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实证分析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25 共11278字

  1导论

  1.1选题背景

  产业总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和存在的。产业的选择和区域分布是否合理,对一个区域的资源配置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产业的选择和区域分布有利于发挥各区域要素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则可以认为这种产业的选择和区域分布是合理的。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关键在于政府运用和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云南省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省委、省政府为充分发挥昆明的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昆明市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高潮。

  2004年,昆明市为加快发展,使各区域的发展更为均衡,充分调动所辖各县区市发展的积极性,对所辖各区县进行了区划调整。原属西山区的黑林铺(包括普吉)、沙朗、厂口等地划归五华区管辖。五华辖区面积由调整前的15.96平方公里增大到381. 6平方公里。在发展空间得到拓展的同时,五华区由昆明市的中心城区转变成发达的都市经济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地区。“十一五”以来,五华区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昆明市新的城市定位,确立了将五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高品质中心城区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塑造品质、进位争先”的发展理念和“产业高端、文化彰显、生态支撑、民生普惠、城乡融合、跨越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力争经过五年的发展,实现“两超一同步”的战略目标,即“经济总量超千亿,财政总收入超百亿,居民人均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上构建“主城新区,相向发展;山水相间,全域生态;四带五团,产业互促”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华区为实现“四带五团,产业互促”的产业布局,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2011年以来,在老城区,加速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退二进三工作,推动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智力区建设;在红云新区,加速推动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使五华都市经济形成“一主一副”的发展格局。于2011年4月在黑林铺、普吉片区设立昆明泛亚科技新区,推动五华区新型工业化步伐。于2011年5月设立X生态旅游实验区,并对其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以X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呈现政府职能在区域产业发展从制定到落实的一系列过程,为X生态旅游实验区今后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结合云南省开展的“城镇上山、产业上山”工作,通过对X生态旅游实验区独有的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产业发展分析,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保护坝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方面做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1.2.2研究意义

  结合X生态旅游实验区区域发展新的要求,以“生态旅游”为主线,把握全省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机遇,着眼于推动云南省“两强一堡”的战略思路,顺应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趋势,充分发挥X生态旅游实验区独有的地理优势,整合区域功能资源,通过研究,为五华建设高品质中心城区、统筹五华城乡发展、探索发展模式积累经验。

  1.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和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介绍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以产业选择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论证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成都“城乡统筹”模式、上海“城乡一体化”模式和浙江“机制创新”模式中政府通过发挥职能作用引导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以期为研究五华区X实验区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四部分:从实验区概况、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展望五个方面对实验区产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第五部分:对在X生态旅游实验区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效应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六部分:针对第五部分分析的问题,提出对促进X生态旅游实验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第七部分:结语。

  1.3.2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理论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通过运用产业选择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成都“城乡统筹”模式、上海“城乡一体化”模式和浙江“机制创新”模式的发展案例分析,以先进发达地区的成熟发展经验为模板,结合X生态旅游实验区的个案,综合分析实验区发展规划、政府职能发挥和职能效用体现,以期为五华X生态旅游实验区发展找到一条符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

  1.4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创新点

  本文把研究的侧重点定位在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主城区的某一实验区建设,以该实验区产业发展为切入口,通过对其产业规划的描述,分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和效用体现,在侧重于微观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从宏观角度来研究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问题,通过对全国先进发达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比较,找出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加快五华区X生态旅游实验区发展提出多方位、多视角的建议,同时也为今后五华产业发展积累经验、做出探索打下基础。

  1.4.2不足之处

  笔者主要对X生态旅游实验区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进行研究,由于X生态旅游实验区地处昆明市主城区,研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代表性。同时,研究中侧重于对县(区)一级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和效益体现进行了论述,研究的层面重点集中在基层,对于中央、省、市的政府职能研究并未涉及,这些都是研究的不足。

  1.5相关概念界定

  1.5.1产业

  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幵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我国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具体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共4个层。次,即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等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咨询信息服务和各类技术服务等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业;四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1.5.2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产业总体,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而进化过程既包括某一产业中企业数量、产品或者服务产量等数量上的变化,也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更替和产业主导位置等质量上的变化,而且主要以结构变化为核心,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发展方向。因此,产业发展包括量的增加和质的飞跃,包括绝对的增长和相对的增长。

  产业发展通常被划分为产业形成期、产业成长期、产业成熟期和产业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的形成指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出现,由此而产生的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新企业出现,逐渐具备产业的基本特点的过程,处于形成期的产业通常是幼小产业,政府的政策对幼小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政府采用保护政策,使其克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不完善,逐渐向新兴产业过渡。产业的成长期指产业形成后,随生产实践的发展,产业技术水平不断完善,生产力水平提高,企业数量增加的阶段。产业的成长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时产业已经渡过了幼年时的危险期,但能否进入成熟期是该时期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处于成长期产业通常是新兴产业,或称为支柱产业,由于其发展速度快,增长率高,代表了现代社会技术产业化的较高水平,因此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导向的作用,是先导产业;产业在成长期生产能力扩张到一定阶段后,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此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市场供求都很稳定,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可能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产业衰退期是产业从繁荣走向不景气进而衰退的过程,政府对衰退期的产业政策通常有两种,一是对其进行高新技术改造,通过增加技术含量来创造新的需求;二是进行产业转移,如英国服装业在衰退,但该产业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习惯的一部分,市场仍有长期的需求,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工业的重心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

  1.5.3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反映了政府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决定了政府规模和管理方式,其实质是指政府的权力范围和职责范围,它是设置和改革国家行政机构的依据,是实现国家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程序化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论述的政府是狭义的政府,即行政机关,在此政府职能是指狭义的政府职能,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行政机关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国家根本制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势等条件需要,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各领域进行管理和协调时所应具备的职责和功能。

  政府职能具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时间性和空间性,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都是不同的,政府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也是不同的;二是多样性,政府职能是由行政活动各个方面的职能组合而成,在内容和范围上,涵盖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是动态性,政府职能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随着国家形势、管理目标和任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基本制度和体制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不断变换其内涵性质和配置方式,转变其运动方向;四是相对稳定性,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政府职能与该时期国家政权的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在此期间,政府职能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和做出调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五是执行性,政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政府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因此政府职能是一种执行性职能。

  世界银行在《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界定了政府的五项基本职能,即:确定法律基础;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保护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明确提出了四个方面十六字要求,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1.6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国内研究现状

  1.6.1.1对政府职能的研究综述

  多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对政府职能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观点认为中央政府主要承担着发展国内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各方面的责任,其职能是综合的、全面的,立足于宏观层面。而地方政府不仅具有承接中央政府的职能,实施中央宏观经济措施,同时,地方政府作为地区发展的主要负责者,又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地区发展策略,基本观点如下-一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有些学者认为这四项职能的实质是要求政府把其职能定位在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上 .有些学者认为我国一般将中央政府职能定义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大核心职能。“地方政府的职能,既是对中央政府职能的承接,也是对中央政府职能的延伸”,主要包括推动经济发展、监管市场运行、管理国有资产、提供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等八大方面。

  二是地方政府的职能区别于中央政府要发挥其自己的职能。现代意义上的政府职能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含义是一种管理机构,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政府职能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承担和实施的中央政府职能和由地方政府承担和实施的地方政府职能并且进一步研究了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任务有些学者认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强化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取消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二是制定和维护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保护公平竞争;三是加强对人口、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社会事业的综合管理;四是提供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使各地区居民能享受大体一致的公共服务水平;五是保护辖区内所有投资者和居民的合法权益。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四个方面进行划分的 .

  三是政府要运用“看不见的手”,有效发挥经济职能。政府经济职能是指“以政府机构为行为主体,从社会生活总体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的职能,它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采取的协调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气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到“凯恩斯革命”再到“守夜人”,同样,中国也经历着从统治式政府逐渐向有限政府、服务性政府转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中心任务则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性公共服务、社会性公共服务和制度性公共服务等三大公共产品。政府应该弥补市场缺陷,引导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实行引导性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并对“新公共服务职能”做了详细的阐述、四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明确了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6.1.2政府职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是政府作为“守夜人”.学者和专家们认为政府在专业化的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是直接参与,而是通过各种措施创造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来间接管理,从而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政府在专业化产业区建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直接管理产业群中的公共机构和企业,而是为本地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和创新环境,提供一种促成和调整集群内企业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各种联系的机制,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效率 .通过对地方政府介入产业的发展是双赢之举,从而进一步研究了在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要构建宽松的区域软环境、要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培植区域特点、开展区域营销、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硬环境。同时还提出了地方政府职能发挥要注意的问题: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无为而治”;淡化有形政策,强化无形服务;正确处理政绩意识与经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气鉴于产业集群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职能在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发展中应该合理定位,政府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是规制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力量,政府应依据“有为”且适度原则,立足于市场,立足于服务与管理,通过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社会服务网络的建立与完善、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秩序的整治和优化、技术与制度创新的推进,确立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合理定位,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

  有些学者还研究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应该如何发挥,并指出,要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制定特定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规范地区产业竞争秩序,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合理分工,协调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城市化水平、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分析城市规划主体--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有学者提出了完善政府城市规划方面职能的具体措施:由“城市总体规划”向“局部规划”完善;由“复杂的规划程序”向“简化的规划程序”完善;由“关门规划”向“开门规划”完善;由“政绩形象工程”向“宜居工程”完善;由“盲目规划”向“法制规划”完善,以期使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

  二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技术产业领域以及提高产业吸引力方面政府职能应该如何发挥。产业吸引力的主体是国家、城市等各级政府,产业吸引力的培育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抓手。一个地区不仅要有地区的优势要素,很多先进和新兴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要求不仅是有形的,还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法制环境、科技服务体系等,这些对产业的吸引力更为重要气国内学者通过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律,指出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如何有效地发挥职能。现阶段,政府要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创建良好软硬件环境,形成有利于大企业家和科技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进一步改善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高新区的运行机制,政府提供完善的信息和中介服务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规划方面,政府应在战略决策、组织协调、法律规范、政策环境、引导激励功能、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

  1.6.1.3产业发展对主导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李新、王敏晰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述评》一文中作了较好的阐述:国内关于主导产业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主要研究热点是引进、介绍、学习和评价国外产业理论及产业政策研究。1996年,在国家提出“九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振兴机电、石化、汽车以及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之后,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过程中,纷纷提出选择和培育各自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政策才越来越引起各地民的重视,主导产业的研究表现出由国家层面向区域层面转移的趋。势。我国对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最大进步,就是许多学者认识到了过去直接借用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选择标准来指导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理论假设是各地区的均质化,忽略了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提出了许多关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和原则。

  朱欣民博士总结了二者的区别,他认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显然是不同的,国民经济要考虑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体系完整,而区域经济更注重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区域经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国民经济那样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形成独到的优势。关于区域主导产业,目前国内研究最为集中的方面:一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1于区域经济开发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具体化,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又包括模式构建、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内容,其中主导产业选择是不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核心内容。而主导产业选择集中表现在对经济区域内外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因此,国内的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的研究则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角度展开的。具体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梯度推移模式、增长极模式、产业集群模式。三种模式都注重区域分工在主导产业成长中的重要性,强调透过主导产业追求集聚经济效应,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依据。

  1.6.1.4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学者李悦在其著作《产业经济学》一书中对产业结构进行了专门论述。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他认为方向应当是结构协调化和结构高度化。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一理想目标的标准,他认为可以概括为“三个相适应”和“三个有利于”,三个相适应是: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新技术革命相适应;与改革和开放相适应。三个有利于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当然这些说法都稍显空洞。

  张魁伟博士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文中,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标准:第一,能否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来发展地区经济。第二,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这表现在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地域的基础上。第三,产业结构的先进性。要保证地区经济发达兴旺,必须先具有先进的区域产业结构。而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仍是地区主导产业部门的先进性。主导产业部门越先进,就越能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他认为,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关键,在于确定何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性质、速度和规模,并体现出某一区域在全国经济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区域主导产业不同,产业结构也就不一样。从区域产业结构的动态过程看,根据产业链式发展规律,区域主导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表现出强烈的链式连锁反应,要求或促成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产业相互配套的生产体系。

  任何地区可以承担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很有限的。如果一个地区确定很多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其结果就不能把可供区域发展用的有限资源集中使用在某个最有利的方面,也无法形成多种产业相互配套的生产体系。

  总之,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可知,国内外研究工作者对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己有较多的研究,对指导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但由于产业发展涉及到多方面、多环节、多层次和多领域的问题,再加上中国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关于地方政府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对其进行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1.6.2国外研究综述

  1.6.2.1对政府职能的研究综述

  “政府职能”在世界各国的研究都有悠久的历史,也对政府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职能是指政府管理的范围,亦指政府所介入和干预社会的程度。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指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即管理过程当中所起的作用。在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和作用问题,形成了两种流派。

  一派可以归纳为主张“市场自由主义”的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学派的亚当 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了 “看不见的手”原理 .此外代表人物还有英国伦敦学派的哈耶克;前西德自由主义学派的米塞斯;美国新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等。另一派是主张“政府干预”的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从分析失业问题入手,认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不足”原理此外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萨缪尔森、斯蒂格利兹等人。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收入分配、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执行国际经济政策等四项。

  1.6. 2.2从区域经济视角对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 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增长极理论”,它最早强调的是投资在推动性工业中通过与其有投入产出关系的工业而导致全面的工业增长。而增长极是指在一个地区中,围绕推动性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能快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增长。形成增长极的关键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主导工业部门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发展,从而形成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影响并带动经济迅速增长。而具有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和高生产率上升特性的主导产业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增长极,区域主导产业就是特定区域的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俄林在亚当 斯密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域际分工”学说,认为区域间要素禀赋的不同,必然导致区域间经济活动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以及区域间商品的交换,空间上则表现为区域间的劳动分工与经济联系。某一个区域同其外部相比,在较多地使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每个地区专门生产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该理论实质就是认为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导致区域专门化的原因。因此,具有区域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特征的区域主导产业部门是地域分工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提出了出口经济理论,后经蒂博特、罗曼斯以及博尔顿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该理论强调,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出口产业的增长,区域外部需求扩大是区内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它认为,在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许多变量中,有的变量发挥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另一些变量则并不发挥这样的作用,而只是区域经济增长之后带来的结果。据此,区域经济结构可以划分为输出部门和自给型部门。输出部门建立在区际比较利益基础上,具有较好的区内生产条件,并以为区外广阔市场提供产品、技术、劳务等为主要职能的经济部门;自给型部门是为区内提供产品、技术等服务职能为主要内容的经济部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是由基础部门的带动,基础部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并且,基础部门以一定的联系方式对其他非基础部门产生影响,并延伸到区外,形成区际生产联合与协作。因此,基础部门的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乘数效应,即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是基本部门增长的倍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区域主导产业就是该理论中的基础部门。

  1.6. 2.3从产业经济视角对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主导部门的概念,并在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和本质时发现,经济增长总是首先发生在某个部门--主导部门或主导产业群。他率先运用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经济部门重要性的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的结论。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仅本身具有高的增长率,而且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经济成长阶段的更替就表现为主导部门序列的变化。后来,罗斯托把主导部门的扩展效应分为回顾影响、旁侧影响、前瞻影响,并认为这三种扩散效应是主导部门的关键。提出一个新部门可以视为主导部门是因为这个部门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增长势头很大,而且还要达到显著的规模;这段时间也是该部门的回顾和旁侧效应渗透到整个经济的时间。

  筱原三代平认为,必须动态地看待产品的比较成本,从某一时点静态地看,在比较成本中处于劣势的产业,如果按“比较成本说”,本国应减少生产而选择从国外输入,经济上才合算。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类产业如果属于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政府应通过关税保护等政策,使其成长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他在为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时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重要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显然,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为重点产业,符合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生产率上升基准,它以生产率上升较快作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生产率上升基准的理论涵义亦很鲜明,就是要优先发展代表先进技术和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这两个基准的提出,使主导产业政策具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行动指南,据此选择主导产业,并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促进其发展,可望带动整个经济的更快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 赫希曼提出了 “产业关联度基准”的概念,指各产业在投入产出上的相关程度。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由此看来,产业关联度基准的理论涵义也是十分清楚的,政府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在赫希曼看来,后向关联比前向关联更为重要,从而使他的选择理论有更大的倾斜性。赫希曼认为,一个行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必须是事先已形成某种需求的结果,中间的或基本行业的产品,除直接分配于最终需要外,还分配于其他许多部门作为投入。显然,如果经济上完全可行的话,这类行业比最终行业应优先选择。

  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作为一国主导产业部门的应该是所生产产品在国际上比较成本低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如果按照比较优势标准,后进国家将只能发展那些先进国家已经放弃了的“夕阳”产业,发展中国家只能发展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这显然是不符合后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远利益的。后来的赫克歇尔和俄林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即所谓的“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这一定理主张,每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来自这个国家利用了比其他国家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每个国家都要重点发展适合利用这种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产业,生产产品予以出口。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要素密集度为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