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1-30 共7855字

  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和根本,哲学形态往往取决于本体论形态。从本体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阐释,无法回避的理论前提是对本体论的理解,即只有对本体论作出理解,我们才能够提出并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一、本体论意涵的新转向:从世界之处的遐想到植根于现实生活的超拔

  “本体论”是 ontology 一词的译名,这一译法在我国最为流行;而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还有另一个名称即形而上学,它力图从繁多的现象世界中寻求万物统一的根源,即世界的本原或始基。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以意识的终极确定性为基础或目标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或理性主义,是追求绝对真理的超验形而上学,其所追寻的是一切现实事物背后的所谓“终极存在”.事实上,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抽象本体,从这种抽象的存在或本体出发,便无法认识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不只追寻世界的“终极存在”,而且强调从实践的高度来理解自然界、理解人与自然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时代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承认外部自然界对于人的优先性和基础地位,承认自然界对于人的活动的前提意义,同时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选择、创造对于感性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强调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和人的特性,这种“新本体论”实现了本体论乃至整个哲学的实践转向。从“新本体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关怀,就不再是传统哲学所主张的那种“对作为存在的存在的追问”的形而上学玄思,也不再是宗教神学所倡导的对作为超人间力量的神的膜拜以及对“来世”、“天国生活”的寄托与信仰的“终极关怀”,而是深深根植于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而又超拔于其中,因而能够在对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批判中展开,建构其未来的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文本解读

  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有多种观点: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生存本体论……这些争鸣激烈的学术观点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的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大厦,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成,而这个理论体系的根基就是“以物质本体论作为基础,以实践本体论作为真正的观点”.

  (一)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践转向,探求的是人类在实践中面对的世界自身,是以人的自然、人的世界为研究对象的。如此又招致了许多反对者的声音:“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在哪里呢?还承认不承认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呢?这样是不是把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给否定了呢?”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随即指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1](P21)。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把外部自然界看作是人类进行物质活动的前提条件,并同时将其视为无须过多强调的常识性内容。早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指出:“如果你设想人和自然界是不存在的,那么你就要设想你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你自己也是自然界和人。”虽然我们看到马克思本人在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并没有对物质在自己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进行过多论证,但是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就会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将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游离于视野之外,而是将其始终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用自然主义发生学中自然界的“先在性”前提来追溯世界的本原,自然的物质性,他认为如果自然界脱离它与现实的个人生产史的联系,就不是自然界真正的感性存在,而只是一个关于自然界实在性的理论抽象,这样的自然界对于人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1](P2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通过原始的、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自然界和经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界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先在自然”,而后者是“人化自然”.对于先在的自然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承认的,但是他们认为这样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并不相干,就像有一天在遥远的澳洲海域里在谁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冒出一个珊瑚岛,它们虽是存在的,但一点意义也没有。只有当它们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这样的自然界才不是费尔巴哈笔下的“抽象的自然界”,而是变得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意义的自然存在。

  可见,“物质本体论”并没有抓住整个世界的存在根据,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本体论”这一层次上,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远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唯物主义是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一组概念,实践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一组概念,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仅限于承认世界的物质性,那么它就无法完成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和改造,必然钻入死胡同。因此,柯尔施坚决反对用绝对的两极去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他断定正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对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颠倒”,充其量只是用“物质”的绝对去取代“精神”的绝对罢了。因此,相对于人及其实践,自然是第一性的,即便如此,自然并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点和哲学本体。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先验本体论、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进行深刻批判,和对传统本体论的根源进行深刻批判进而提出了他们的本体论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唯心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他们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从“绝对精神”出发,否认人的客观的、物质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视野中,“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而唯物史观这个科学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不再自认为是传统的旧哲学家,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是从做一个普通的人去面对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情境开始的。可见,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个人”的观点与他们的实践观是一致的。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认为“绝对精神”是思想对象,并非感性对象,“感性客体”是自然界和有血有肉的人。费尔巴哈虽然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把“绝对精神”这种思想客体作为研究对象,主张把自然界和人这种感性客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核”,他也为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费尔巴哈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不了解轰轰烈烈的工业生产和革命实践的重大作用,这又使他的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就又变成唯心主义了。

  1.从认识根源上讲,费尔巴哈的局限性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有很大关系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1](P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费尔巴哈的“单纯的直观”看到的就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穷苦人而不是健康人”[1](P22);“单纯的感觉”是一种比单纯的直观更高级的状态,它有想要通达事物的本质的一层含义,是感觉到本质的一种东西。这种单纯的感觉是无根据的,只是感觉到不对,却又说不出为什么,就像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那样,他只是感觉到人不应该是那个样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应该是那样的,但是费尔巴哈又找不出现实的根据在哪里,因此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只是一种伦理主义的道德控诉。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