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同时也把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形而上学名存实亡。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 给正在彷徨的近代哲学带来了新的曙光。它对古典哲学做了相应的继承与发展,并且具有近代哲学其他形态所不具备的思辨性、 辩证性与体系性, 确实将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推向了新的阶段。 然而它试图以形而上学体系解决哲学难题的局限性,最终使得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但是, 德国古典哲学却成为了另一个伟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铺垫。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实践,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分析, 在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 对德国古典哲学等其他学说进行了扬弃, 创立了哲学史上最具科学性和彻底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会发现,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革命变更与他通过费尔巴哈的中介对西方哲学进行批判继承是同一时期的。 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一种以往任何哲学学说都不具备的彻底的扬弃的方式, 使哲学理论超越了以往任何阶段的理论, 使哲学形态实现了革命性变革。
一、费尔巴哈哲学对前人的超越
费尔巴哈原本属于青年黑格尔派, 但最终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叛逆者,向唯物主义迈进了一步。黑格尔认为,哲学对象是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自然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而费尔巴哈认为,“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的现实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是自然(普遍意义上的自然)”[1](84). 他还认为,“自然界这个无意识的实体,是非发生的永恒的实体,是第一性的实体。 ”[1](523)这个实体是有形体的、物质的、感性的实体。 这就与黑格尔所倡导的唯心主义观点分道扬镳了。 费尔巴哈认为他的学说可以概括成自然界和人, 他用感性的人与自然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由此,费尔巴哈建立了自己的人本学观点---人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 这是费尔巴哈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但是, 费尔巴哈虽然跳出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圆圈,却没能真正克服黑格尔哲学的缺陷。只能说他是跳出了哲学史上长久以来企望不凭借唯物主义而实现哲学中兴的怪圈, 却没有解开西方哲学史上的痼疾沉疴这一死结。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仍是旧唯物主义
尽管费尔巴哈冲破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局限,但他仍旧是一个旧唯物主义者。在自然观上, 费尔巴哈虽然承认自然作为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人类的作用, 但却拔高了自然对人类及其社会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他没有看到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对自在世界以及自为世界产生的功效,甚至,在他那里,压根没有自为世界。他认为人是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他用自然界代替存在,忽视了人的社会存在, 用生物学上的人排除了社会意义上的人,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
费尔巴哈认为,自然赋予人类手、脚、眼睛、肠胃等等人类进行生存所必需的肢体或器官, 人类依赖于自然:“我们是存在于、 生活于并活动于自然界里面;自然界笼罩着人类,拿去了自然界,人类也就不存在了;人依于自然界而存在,人每做一事,每走一步,都惟自然界是赖。 要使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这就等于要使眼睛离开光,使肺腑离开空气,使胃肠离开营养资料。”[1](601)这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显然,他仅仅看到了自然对人类的决定作用, 没有看到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反应。 这种能动性反应既包括对自然现象及规律的能动的认识, 也包括对自然界能动的改造。尽管在人类历史及现实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的认识与改造,但是这些事实却从未进入费尔巴哈的哲学视野,如果---如其所述---人类仅仅靠自然赋予的器官生存,那么人类发展史上所有优秀的文明成果,一切探寻真理的科学实验,每一项改造自然的伟大发明,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费尔巴哈所宣称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仍然有其历史局限性, 仍被我们视为旧唯物主义。
在历史观领域,费尔巴哈哲学也存在致命缺陷:
第一,费尔巴哈脱离了社会实践,单纯从自然意义角度谈论人的本质, 不能从社会现实性上正确揭示人的本质及其作用。 他远离包括工人运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无法彻底地对旧哲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他也只能停留在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这一点正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批判并加以变革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3)
第二,这也能从他对宗教的批判找到缘由。他以人的本质及其异化来进一步说明宗教的产生和本质,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确实是对宗教神学的有力冲击。 然而,他却宣扬“人类之爱”的所谓新宗教,无异于在摒弃了对黑格尔绝对精神以及他所批判的基督教的崇拜之后,臆造出了又一个精神崇拜体,这种崇拜也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唯心主义。 所以,连费尔巴哈自己也说:“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但从本质上说, 费尔巴哈宣扬的“爱”的宗教,也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他没有把唯物主义原理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换句话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19)总之, 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以人本主义的方式重回唯物主义,但当他进入历史观领域时,又无可挽回地踏上了一切机械唯物主义的老路, 跌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第三,在费尔巴哈之后,施蒂纳也曾举起批判费尔巴哈的大旗,但他不是没有击中要害,就是把枪打错了地方,并且也没有歪打正着。他用xuwuzhuyi的个人主义的批判,击败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是,施蒂纳的“自我崇拜”、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也日渐为人摒弃,他让“我”从费尔巴哈的“人”那里彻底地解放了,但也让自己的理论被后来者所埋葬,这个埋葬者便是马克思。
费尔巴哈站在时代局限里去透视时代局限下的学说,纵然鞭辟入里也难以对症下药。而超越这些局限的哲学使命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完成。 马克思、 恩格斯在充分分析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以及其他德国古典哲学之后, 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观点---实践,并把实践融入到哲学理论之中, 使其名正言顺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至关重要的枢纽。 在这个枢纽的连接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构筑起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理论的建筑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
(一)自然观
如上所述, 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只是一种单向度的作用论,他忽略了另一向度的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他抛开德国唯心主义抽象的“自我意识”而诉诸人的感性和感性的自然时, 他没有同时把这种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而是简单地理解为“感性的直观”[3](17),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不是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2](6).
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不是离开实践的纯粹的、自在之物,而是与物发生关系的人的现实的实践。我们知道,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造成了哲学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 也就是说,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一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肯定这个原则,就必然要肯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因为不与人发生现实关系(也就是实践中的各种关系)的自在之物,是不可能与意识、精神发生关系的。 所以,也就无所谓“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问题。
可见,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足于自然对人类单向的决定作用这一自然观理论, 绕开了实践的中介作用, 进而也就没能意识到人类在实践中对自在世界的另一方向的作用, 这种否定或者忽视实践中介作用的唯物主义到头来都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认为,应该把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也就在承认自然对人这一方向的作用的同时, 阐明了人类以实践为中介对自在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在承认自在世界对人类的作用的基础上,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出发,指出人类具备能动的认识自然以及根据客观规律改造自然的能力。 自在世界与人类不单单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还有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些关系来源于实践,实现于实践,归结为实践。 自在世界通过人类实践,日益被转化为自为世界,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自己的认识也得到提升和发展。人类并非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创造出一个属人的物质世界。
(二)历史观
费尔巴哈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他既然在自然观上就否认了实践的作用, 从而就在根本上脱离了唯物主义的轨道, 单纯以人的自然属性解释人的所有存在,所以,他看不到人的能动性,看不到人的社会属性,也就看不到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作用。
加之他对宗教所作出的貌似合理实则自相矛盾的论断, 这些都使他找不到从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 也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历史领域时,重回唯心主义。
真正超越费尔巴哈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是马克思。 马克思不仅在自然观上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也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原理。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观领域, 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种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理论结合起来,在实践基础上构建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也就超越了之前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半截子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它在实践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对社会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关系作了科学的分析,创立了超越以往哲学理论的新哲学。
综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当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时, 也就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22)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以往旧哲学的扬弃, 论证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归结到实践这个统一体, 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联系起来, 因而能够科学地指明无产阶级的力量和历史使命,能够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使无产阶级认清方向和出路, 从而找到了一条改造现实社会的正确道路。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由于以实践为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构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从而为更好地解决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实践是人类解决所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所有的认识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实践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根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只有承认了实践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的认识才能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更加符合不断变化的实际, 更加有利于实践中问题的解决, 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着作选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徐国民。论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变革 ---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体会[J].社会科学家,2013(10)。
[4]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