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忽视马克思关于科技是生产力观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为维护和倡导科技的生产力地位与作用,做了长期的努力。1975 年,刚刚恢复职务并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汇报时明确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9〕1978年3 月,在全国科学大会谈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时,邓小平强调: 科技是生产力,这始终是马克思要坚持的一个重要观点。现代科技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科学技术具有的生产力作用,愈来愈强大了。〔10〕1988年9 月,在与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会见时,邓小平说,现在看来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应该是第一生产力。〔1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 必须依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12〕
在邓小平看来,( 生态)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生态科技已成为生产力诸要素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生态科技对生产力系统的主导作用或第一作用,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生态科技引起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变化与变革而表现出来的。首先,生态科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导因素。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系统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但劳动者对生产力的这一能动的决定作用,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的当代社会,劳动者只有同一定的生态科技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尤其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劳动者只有在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将生态学原理及规律渗透到现代科技系统中,才能成为最活跃的决定性力量,进而推进社会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其次,生态科技是劳动对象生态化开发利用的主导因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劳动对象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物的要素的重要内容,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未经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水源与矿藏等; 另一种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的原料、材料及排泄物等,如钢材、面粉及废料等。生态科技的开发利用,可以提高劳动资料的使用能力、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与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甚至变废为宝,使有限资源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其三,生态科技是改进与创新劳动工具的主导因素。劳动工具在生产力的物质要素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们支配与利用自然的强大杠杆。劳动工具的先进与否反映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获取价值的物质装备水平。
而生态科技水平又决定劳动工具、手段及工艺的性能与水平,生态科技化程度越高,劳动工具就越先进越生态化、合理化,社会生产力水平就会更高,由此可见,生态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理所当然的。
邓小平在重申和强调科技是生产力,而且还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生态科技价值观的同时,也充分肯定生态科技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1978 年,邓小平在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没有科技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没有科技的强大支撑,也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13〕1980 年 7 月,在同河南省委负责人谈农村工作时,邓小平指出,农村的发展,一是政策要正确。二是坚持科学种田。〔14〕1982 年 11 月,会见美国前驻中国大使谈到我国的生态环境时,邓小平指出,像黄土高原这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要运用先种草后种树的 ( 生态) 技术,把黄土高原建设为绿色草地和现代牧场,这不仅会让人们富起来,也会使自然环境变得更好。〔15〕1992 年,邓小平强调: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发展科技、依靠科技,靠科学才有希望。〔16〕
( 三) 生态科技实践观
鉴于生态科技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的巨大作用,邓小平十分重视生态科技实践,并从生态科技实践的地位、作用和实践主体,以及生态科技实践活动视角提出了生态科技实践观。
首先,邓小平重新认识与确立了生态科技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他作为中国人民的儿子,对中国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另一方面生产力相当落后的现实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地位提升至第一生产力,并始终强调生态科技只有同经济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在坚持毛泽东关于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个基本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我国科技水平的现实差距,明确指出: “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17〕,并十分重视生态科技实践。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的十三大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强调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1995 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作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
其次,邓小平科学地揭示生态科技实践主体的群众性特征。1978 年,在全国科学大会阐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邓小平指出,生态科技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劳动经验、技能并通过生产工具来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18〕各个行业都要抓科技。大的企业既要设立科技研究机构,也要配备科研人员,每个部门都要抓好科研工作。〔19〕要努力抓好农业科技研究,大力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进一步提倡科学种田。〔20〕他勇于打破传统科技实践观的束缚,将过去少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的科学实验活动,明晰为广大劳动群众为生态科技实践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邓小平看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被广大劳动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推进人、自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其三,邓小平在大力倡导生态科技实践的同时,又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方面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当低。另一方面,由于受急于求成的 “左”的思想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一度出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使我国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全国大炼钢铁,以致森林乱砍滥伐,大量开荒种地,使自然生态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面对我国人、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邓小平大力倡导人民群众开展生态科技实践,运用种草植树、兴修水利、沼气技术以及人口控制管理等生态科技,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实现我国人口有计划的生育,促使我国自然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他始终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要永无止境地干下去。
〔21〕1979 年,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全国人大决定每年的 3 月 12 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从而使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性、群众性的生态科技实践运动。他不仅首倡全民义务植树,而且还身体力行,在每年的全民义务植树节,都要挤时间参加植树,即便是外出视察,所到之处都要安排时间种植几棵树。邓小平始终坚持毛泽东关于 “兴修水利”和推广沼气技术的生态科技思想,他从地方到中央,每到一地工作都号召“兴修水利”,积极参加兴修水利实践和推广沼气技术工作。20 世纪 50 年代初,主持西南局工作的邓小平,曾到都江堰岁修工程工地参加劳动。1958 年,他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到北京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参加劳动。1958 年至 1983 年,邓小平先后五次视察黑龙江,研究治水造林等环境保护问题。他也十分重视长江、黄河水利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20 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从重庆顺江东下,对三峡问题及建设中的葛洲坝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2〕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农村沼气科技实践,多次强调要进一步抓好沼气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运用。〔23〕在他的倡导下,国家计委、科委和农业部等部门,协同推进我国沼气技术的科研实践,使我国沼气科技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农村沼气技术和沼气的综合利用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邓小平在分析我国国情时指出,中国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个是底子薄。另一个是人口多。〔24〕我们难就难在人口太多。〔25〕为协调人、自然资源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他率先提出并指导我国人口控制管理实践。邓小平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后,40 多年来始终注重人口控制管理的科学研究与指导,强调人口控制管理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千万不要粗心大意。〔26〕
四、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不仅为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指明了方向,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一) 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与当代科技发展利用
传统工业文明条件下,科技成果的应用在给人类社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让人类社会面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便成为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当代科技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作用日益突出。
面对当今科学技术如何促进人类社会克服生态危机,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飞跃,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从两个层面指明了道路。首先,当代科技发展与成果应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走生态化路子。邓小平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规律违背不得。
〔27〕自然界有它固有的规律,人们在科技发展与创新上,应尊重生态自然规律,顺应生态自然规律,将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建构在生态自然规律系统内,加速科技的生态化,使科技的发展和成果利用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提高,又有利于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其二,自然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要走科技化路子。运用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生态科技观分析生态危机问题得知: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不仅不能责罚科学技术本身,反而说明生态危机是科技进步与创新远远没有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客观需求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我国必须遵循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当代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运用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武装当今科技实践的主体,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生态科技意识与生态科技创新机制激励下,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生态化系统性的生态科技成果,使当代科技的发展与成果利用逐步适合 “人-自然-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
( 二) 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国际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和内生资源约束趋紧、环境问题突出、生态危机加剧的严峻挑战,我国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继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方略后,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生态科技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价值。邓小平认为,人们运用生态科技,完全可以使自然环境变好。〔28〕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9〕在他看来,依靠生态科技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的思想武器。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把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与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态科技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30〕在党的十八大上他又要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1〕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以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为指导,大力倡导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