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产业发展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模式概述
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任何产业的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一个产业能否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展,各国的全球竞争力的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目前从模式的角度研究产业问题已成为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综合国内外,对“模式”的认识有三种观点。首先,模式即结构。钱纳里在《结构转换: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程序》中提出模式就是结构。其次,模式即类型。
该观点认为发展模式在空间范围内就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如东亚地区形成的东亚模式,我国的温州模式等。最后,模式是系统化描述一个经济现象内部经济结构的概念。因次,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系统的描述产业自身结构及影响产业发展各种外部因素的内部结构。
综合上述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各种理解,本文认为产业发展模式指一国或某一地区在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结合产业自身特点及其规律性选择一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产业在全球或全国产业链中地位的产业发展方式。因此本文探讨的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探讨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应该走什么道路,主要解决如何根据自己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内外部条件确立适合本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模式的问题。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产业目标、产业布局、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影响因素等要素。
不同的分类方式决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具体产业模式分类如图 2.1 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就是从产业模式的角度出发,探讨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道路,通过对影响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适合沈阳市机器人产业持续发展的模式。
2.2 产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系统性的分析了竞争优势理论,并通过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其竞争优势理论体系为“3+1”即三个模型一个学说。具体包括产业竞争力的五力模型、国家竞争力的钻石体系模型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四阶段学说。
(1) 产业竞争力的五力模型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小。
他认为五种力量决定了行业的竞争规模和程度,这五种力量综合决定这行业的吸引力: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产业内竞争者、供应商和购买者。图 2.1 为这五种力量的关系示意图:
如图 2.1 所示,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与否取决于其进入壁垒的高低,以及进入成本与所能得到的预期收益的比较,该进入成本是由进入者的进入而引起的在位者对其釆取报复行动所产生的。购买者和供应商的讨价议价能力的大小影响整个产业的潜在利润以及利润空间的大小。产业内企业的产品定价行为因替代品的存在而受到约束,从而限制了整个产业的潜在收益。产业内的竞争强度的大小受产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行为的直接影响,该影响最终将促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产业的竞争强度及产业的最终获利能力由上述五种力量共同决定。可以说,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综上所述,研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则必须借助于波特五力模型,特别是对机器人未来发展有着关键影响的产业竞争环境的分析。本文在后面对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的分析,主要基于该模型的理论依据。
(2)波特钻石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又称钻石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如图 2.2 所示钻石模型中也包含了影响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四个基本环境: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及相关及支持产业;两个辅助因素:机会与政府。上述各因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决定了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按等级把各种要素划分成基本要素(或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他认为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高级要素不同于与自然赋予的基本要素,它是个人、企业以及政府投资的结果。因此,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口的普通技能和知识水平;激励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的高级研究)将极大地提高国家的高级要素质量。波特十分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他认为国内消费者的成熟、复杂和苛刻长期而言,有助于该国企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一个行业能够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是相关及支持产业。促成国家竞争优势的第四个条件是指国内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机遇和政府是上述四大要素之外所存在的两大变数,它们是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两大变量,机会无法控制而政府政策的影响则不可漠视。该模型为本文研究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对策建议中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从政府角度出发的对策建议的提出,均是基于此而提出的。
(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四阶段学说
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的成长大致经历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产业国际竞争优势首先在拥有丰富生产要素的国家形成,这就是产业竞争力成长的要素驱动阶段;在投资驱动阶段, 以国家及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可以确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在创新驱动阶段,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为技术创新,此阶段企业在运用和改进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开始创造和发明新的技术;在财富驱动阶段,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衰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四阶段理论为本文研究机器人产业的内在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本文就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模式的设计提供了内在机制上的支撑,也为进一步研究沈阳市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对策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2.2.2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构成,作为地区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是最早的产业发展选择理论。为本文设计沈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1)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出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他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成本上绝对差异的存在。这种成本差异的产生主要来自生产要素的禀赋优势、由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形成的后天获得性优势。对两个国家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时其单位成本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该国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了绝对比较优势,而后者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他认为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各国应通过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自由贸易,以获取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以来,两国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同时,还能实现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2)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 1817 年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具体而言,相对另一国来说,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可以专门生产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即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其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得贸易收益,并使总的社会利益增加。
2.2.3 产业集群理论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中,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以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范迪克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群企业通过在一定区域内的聚集获得积极的外部经济性效果的现象。[28]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是由某些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以及多方行动主体的共同努力,通过集群效应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非均衡分布且动态变化的状态。[21] Ottaviano 等认为企业之间在一个区域内因为地理空间毗邻而产生技术外部性,从而形成产业集群。[30]Alex Hoe 将产业集群化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集群内的企业一般利用创新链和产品链进行连接。在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其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22]
产业集群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提高区域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竞争力。首先获得外部经济效应。相对于集群外企业而言,集群区域内企业通过高度的分工协作,可以获得极高生产效率从而保持收益递增,如此一来,整个产业集群可以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其次,节约空间交易成本。产业集群区内企业比较容易建立信用机制和相互信赖关系,从而减少投机和机会主义行为;最后实现创新效应。相关研究表明产业聚集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和改进,可以产生技术外溢从而集群内的技术创新将快于集群外企业。
产业集群理论为沈阳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产业集群化也是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2.4 产业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E.Porter)于 1985 年提出的,其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组成,而这些活动是相互联系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
不能认为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与价值链的简单加总,它是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并有自身的内在机理。潘成云认为产业价值链是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的集合,它基于某种核心技术或工艺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
产业价值链表明了价值在产业链中的传递、转移和增值过程,是产业链背后所蕴藏的价值组织及创造的结构形式。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与服务等环节。这些不同环节上的不同参与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