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5 共339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主体思想解读
  【第一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绪论
  【第二章】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评价
  【总结/参考文献】哲学视角下毛泽东的民生观探析总结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是毛泽东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求中国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价值主体为基础,以人民当家作主理论为核心的思想理论。它同其他理论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与中国古代、近代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息息相关。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手中真正的锐利武器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他强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工具,来分析中国目前的现状,从而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然而,在国内学术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角度去研究毛泽东的民生主体思想才刚刚起步,毋庸置疑,这也给我们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要尽可能的挖掘毛泽东的民生主体思想的真正内涵去填补国内学术界的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术界逐步的把主体性研究纳入学科讨论范围之中。目前,我国关于主体性思想的研究也有深入到具体学科的趋势,如:文学的主体性、审美的主体性、历史的主体性等等,也出现了把一类人作为主体来研究的现象,如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农民主体等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归根到底呈现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最基本的利益为出发点,做到真心实意的为人民服务,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尤其是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的最主要部分——民生主体的地位。据研究表明,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在当代社会建设与具体实践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主体性思想,将在中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民生领域的建设都需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人民群众如何齐心协力的奋发向上,使党和国家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毋庸置疑,努力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第一要务,同时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点研究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哲学意蕴,同时从中挖掘深刻的当代意义和启示,并努力付诸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本文的选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1.2 研究意义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如何抓住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如何运用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精髓去指导当代人民的主体性地位的实现,是一个现实而又严峻的问题。《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哲学探析》这一选题,站在时代的前沿,对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进行理性的哲学分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毛泽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民生主体思想和人民主体思想。例如,马克思不仅强调物质利益在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力地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伴随历史活动的深入,人民群众的队伍也将不断的壮大。同样,毛泽东在革命的实践活动中,领导了中国的人民军队,解放了新中国,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些都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在实践中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优越的社会制度下,人民群众能够发挥无穷无尽的力量。

  (2)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也在不断的深化和提高,人民群众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各个方面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也要求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

  简言之,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充分的体现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性,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努力培养人,改造人,不断解放人,发展人。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人民群众所呼唤的声音,也应该是当前中国特色的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形态。所以,本文的选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1.2 国内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笔者以“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后发现,截止到 2012 年 7 月底,由多篇与相关的论文,搜索到多篇相关的论文,值得一提的分别陈述在下文中,但在经典着作方面还没有发现有在民生哲学视域下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专门解读。

  (1)关于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研究文献

  在笔者收集的文献资料中,有以下几篇文献值得一提,分别是:苏献启, 窦孟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主体思想探析》和唐艾苓在《试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中都提到毛泽东是从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出发,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成其人民主体观的形成。程新英、徐雁红在《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中国特色》中指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中的主体是创造主体与目的主体的统一体而并非其中之一。”黄功勤在《关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几点思考》

  中指出“毛泽东主体性思想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由地位的高低、本质的区别所定的,在他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能动性。”朱明贤在《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四个基本点》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动力是毛泽东人民主体观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依据。”(2)从民生角度来体现的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王熠在《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和瞿晓琳在《抗日战争中的民生思想论述》中提到,“毛泽东解决根据地民生问题,主要依靠根据地军民”(3)关于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张亮在《论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中指出:“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在人民群众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力量定位,国家管理体制中所处的地位定位等多角度获得的规定性”

  百立强在《论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指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升华。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民本位、人民利益为主题的社会价值观。”

  1.2.2 研究现状综述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的民生地位日益凸显,同时也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有研究的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从一定角度或某一侧面进行论述。但是较缺乏系统的梳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甚至有些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主要表现在:在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内容上,大多数学者只是侧重于其“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这个方面来谈其内容,从价值观、实践论等多方位的去研究的比较少。理论界大多在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内容、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但是对于从民生这个角度去挖掘毛泽东主体思想的研究少之又少。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为了对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哲学探析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笔者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这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而我们所作的理论研究不仅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本文对毛泽东民生主体思想的研究注重其理论与历史分析,更加重视其所引发的现实问题。

  (2)“从后思索法”它是从“历史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出发,通过对历史的“透视”和由结果到原因的反归来把握历史运动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找到正确理解历史的“钥匙”。从形式上看,这种方法是从结果向原因的回逆,从现实向历史的“透视”,仿佛是面向过去,但它的目的和意义却是面向未来,用来引导现实社会的发展。它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结在一起,是一种超前的、预示着现代社会运动特征并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科学方法。

  1.3.2 创新点

  (1)无论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还是革命时期的毛泽东,都是以关注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毛泽东在关注人民生活即民生的过程中,对人民这个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在革命进程中,毛泽东又看到人民群众这个集体才是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尤其在民生实践中他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这个线索的梳理是文章的创新点之一。

  (2)本文从民生这个角度出发,去深刻挖掘人民主体思想是学术界学者讨论比较少的一个方面。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