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的范文,供给大家参考一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典专业范文10篇之第一篇: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着优势,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国家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关键历史时刻,党中央高瞻远瞩,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因此,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一、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坚定制度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90多年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实践探索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强大生机和活力。因此,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显得尤为关键,各届国家领导人都对此做出了重要论述。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面对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的问题,一度照搬苏联模式,却发现不适合中国国情。1956年,毛泽东针对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产生的弊端,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路。通过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成果。但是,在探索中由于上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案。
在1978年,邓小平就坦承中国在制度问题上存在严重缺陷。邓小平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关于制度的“四性”之说,是对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做出的最为全面科学的表述,也是对制度的意义做出的最高评价。在制度“四性”的保障之下,一切都要在制度的规范里运行,人人都要按制度的规定办事。对于何时健全完善中国的国家制度,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作出了明确的预测和要求,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到2020年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延续邓小平制度建设的思路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着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方面的显着优势。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的显着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第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显着优势。我国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始终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奋斗的,都是为了给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显着优势。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70年来我们党推动依法治国实践不断深化。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推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第四,民主集中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着优势。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各项决策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都注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都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讨论而形成的。这种制度安排能够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到最广泛表达和反映,最大限度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第五,民族政策制度的显着优势。各民族一律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显着优势,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通过市场激发微观活力,合理配置人、财、物在全社会的流通,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第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显着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国家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通过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第八,民生和社会保障的显着优势。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助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第九,改革创新制度的显着优势。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第十,人才制度方面的显着优势。千秋大业,人才为本。国家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后备军,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第十一,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坚持党指挥枪,有利于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人民军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推进强军事业的发展。第十二,“一国两制”的显着优势。这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促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祖国和平统一。第十三,独立自主和外交政策的显着优势。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我国内外两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这些优势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制度的创新成果。这些优势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和完善这十三个方面的显着优势,这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应对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促进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三、坚持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取得历史性成就,背后是制度设计好、治理效能高。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就是要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我们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凝练概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方面显着优势,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所在。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建成。但是要推进制度自信,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落实。首先,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其次,我们要在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完善治理体系上下更大功夫,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结构,使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第三,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坚定制度自信。最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新篇章。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总目标的系统全面展开,更加聚焦,更具指导性,体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
“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好制度的接续发展,坚定制度自信,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战胜重大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上,增强道路自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开辟道路!
文献来源:荣增峰,侯子婵.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J].青海党的生活,2020(02):37-4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典专业范文10篇之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伟大工程,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构筑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众星捧月”格局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目前的关键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关键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干部队伍建设;
Abstract:
The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Som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How to Uphold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made on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 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 a great project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tal to the long term stability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nd a milestone unparalleled in the Party's history. It constructs a framework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for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nstitution building of the leadership system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s the principal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re-associates” structure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connectedness and relatedness. The key at present is to strengthen echelon building of cadre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ruling capacity and governing ability of the leading cadres.
Keyword: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he leadership system of the Party; echelon building of cadres;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伟大工程。《决定》构筑的制度建设工程,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进程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意义。
一、党的四中全会难得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中国共产党创建近百年来,自六大始的每次党代表大会,都召开过届数不等的中央全会,累计起来迄今达93次。不少中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都有其独特性。有的全会的独特性或具有里程碑意义,有的甚至具有划时代意义。如从改革开放40年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党和国家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启了新中国以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就是划时代的。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而言,具有独特性的中央全会也有多次。比如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是40年来以中央全会形式研讨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的一次。也很凑巧,十九届四中全会同样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以往的多次中央全会都会涉及制度建设,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前所未有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制度治党、治国思想源自邓小平。他在1980年8月发表的那篇振聋发聩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333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还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372随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253的时间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也对如何加强党和国家制度建设作了巨大努力。但是,各方面制度建设仍然有很大空间。
历史的接力棒将建党一百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使命,交给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4]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那次全会还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制度性问题作出了决定。党不断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党的十九大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中,对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作出了明确战略安排。在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的决策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考虑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主题问题。中央政治局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决定这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出于坚决保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关于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战略安排的需要。在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以及治理能力建设取得许多成就后,就需要用一次中央全会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来综合研究、全面考量,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作出系统总结,以期实现“两个十五年”的战略目标。二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繁重任务的需要。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提出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工作要求,使继续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得到有力保证。三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各种斗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从国际看,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收官阶段。面临的风险挑战,既有来自国际的,也有来自国内的;既有来自经济社会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和闪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正是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和时代机遇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这个主题,使它获得了在党的百年历史、新中国70年历史、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上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决定》构筑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
邓小平说过,我们这老一代解决不了长治久安问题。他寄希望于把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好。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紧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系统总结党领导人民在新中国70年来、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既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宏伟格局,又绘制了实现“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具体路径;既有理论上的新概括,又有实践上的新要求。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为什么说《决定》构筑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呢?
第一,《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着优势,不仅使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更为全面的依据,而且为不断构筑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13个显着优势有这样四个鲜明特点:一是特别突出了党的领导的优势。既明确了它是首要优势,又在这个首要优势中突出了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这样三个基本方面,以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它既有利于把握好增强党的领导本身对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重要的上述三个基本点,又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这个特殊优势对于其他各领域各方面优势的统摄作用。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作了全面精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很多,但长期以来很难说完全,《决定》在经过系统梳理、科学总结后第一次将目前所能提及的、展现明显的显着优势讲全了。这无论对国民教育还是对对外宣传都将起到标杆和范本作用。三是对13个方面显着优势的概述和总结,集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不断丰富的理论认识之大成,因而在整体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就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认识提升到“显着优势”新境界。四是13个显着优势,大体对应了后面的13个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使其明确了总体要求。这不仅有利于建构的各项制度明确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完善和发展的方向,使各项制度建设有序展开;而且有利于将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根基打得正、夯得实、筑得牢。对这13个显着优势的概括,使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有了强力理论支撑。
第二,《决定》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制度,形成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的多层次宝塔型结构,不仅有利于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而且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了一系列各类制度支撑。《决定》绘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由13个方面的制度,或称体制、体系,简言之为“制度”组成。其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制度,统领和贯穿着其他12个方面的“制度”。这12个方面的“制度”,尽管是被统领的,但并非不重要。“被统领”者也不可或缺,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靠“1+12”的“制度”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靠“1+12”“制度”的持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才能实现。《决定》绘制的“1+12”“制度”图谱,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决定》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相衔接,既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又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领域、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新的动力。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决定》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仅在各项制度中关注人民群众,而且设计专章论述“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郑重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使国家长治久安有铜墙铁壁般的制度保障。
第三,《决定》第一次明确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演进方向和规律,使构筑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势所必至、水到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思想从提出到目前构筑制度体系,经过了“四级跳”:
——第一级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制度治党治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想,以及90年代初他在南方谈话中要求到建党100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初始阶段。
——第二级是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称谓,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并说明了它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种具体制度的体制机制所组成。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工程的构筑上具有奠基意义。
——第三级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要命题,并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也首次明确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能力的关系。后者是运用前者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5]547这两者里表关系的揭示非常重要。它更有利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经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长期革命斗争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如果不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这个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仅其优势发挥不出来,广大人民群众感受不到制度的“红利”,而且最后还会丧失这个优势,使这个理论上的好制度会毁于一旦,建立这个好制度的共产党也会丧失执政地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前车之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两者连为一体是理论认识的一大飞跃。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说明中将这次全会视为“划时代的”的一个重要因素。1
——第四级就是作出这个《决定》。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主题虽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但当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层面讲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也涉及了这次《决定》论述的10多个方面,但这次《决定》将其提升到了制度层面,并作了扩充和深入的解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视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底色。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理论认识上有很大提升。即: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的关系,如《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二是进一步强调了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在谋划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决定》说明中指出:新时代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这就要求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决定》立论的起点更高了。它从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出发,着眼于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对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全面总结,重点阐述了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各类制度,部署了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重要工作任务。所以说,这是“第四级跳”。
这“四级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扩容的进程和各制度间的逻辑联系,明确了其总体目标展现的规律发展要求,从而使《决定》构筑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工程的基本框架成为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建设
《决定》绘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领导制度被定位为最重要的根本制度,对其他制度建设具有统帅意义。
《决定》为了强调党的领导制度是具有统帅意义的根本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突出了这样两点:一是第一次将“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重要论断写入中央文件。这个论断是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6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为庆祝党的97岁生日讲话中讲的。这是对党的领导作用的新的提升。现在将其作为党的《决定》加以明确,既使过去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的说法,由内在的“软实力”外化为硬实力的表述;又使过去一直讲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论断所蕴涵的应有之义凸显出来,从而更增强了党的领导的威力。习近平讲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同毛泽东讲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叠加在一起,这两大力量就使党的领导制度成为神州大地顶天立地的制度。二是第一次使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称谓,论列它有六大制度,并且指出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这既提升了“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统帅性,也使其构筑的“恢恢党网”疏而不漏。从而,“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个政治论断能得到全面、深入、彻底的落实。这两点,无疑凸显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作为根本制度的统帅地位。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包括的六大制度,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这六大制度的功能各不相同,但连为一体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作用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展现。这里有的制度,过去是作为加强党的建设讲的,这次作了全面提升。下面对六大制度,作简要解读。
(一)关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表达党的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而使用的固定词组,但还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制度看待。《决定》不仅第一次将它提升到“制度”层面,而且将其作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六大制度之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创新性思维的硕大成果。在提升它的定位时,《决定》还增写了过去很少与闻的新论断:“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这就更加增强了六大制度之首的分量。这一制度成为六大制度之首还有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将党的指导思想列入其中了。它要求“坚持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团结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夯实党执政的思想基础”。二是有党的政治建设内容,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也具有首要地位。这两个首要地位,是这一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将“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列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第一制度是理所当然的。
(二)关于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
这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明确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的要求制度化了。为什么将过去讲的要求提升到制度层面呢?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克服党内的政治状况还存在某些涣散现象的需要。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有了很大好转,但还有一些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四个意识”不强,有的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对“两个维护”不以为然,有的仍不收手、顶风作案,等等。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很有必要将过去的要求提升为制度,进行强制约束。这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干部。二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具有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需要。前面也讲了这一点。这就有必要将过去的“软性”要求“硬化”为必须遵守的制度,并且要不断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这是从大局出发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有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领导水平,增强应对复杂严峻斗争的本领。
(三)关于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这条的内容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在实行,《决定》将它作为制度强化了。它包括三个完善:一是完善党领导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机关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确保党在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二是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个方面。三是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这三个完善,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全覆盖,健全了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四)关于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
这方面的不少具体制度一直就有,但是《决定》对其作了提升和扩充。一是进一步明确了这项制度的总体要求,强调“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着力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二是明确提出“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以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这展现了新时代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推动了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的与时俱进。三是扩大了联系群众“同心圆”,要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健全这三个方面制度,可以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五)关于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党在十五大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就在不断强调它。这次《决定》进一步丰富了它的内容。一是将“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实行正确集中的相关制度”,提高到“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上来认识。二是强调了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这强化了科学执政的重要根据。三是强调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这也是理论认识的一个提升。四是提出“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十九大报告讲了前八种本领,《决定》又增加了习近平在前些时候讲的“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增强上述多个本领,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六)关于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这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伟大成果而新设的重要制度。它强调了这样几点:一是强调“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提升了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总体要求。二是强调坚持依规治党,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体制机制。这一条突出了依规治党和党的政治建设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三是强调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这是过去一直强调的,《决定》将它明确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表明党的正确组织路线是一以贯之的。四是强调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这是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教育活动的一个重大成果,既建立了党建工作责任制,又明确了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书记的第一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以及上级的领导责任。《决定》将这一成果固化为制度,对于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五是强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成功经验,这里将其提升为制度要求了。六是强调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条要求也是旨在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成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完善。这六个强调,贯彻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化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上述六大制度,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主体,对它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的明确,展现了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独特功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众星捧月”格局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前已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由“1+12”“制度”图谱组成。这个“1+12”“制度”图谱,由于党的领导制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说通俗点,呈现“众星捧月”格局。这12个“制度”的功能各异,但组合在一起,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这12个“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里将其分解为“5+3+1”——“5”即“五位一体”;“3”即军队国防、“一国两制”、国际外交,“1”即监督体系,来作简要解读。
(一)关于“五位一体”内容。
这包括《决定》的八个制度和体系,是12个“制度”的大头,不能不再作分解。
1.关于政治方面的,包括《决定》的“三、四、五”部分。第三部分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部分有两个亮点:一是突出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些论述比过去的相关文件讲得更全、更到位。二是突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另外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胡锦涛同志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是定位为“基本政治制度”,在这次没有明确的定位;还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过去往往与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放在一起讲,这次单独列为一条,既没有说是制度,也没有说是体制之类。
《决定》第四部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这一部分对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了高度概述,包括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四个内容。文字不多,但将那个《决定》的精华都浓缩进来,并作了与时俱进的论述。
《决定》第五部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这一部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十九大报告中都没有展开论述。这是目前中央重要文件中讲得最为充分的内容,包括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这部分有三个最亮点:一是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二是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三是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这三个最亮点,对于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
2.关于经济方面的,就是《决定》第六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部分在十八大以来的中央文件中是讲得比较多的。但是,《决定》的这一部分与时俱进了,包括五方面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一是首次对“基本经济制度”扩容了。它不仅指所有制,还包括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强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这一段论述发挥了2018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关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讲话精神,将有力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第一次明确地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分配,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一举措充分说明《决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力度是很大的。四是第一次将工匠精神与科学精神并列,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这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3.关于文化方面的,就是《决定》第七部分“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部分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亮点多多。具有统领性的有三个重要亮点:一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二是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三是强调“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三个重要亮点都带有全局性、统领性,应广为宣传,狠抓落实。
4.关于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就是《决定》第八和第九两部分。第八部分“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四个内容。重要亮点:一是将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内涵几乎讲全了,即“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这比过去讲的多了几项,说明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基本民生问题。二是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三是在“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方面有若干新意,如提出“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些方面也体现了与时俱进。
第九部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有五个内容。重要亮点:首先是第一次将“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作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来加以构建。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这是一个重要的新思想,过去往往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内容放在党的高端层面提出,这次“下放”到基层讲,就是要使它能真正得到落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第二,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也是一个新思想。它将“共同体”思想落实到基层了,从世界共同体到社会基层共同体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思想之链。第三,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三治”思想又是一个创新,有利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第四,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新思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国家安全能力”。这有利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
这两部分属于“五位一体”社会建设,上述新思想体现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5.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就是《决定》第十部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部分有四个内容。主要亮点:一是提出“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二是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推进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三是提出“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保护,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这方面的设想很好,生态文明建设确实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目前最重要的是强化全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这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一样重要,也是展现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关于军队国防、“一国两制”、国际外交内容。
《决定》对这三项的论述也很充分,同样体现了思想认识的与时俱进。这里也分别解读。
1.关于军队国防建设。
这是《决定》第十一部分“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这一部分有三个内容,但需要说明的不止三点。第一,它突出了“坚持人民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实现形式。坚持全国武装力量由军委主席统一领导和指挥,完善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各项制度规定”。这个内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没有明讲。《决定》之所以这样强调,就是因为《决定》是构筑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要建章立制,明确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它突出了“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这是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必须毫不含糊地明确这一点。只有这样,军队广大指战员才能政治坚定,做到“两个维护”。第三,它突出了“健全人民军队党的建设制度体系”,要求抓好军魂培育,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在综合性的中央重要文件中,像《决定》这样旗帜鲜明地讲这个问题不多见。这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异常重要性。第四,它突出了“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构建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推动形成现代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这四个“突出”,进一步巩固、拓展、深化了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成果。
2.关于“一国两制”。
这是《决定》第十二部分“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一部分也有三个内容,需要指出的亮点:一是强调“必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这个表述比过去更加明确、深入,对“一国”与“两制”的关系认识更为精准、严谨。二是强调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特别行政区自身竞争力结合起来。这有利于提高特别行政区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强调“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确保香港、澳门长治久安。四是强调推动两岸就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四个强调,旨在绝不容忍任何挑战“一国两制”底线的行为,绝不容忍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3.关于国际外交发展。
这是《决定》第十三部分“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部分有四个内容,主要亮点有四:一是强调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全面贯彻党中央外交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二是强调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三是强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四是强调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这四个方面,旨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构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外部条件。
(三)关于监督体系内容。
这是《决定》第十四部分“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一部分是在2018年春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后,从中央文献中将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独立出来的内容。它涉及三个方面,主要亮点有五:一是强调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具有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二是强调重点加强对高级干部、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制度,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强调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健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四是强调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明晰权力边界,规范工作流程,强化权力制约,特别要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五是强调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决斩断“围猎”和甘于被“围猎”的利益链,坚决破除权钱交易的关系网;深化标本兼治,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这五个主要亮点,对于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犹如建设制度大厦工程。如果说党的领导制度是这个制度大厦的顶梁柱,那么上述12个“制度”就是这个制度大厦各司其职、其能的“四梁八柱”。《决定》绘制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图谱,也设计了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的施工方案。目前的关键就是组织好、造就好这个伟大工程的建设者队伍。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
《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下旬主持中央政治局第17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实际上为《决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指明了方向。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有了干部的正确执行力,就会有制度的持续生命力。
《决定》指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里提出的“四炼”——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是《决定》通过的一个多月前,即在2019年9月初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中最早讲的。这“四炼”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四炼”过关了,正确执行力就会增强,制度的生命力就会有保障。怎样认识这“四炼”呢?我以为:
首先是加强思想淬炼。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淬炼:一是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理论自信的底气。在当前特别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最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学好悟透,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二是坚定理想信仰,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共产党人“金刚不坏之身”,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三是加强党性修养锻炼,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打铁还须自身硬,首先是思想过硬。淬炼思想就是要使思想不断过硬。
其次是加强政治历练。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一是始终心系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二是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原则、政治主张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的坚定性和敏锐性。三是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为烈火真金。思想淬炼是里,政治历练是表。在经过淬炼思想后,政治历练的表现应当是本领高、作风硬。
再次是加强实践锻炼。这主要是针对年轻干部特别是“三门”(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干部而言。这样的干部需要经过实践锻炼,特别是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它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助于了解最真实的实际情况,知道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究竟如何,这是政治历练的基本功。二是有助于增进同最底层的人民群众的感情。若在农村就交些农民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状况,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是一句空话,年轻干部加强实践锻炼,就是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三是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到基层、到农村、到贫困地区锻炼,相比较在城市、在机关,条件要艰苦许多。到那里去摸爬滚打,锻炼几年,是人生的一段难忘经历,对个人的成长大有好处。
最后是加强专业训练。首要一条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训练,履行职责,认真负责。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6]这就要求干工作常抓、细抓、长抓,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有了这种作风,没有干不好的工作,治理能力和水平一定会得到很大提高,长治久安的制度体系工程会筑牢夯实。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这老一代解决不了长治久安的问题。”“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380“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现在还不放心啊!”[2]38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是构筑以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主轴的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伟大制度建设工程。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好宣传好这个《决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8日)[N].人民日报,2014-10-09.
注释
1习近平同志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见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文献来源: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0,14(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