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献综述
2.1就业期望
就业期望也被称为职业意向,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与向往,也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就业期望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直接反映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也是决定个人职业价值选择的内在动力源,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不同,体现出来的就业期望和职业选择行为也不同。但是,就业期望也有群体特征。就业期望直接影响人对就业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人的整个生活,具体地说,人的就业期望主要包括保健因素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声望地位因素如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和知名度、工作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在社会上的声誉等和发展因素如能独立自主地工作、在工作中机会均等竞争公平和个人的能力、特长、抱负能够得到施展等气国内外直接针对就业期望的理论研宄较少,多以实证研宄的方式调查就业期望的构成和特点,而且这方面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就业期望中包含几种职业价值取向,其中居主导地位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就业期望起决定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Vroom,1964年发表了着作《工作与激发》,其中提出了期望理论,其基本思想是:要想人们被充分激励起来,进而采取行动以达到目标,就必须使他们的预期行动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Vroom认为,目标的期望是激励的力量来源,这一选择的过程就是激励。动机激发的力量取决于预期目标的效价乘以对实现目标的期望概率所得乘积的总和气即激发力量=Z (效价X期望概率),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或者说是个人对一个预期目标对自己又多大作用的评价;激发力量,是一种强度,用于衡量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大小;目标价值(效价),这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达成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气同一目标,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需求,需要的目标价值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期望值,是人们从过去的经验,来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直接反映需要动机,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这个公式说明:如果一个人看到目标有很大的价值,估计实现的概率也很高,这时,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更加强烈。
从主体维度定义的有:就业期望,指个人对就业的态度倾向,包括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就业的职业类型,以及工作发展成就的自我希望与期待;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对工作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声望、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如果现实低于这一标准,大学生就不会接受这一工作气在这瘦工作特征中,能够量化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工资水平。
从客体维度定义的有: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资标准等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福利待遇、工资收入、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
2.2职业期望与就业期望
职业期望:研究者对职业期望的定义比较统一,在他们看来,职业期望也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期望,即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它是个体对某一职业的渴求与向往,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它是职业价值观的外化,同时也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对职业期望的认识,主要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态度倾向,态度是对某一事物所做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而职业期望是对某种职业的评价;第二,稳定性,稳定性是态度的特征,职业期望是比较稳定的职业信念;第三,方向性,职业期望强调预期职业目标,它是职业追求的方向标,但不强调获得职业目标的结果;第四,理想性,强调希望从事的具体职业,使预期的职业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就业期望指个人的就业态度的倾向,包括个人是否能成功就业、就业的职业类型以及工作发展成就的自我希望与期待,是个人对自己职业的基本规划与态度,这较大程度地影响着个人在职业成就上的追求。
尽管职业期望和就业期望概念相似,以往也并未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但是在研宄中,不能忽视两者的本质区别:其一,两者产生和存在状态不同。前者源于对职业的认识和判断,一直存在于对理想职业的追求过程中;后者产生和发展于准备就业和实际就业的过程中。其二,两者对职业获得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前者注重理想职业的发展方向,不强调是否能够获得职业目标;而后者关注就业结果,更强调其促进职业结果获得的动机作用。其三,对职业目标的要求不同。职业期望把理想的职业作为职业评价的标准;就业期望把影响就业结果的各种职业作为职业评价的标准,这里也包括对理想职业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需要通过就业来获得职业时,只要某个职业不低于个体为自己设置的某一标准,那么,这一职业就可以被个体接受,促进就业的实现。因此,就业期望直接作用于对个体的产生就业行为的动机。探讨大学生在准备和实际就业过程中,影响就业行为的因素,就业期望比职业期望更适合。
2.3国外有关就业期望的综述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满足自身的就业期望,是投资教育的一个重要动机。做一项投资教育的选择,需要比较教育成本跟期望收益,而就业正是教育的经济功效的体现。美国是职业指导理论的起源,并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早在二十世纪初,着名的职业辅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就创立出特质因素论,这一最早的职业指导理论。帕森斯在1909年的着作《选择一个职业》中,阐述了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首先,必须客观了解自己的特征,包括态度、能力、兴趣、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等;其次,在把握择业成功的条件上要准确,明确自己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优势、劣势、机遇、前景等;再次,要将以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维持适当的平衡。作为职业规划与指导的经典理论,帕森斯的职业选择理论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就业期望调查方面的研究有:1995年,Betts对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1269名在校生进行了收入期望的调查,对个人受教育年限以及个人背景对收入预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996年,Dominitz和Manski将研宄对象确定为威斯康星州的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了他们对自身的期望收入值相关的调查研宄1999-2001年,欧盟十国作了对毕业生自身的期望收入值相关的调查研究。虽然这些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调查的区域和研宄方法各异,但是结论确是惊人的一致,由于对自身缺乏科学准确的职业定位,高校毕业生在收入预期方面,大多高于实际水平,他们的预期会受到诸如学校、专业、家庭背景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本科生在大四时才会对收入期望产生成熟的想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旳重要性,有关职业规划与指导的理论、实践,能指导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
Evan J.Douglas认为,求职者职业选择的决定因素是风险、收入、工作努力程度,企业选择求职者时,也是根据这些因素。Evan J.Douglas则指出,培训成本,适应新技术的时间与成本,辞退费用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个人就业期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还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改变就业期望的决定因素。Millington,Reid, ChrisA.等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总结出影响就业期望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的专业性、用人单位信誉度、个人可发展空间以及工作动机或者满足感。一些学者做的较大规模和范围的调查显示,对九个不同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研宄,对象包括美国、墨西哥、日本等,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对就业期望的意识上,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低,收入、历史先例、非体力劳动者的权利这些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就业期望的影响较大。NiaU.Ohihhins从需求、供给和供给匹配三个方面研宄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指出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同时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及微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2.4国内有关就业期望的综述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一个总体评价与看法。价值观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决定人的自我认识。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集中体现出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还有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前提是职业选择。
着名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1994年编着的《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一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其中详细阐述了价值观的主要特征、组织结构、存在类型、影响职业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等问题,对如何改进青年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建议。
杨德广、晏开利合着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宄》书中,以大量篇幅系统的分析与研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问题,为从思想观念上探宄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参考。
潘莉莉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职业获得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在日益增大的就业现实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度更加理性,选择也更加灵活。考研热依旧持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对于就业地点和层次的期望值也逐渐趋于理性,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从大中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与此同时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与实际收入差异较大。导致这些差异的成因有:第一,劳动力市场存在收益的分割性,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期望过于集中,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与需求总量的矛盾并存,因此使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产生差异。第二,就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言,市场要求不断增高。第三,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就业期望的影响。第四,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本科四年一个周期,但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两年左右就有调整,这个差距影响了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实现程度。
苏惹萍在《大学生就业期望:基于性别比较的实证分析》中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法,运用SPSS16.0对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就业期望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性别有着显着相关性,在总体上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要低于男大学生;在继续深造的需求上,男女生没有显着的差异;父母的文化层次高低对就业期望的性别差异基本没有影响。
曾向昌《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关联性分析研宄》中提出,对于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值差值,毕业生能主动接受的范围是百分之二十以内,对他们自身心理的调节不会产生影响;能勉强接受差值在百分之二十到五十之内,但是会出现较强的过渡就业心理,使工作的稳定性下降;而差值高于百分之五十以后,毕业生难以接受。因此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可以使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趋于理性水平,将个人意愿、综合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三者统一,通过缩小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水平的差距,来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马红玉,王少坤,夏显力,杨芝琳在《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签约情况比较研究》里提出,毕业生期望从事的职位类型,虽然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相关性,但也不完全决定于所学专业,还与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
谬小红在《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研究》的研究表明,收入报酬在大学毕业生择业最受关注,他们对收入的预期普遍要高于实际的水平。这是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务实化与毕业生想尽快收回教育成本,三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发达地区因为发达地区发展空间大,机会更多,成为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选择集中地。受官本位传统观念以及追求稳定的心态影响,机关事业单位仍是就业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