机器人发展状况的研究可以看到有两类专家学者对机器人产业开展了有益的探讨。第一类是科研院所和大学的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他们从宏观上对机器人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和判断,认为机器人技术智能化趋势明显。第二类研究论述在介绍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发展特点的同时认为机器人产业化仍然存在瓶颈。综观上述研究可见,机器人技术已引起了科学技术界、产业界的共同关注。对企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制造业以及高科技行业的发展结构、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专门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不多,国内以住的研究还停留在对机器人的应用上,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发展模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以此为切入点,以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适合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并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4 论文创新点
由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当前关于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国家宏观层面,针对区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国内外文献中尚无关于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本课题密切结合实际,提出适宜沈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战略措施。这从研究视角上而言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学术探讨,最终目的是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以点带面的为我国其他地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