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x实验区产业发展分析
4.1实验区概况
4.1.1自然状况
X生态旅游实验区位于昆明市西北部,距离昆明市区16公里。实验区东与嵩明、盘龙区相接,南连普吉街道办事处,西北与富民县为邻,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670~2527米之间,相对高差为857米,属高原地貌特征,立体气候明显。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高原气候,年平均1温在12-15°C之间,年平均日照数为2200小时左右,霜期为147天左右。有耕地总面积4790. 46公顷,林地总面积19614. 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左右,生态环境良好,境内山清水秀。X生态旅游实验区规划建设用地28. 54平方公里,其中,琐区建设用地约5. 27平方公里,占18%;山地建设用地约23. 3平方公里,占82%.用地类型比例2:8.
4.1.2经济状况
X生态旅游实验区经济发展相对薄弱。2013年工农业总产值为766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67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2. 4: 19.2:8.4.实验区在建城市道路主要有西线昆武高速、中线轿子雪山旅游专线及东线的西北绕城内环线,三条主要道路的建设将为实验区的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4.1.3社会状况
实验区境内少数民族以白、苗、彝为主,民族风情独特。沙朗坝子白族风情清秀雅致,被称为昆明城边的“金花之乡”.厂口现子苗彝山寨热情奔放,其独特的原生态唱腔可与小水井苗族文化艺术团媳美,曾多次代表西翥街道参赛,并获得昆明市合唱比赛二等奖。民族文化活动代代传承,每年各村小组都会自发组织“火把节”、“花山节”活动,白族人民载歌载舞,苗族、彝族同胞则开展“斗牛”和篝火晚会来欢庆美好的生活,祈求来年的丰收。除此以外,现代社会文化丰富多彩,民间集市吸引眼球,构成了现代都市人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区划调整以来,五华区已投入4.337亿元用于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区域内现有小学11所、中学2所,在校中小学生5482人,其中初中生2003人,中小学教师271人。建有2个卫生院,11个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参合率达100%.有文化站2个,并形成了霸王鞭舞,花灯、小调、快板等群众性文艺品牌。
4.2 X生态旅游实验区产业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4.2.1发展机遇
(1) “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西部大幵发战略是国家支持西部发展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2009年以来,国家通过总结西部大开发十年的经验,逐步找到了有利于西部地区发展的规律性做法,对西部发展的扶持政策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对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更大、更为灵活。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形势趋动下,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企业等纷纷转向西部寻找商机,西部地区发展要素加速聚集。
(2)“两强一堡”战略带来的机遇。国家战略向西向南,即将规划建设的第三条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建设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推进把正在建设中的以昆明为中心的国际大通道变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纽带。因此,“两强一堡”战略特别是“桥头堡”战略是云南最大的发展机遇,也是昆明西嘉生态旅游实验区最大的发展机遇。为西翥试验区带来了整合世界资源特别是东南亜资源的有效途径,为布局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国际化休闲度假、康体会展产业带来了广阔市场。
(3)现代新昆明战略带来的机遇。新昆明“一湖四环”、“一湖四片”、“一主四辅”战略实施以来,昆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嘉片区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西北三环、昆武高速、轿子雪山旅游专线穿境而过,昆明北部五县连接更加紧密,更加丰富了昆明与滇中经济圈内4个城市之间1小时经济圈的内涵。
北出四川攀枝花工业区更加便捷,成为未来建设川滇经济走廊的重要支点。C4)其它机遇。全域城镇化推进带来的机遇。昆明市是滇中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在滇中四城市一体化中起着示范作用。在全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推进西嘉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上的障碍,打破行政壁鱼,加快城市发展由单纯的人口转移、区域扩张,向增长方式集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山地城镇试点建设带来的机遇。云南省将来一段时期实行“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城镇上坡、产业上山的引导政策,必将加大对“上坡进山”项目的支持力度,必将成为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的突破口和关键点。特别是利用滇池流域以外的荒山、荒坡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有利于西翥通过重点项目向山地布局、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清理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等途径,保障产业化和城镇化项目合理用地需求。
4.2.2优势条件
(1)自身优势条件。X生态旅游实验区面积289.6平方公里,是五华区建成区的7倍;城市化率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人口 3. 6万,相对集中在沙朗、厂口、桃园三地,发展成本低。辖区内气候资源丰富,沙朗坝子农耕文化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且可充分利用沙朗河水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
(2)区域优势条件。交通优势:X生态旅游实验南距昆明主城区16公里,随着昆明市“四环17射”道路交通网络的完善,西北三环从西到东连接安宁、富民、盘龙、嵩明三县一市;昆武高速由南向北连接富民、禄劝、元谋,北接四川;轿子雪山旅游专线北连富民、禄劝,经皎平渡达四川。产业优势。X生态旅游实验区南接五华中央商务区和中央智力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区,东靠红云总部经济聚集?区和盘龙北部山水新城,北邻轿子雪山旅游开发区和昆明倘甸产业园区。总的来说,X生态旅游实验区是昆明主城区连接昆明以北区域的枢纽门户。
(3)五华区的条件。五华区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2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31亿元,较强的经济基础为X生态旅游实验区山地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五华区具有云南最为雄厚的科教、人才实力。五华区内高校、科研机构等服务机构健全,与国内外科研、设计机构形成了较成熟的合作机制,将在技术上对X生态旅游实验区山地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持。五华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昆明泛亚科技新区的前身是昆明高新区五华科技园,为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2.3制约因素
(1)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目前X生态旅游实验区产业仍是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因而产业效益低、且受气候变化、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种植业仍然是传统的小而全,尚没有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不能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亟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突出。X生态旅游实验区目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用地较为混乱。在山区、半山区,由于缺少一定的规划引导,现区土地利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同时,耕地未得到充分保护,呈现面积逐步缩小的趋势。X生态旅游实验区水资源廣乏、且分布不均,沙朗河基本可以提供沙。朗地区的农业、生活用水,但厂口地区由于年均降水不多,且属于卡斯特地貌,降水往往直接从地表渗入地下,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水资源比较稀缺。对于自身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造成制约,并影响规划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深入发展。
(3)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交通路网建设不足,布局不均;现有污水管网不配套、收集率低,污水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步伐较慢;村镇垃圾乱堆乱放;大量村庄布局混乱。
(4)农村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居民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城镇现有产业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容量有限,社会保障压力大。
4.3产业发展定位
实验区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本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重点打造布局合理,将山水功能融于科技、建筑美观融于自然的现代化生态新城;融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于一体,商、旅、文互动的“西翥”文化品牌,构建昆明主城“一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带”和昆明新的经济走廊。实验区的产业发展,是在五华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中的新型工业,全力扩张第三产业,做精做强第一产业(简称“优二扩三精一”),打造昆明北部门户,再造一个新五华。
4.3.1实验区的发展是外部强力介入型的发展
X生态旅游实验区总体发展不充分,产业基础薄弱,民间资本分散,地方财力措据,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亿元,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为32:45:23,一产为0.92亿元,一产比重较大,相较五华区其它区域明显滞后,仅依靠X旅游实验区自身力量的内生型发展难度过大,借助外部资源才能实现快速发展。
4.3.2实验区的发展是新型工业推动型的发展
实验区面积290平方公里,山地占85%,林地占64%,第一产业可发展空间不大,单位土地创造的增加值不大。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经验表明三次产业比重约为10: 52: 38.从北京、重庆等地的经验来看,第三产业中创意经济的发展增长缓慢,昆明市也没有北京、重庆那样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X旅游实验区地处于五华北部,与富民、徜甸金三角的枢纽位置,发展第二产业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微污染或无污染、环境影响小的产业集群最为合适。
4.3.3实验区的发展是现代都市经济型的发展
未来的X旅游实验区是大昆明都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区,而不是卫星城镇。过去都市的发展,以成片的城市化为特征;新型都市的发展,以满足都市经济和生态休闲为前提。实验区可以发展成为昆明周边不可多得的新型都市区。
X生态旅游实验区是五华区未来最有价值的开发地,发展好X生态旅游实验区对五华、富民、徜甸产业带的发展就找到了 “魂”,进而对五华一富民一元谋一攀枝花以及五华一富民一禄劝一攀枝花的川滇产业带找到了着力点。
4.4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结合X生态旅游实验区总体规划及保护规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的要求,着力构建“二园一^一区一带”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形成沙朗规子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精品展示园,万亩农业产业园,桃园山地城镇,厂口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和龙庆一陆坡农业生态景观带,并根据各个产业聚集区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通过重大项目落地、带动,构建若干产业集群。推进X生态旅游实验区切实转变建设用地方式,布局优化,产业的合理分布,实现功能组团内外联动、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生产力布局,有效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承载高端生产和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4.4.1打造生态旅游产业特色
结合保护现区耕地建设山地城镇,按照‘’整体规划、轴线带动、组团发展、项目支撑“的模式,通过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将白族文化、古驿道”驿路梨花“、云南王龙云”官塘“、秀山丽水、田园风光和现代生活多元复合,商、旅、文互动,打造文化品牌,实施大项目带动,通过引进主题公园、现代观光农业、山地康体度假、高端旅游地产等项目,打造布局合理融于山水、民俗浓郁融于田园、功能现代融于科技、建筑美观融于自然的现代化生态园区。将X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成为五华区打造”四带五团“产业空间格局中的重要组团之一。
4.4.2合理构建产业聚集区
(1)沙朗琐子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精品展示园。园区定位于保护性开发X生态旅游实验区内的沙朗现子,重点调高顼区耕地和基本农田比例,使坝子成为农田、梯田最集中、形态最优美的地带,建设农耕文化展示区,引导居民向现子以西居住,建设新型山地居住点,把现子打造成为”山水田园风光民族农耕文化的承载区、千年文明和白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区、农产品釆摘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区,成为五华山地城镇的一大特色景观。
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构建”一心、多环“的空间格局。”一心“即以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优美田园风光为核心,”多环“即环绕田园风光核心区,利用周边丘陵、缓坡形成旅游度假、国际商务接待、高端居住等多圈层环形布局。依托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及少数民族风情,吸引大型开发企业在原有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实施沙朗旅游中心镇的整体开发,对传统旅游项目进行改造提升。现区原有建设用地规模原则上不再突破,集中建设以生态旅游、田园文化、康体运动、商务会展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旅游聚集发展区。拓展区引入汽车运动等山地生态及体验式旅游项目,整合迁并现分散的山地村,与坝区形成一个功能组团,联动发展。
(2)万亩农业产业园。以建成以高端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全市第九个农业产业园区为定位,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休闲观光、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科普培训等功能在内的绿色集约化精品农业展示园、都市”第三空间“休闲农业体验区、面向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的创意农业试验园。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核心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面积10000亩,休闲体验景观旅游区面积3000亩,生态高效生产示范区面积6000亩,生态高效生产示范区面积10000亩,形成一园多区发展格局,带动五华都市型农业整体向园区化、现代化方向升级。
(3)桃园山地城镇。以发展旅游、文化、休闲等旅游文化产业为依托,将片区内低山、丘陵地区整体打造成为一个集旅游、居住、产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生态型城市综合体(城市新区)和全市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离主城最近、生态品质。最好的山地型城镇。
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核心区形成”两轴三组团“.两轴:轿子雪山旅游专线、西北绕城高速沿线;三组团:南部依托西北沙河水库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引入高端旅游业态,打造生态旅游组团;中部在西北绕城线两翼,打造以公共服务、居住、商业、旅游接待等为主的综合服务组团;北部形成以科技研发、物流产业为主的科技组团。依托轿子雪山旅游专线、西北绕城高速、昆武高速公路建设和与昆明泛亚科技新区比邻的优势,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向北福射,形成电子信息、创意幵发、软件开发、动漫设计、新型科技等主导产业,突出人与自然相融合、城市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拓展区引入高端运动休闲等山地生态旅游项目,与城镇建设区形成一个功能组团,联动发展。
(4)厂口高新科技产业园区。依托五华科技产业园和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力量,以发展现代新兴工业为主导方向,积极引导产业上山。充分借鉴北京软件园等外地成功经验,对因采石、采矿场和受临违建筑侵占的面山区域,通过景观生态修复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达到绿色效益、人文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重点引导软件科技研发、动漫等创意产业聚集发展,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导方向的现代化新兴产业园区。
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高新科技产业园围绕科技项目的建设,利用辖区人才、市场和制造的比较优势,通过规划幵放、高效、动态的园区结构与体系,形成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完备的园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支撑服务体系等,构建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等功能区,生产基地根据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布局和引导,总体规划上结合地形现状和植被恢复的要求,呈”自然脉络式“景观布局,形成一轴线、两组团(产业园区组团、生活配套组团)、三功能(研发、生产、展示)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聚集发展。
(5)龙庆一陡坡农业生态景观带。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体验示范景观带,包括观光采摘、民俗体验、农时节庆、休闲垂钓等休闲娱乐及农业技术研发、科普、教育示范,建设成为生产、休闲、旅游为一体,农业生产景观展示与现代经营方式相结合的绿色度假基地。
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沿昆禄公路、昆武高速公路成带状分布。发展蔬菜、水果、林木种植等生态农业资源,形成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并依托西游洞等自然景观,配以小块绿地、小游园、农家田园风光等,将近郊旅游、生态种植、林木培育等融入周围自然山林。
4.4.3延伸打造产业集群
结合”二园一镇一区一带“空间和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布局,在产业聚集区内及产业聚集区之间,按照”明确一个产业主导方向,引进一家核心战略合作企业,带动一批配套服务企业,制定一套服务机制,形成一条富有张力的产业链条“的产业聚集模式,通过核心项目带动,培育若干个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好X生态旅游实验区范围内的荒山、荒坡、丘陵等各类用地资源,以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为土地一级整理开发主体,合理降低企业入驻成本;按照合作开发模式,引导投资企业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建设产业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向集约高效化生产经营集中。
4.5产业发展模式
按照”整体化布局、轴线化带动、组团化发展、项目化推进“的模式优化X生态旅游实验区产业布局,推进产业聚集。
4.5.1整体化布局模式
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推进城镇化为引擎,依托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等优势,把各种资源整合转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和能量,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劲推动力。科学、高标准布局区域产业空间,为城镇拓展、功能完善、产业优化提供载体。
4.5.2轴线化带动模式
立足辖区内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分,根据区域内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和区域发展特色,沿片区内主要交通道路,形成高端度假、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不同经济轴带,并沿轴带促进产业的集中、人口的聚集,以形成产业发展和就业的规模效应。
4.5.3组团式发展模式
在界定发展轴带后,在轴带的连接、带动下,尽量利用适建区域连片开发,构建产业组团,为产业轴带提供支撑,各组团就近集聚要素、整合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产生集聚和福射作用,以带动相关产业和领域共同发展。
4.5.4项目化推进模式
把发展战略细化为项目加以落实,策划一批对长远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度假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推进,带动片区产业发展。
4.6产业发展展望
以X生态旅游实验区为载体,按照项目带动、集群发展的原则,通过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招商引资、项目实施等步骤,实现产业全面更替,取代传统农业,通过5年努力,培育形成高新技术、生态旅游、文化创意、都市农业等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的有序集聚和发展壮大,初步构建产业梯次清晰、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产业支撑体系,城乡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
4.6.1经济总量提质增效
预计到2020年,X生态旅游实验区聚集产业投资将累计实现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过30亿,财税贡献过5亿。
4.6.2城镇化发展有所突破
通过开展”迁村并点“、”弃村还田“工作,促使农村人口的集聚,形成规模效益,通过迁村并点,将117个村庄合并成28个集中居住区,3. 5万本地农村居民中的劳动力全员就地转化,同时吸纳产业及服务人口 5. 4万人。
4.6.3实现产业与人才聚集
X生态旅游实验区范围内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以上,努力培植十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每年吸引500名文化创意和软件工程专业等人才加盟X生态旅游实验区企业,到2020年初步形成3000人的专业人才规模。
4.6.4切实提高片区影响力
依托X生态旅游实验区辖区内丰富的旅游、民族文化资源、自然地域特色,打造都市农业与生物产业结合、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会议和休闲度假结合的高端产业区。构建田园风光融于自然、文化气息融于山水、现代功能融于科技的主城近郊生态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