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孙中山在继承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西方民主政治理念, 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发展实业”来改善民生, 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孙中山民生主义对转变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具有启示作用, 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 处处“以人为本”, 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思想; 习近平; 继承; 超越;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hought of "people first" in ancient China and combining with the western democratic political idea, Sun Yat-sen put forward "average land right", "controlling capital" and "developing industry"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couldn't be realized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But Sun Yat-sen's people's livelihood doctrine has enlightened our Party's ruling concept. We can only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ist on tak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adhere to the correct development idea and put people first,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China once and for all.
Keyword: Sun Yat-sen;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Xi Jinping; inherit; transcendence;
作为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 他的三民主义不仅唤醒了无数革命志士, 而且一度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特别是他的民生主义还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尽管研究三民主义的文章着述颇多, 但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今天,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继承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吸纳了西方民主政治的优秀成果, 并通过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式来实现他的理想。孙中山曾说过:“余之谋中国革命, 其所持主义, 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 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 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1]
中国历史上, 对人民生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就对民生作出了各自的解释。[2]到了近代,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民生问题解决也就成了当时的文人志士尝试效仿的范本。特别是曾尝试走美国革命式道路的孙中山, 对民生问题也是格外关注。孙中山早年在欧洲的见闻深深的影响到了他。[3]他认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一个完美世界, 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不完善的地方, 这种不完善导致了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 认识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吸取西方的教训。孙中山吸收了西方现代经济的理论, 同时与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相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前瞻性的民生主义理论成果。[4]
(一) 力图用“节制资本”来防止社会出现两极分化
孙中山早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之际, 就开始了对民生之含义的思考, 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5](P165)同时他指出, “因为机器发明以后, 经过实业革命, 成为社会问题, 便发生了社会主义”, [5](P167)他理解的民生主义就是, “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 [5](P192)形成一个哲人推崇的大同世界, 这便是真正的民生主义。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产生又严重影响到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因此, 只有解决社会问题 (民生问题) , 才可以发展社会主义, 因为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题。[5](P169)他研究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后得出“社会主义中的最大问题, 就是社会经济问题”的结论。[5](P169)他认识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物质财富大量的增长, 但同时也出现了财富过分集中状况的出现, 进而导致贫富差距变大, 社会矛盾尖锐。他发现,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弊端就是少数资本家控制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量的土地和企业。在此情况下, “节约资本”的提出更好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因为节约资本最根本用意在于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防止财富过分集中。孙中山认识到, 要想避免贫富不均, 实现共同富裕, 那么就要把关乎民生的土地和重大行业国有化, 才能保证社会财富不被少数的资本家所垄断。他提出, 限制私人企业的经营范围, 凡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如铁路、航运、邮电及大工业、大矿业、大商业收归为国家经营管理, 并通过这些巨额资本所创造出来的财富, 让全国人民共享。[5](P198)只有国家资本发达了, 教育、养老、救灾、医疗等社会福利才能顺利的举办。在分配方面, 他坚持“劳动者应得到其劳动的全部报酬”的按劳分配, [6]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失公允。由此看出, 孙中山所构想出来的经济制度既不同于西方, 又不同于苏俄, 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中国特色。[7]孙中山还认为, 节制资本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对资本家征收所得税和遗产税, 所征来的税款全部归为国家所有, 国家将这笔款项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改造民生。[5](P194)
(二) 试图用“平均地权”来实现“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主主义思想中的核心, 孙中山对于该问题也做了充分的阐述。
他认为“吃饭问题就是顶重要的民生问题”, [5](P199)在此基础上, 他得出土地问题是民生关键问题的结论。近代的中国农业欠发达, 究其原因是因为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与外国经济的压迫导致的结果, 除此之外, 广大的农民只有少许或没有土地, 人数极少的地主却拥有着肥沃广袤的土地也是原因之一。土地分配的不均, 使广大的农民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改善民生, 尤其是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 就成了那个时期的最根本目标。[8]但是他又坚持用缓和的方法解决问题, 即反对农民用暴力的手段从地主手里夺取土地的方式, 主张由国家先对地主的土地进行购买后, 再分给那些没有土地或者有少许贫瘠土地的农民, 与此同时, 政府也要在政治、法律上做出种种规定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5](P194-195)在解决土地问题方法方面, 孙中山采用“规定地价, 限价征税, 照价收买, 涨价归公”, [9](P167)实现平均地权的主张。他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土地问题关乎到人民的切身利益, 农民只有有了土地, 温饱问题、吃饭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随后, 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希望通过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思想, 来达到“贫富均等”的效果, 进而解决和保障吃饭问题。
(三) 试想用“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华
发展实业是实现民生的物质保证和经济基础, 孙中山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建国方略》一书中完完整整的体现了他用实业来改善民生的想法。他认为在一战之后, 西方国家在战后需要恢复和发展经济, 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时期, 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他强调靠发达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主张采用集产主义的办法, 并通过振兴实业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他说:“实业根本既定, 民生实事方能发生, 利国福民无愈于此。”[9](P54)早在1894年他的《上李鸿章书》一文中充分的表达了他希望利用实业救国的想法。“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 不在船坚炮利, 垒固兵强, 而在于人能尽其才, 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 货能畅其流———此四者, 富强之大经, 治国之大本也。”[10](P8)随后他在《民国日报》发表《中山先生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 (《实业计划》) , 不仅仅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美好设想, 而且也对中国农业、矿业、商业、交通等行业做出了详尽的规划。他指出, 振兴实业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四大宗旨即国民谋饭吃、国民谋衣穿、国民谋住房以及国民谋生路。但孙中山认为振兴实业, 仅仅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引用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和人才, 并且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工商业。[10](P44)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
虽然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现阶段民生建设和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解释社会主义民生问题
尽管孙中山在理解民生问题的时候, 一定程度上认为,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但那只是形式上的认同。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用阶级斗争夺来的是政治权利, 对于经济权利应该用比较温和的改良的方法去解决, 他以俄国为参照, 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俄国革命六年以来, 我们所看见的, 是他们用革命手段, 只解决政治问题。用革命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在俄国可算是完全成功。但是说到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 在俄国还不能说是成功。”[5](P184)随后, 他话锋一转, “不能用马克思那种方法立时来解决社会问题, 要用和平的方法才可以完全解决。”[5](P184)习近平则坚持走马克思主义路线, 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生问题相结合。首先, 他确定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一般规律, 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 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1]随后他倡导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指导实践。习总书记秉承孙中山的均富、以经济发展改造民生的观点, 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的指引下, 继续发扬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良传统, 根据中国近时期的历史任务和特点, 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 更准确的把握我国近阶段发展的状况, 并结合当前的国情, 大胆的提出了精准扶贫、供给侧改革等措施, 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二) 解决民生, 发展经济是关键一环
1. 农业是民生的基础, 重视农业就是重视民生。
发展是基础, 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孙中山对于农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 他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平均地权。就是利用“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的办法, 把土地收归为国有, 按照人头将土地平均分配, 以此打造一个“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社会。然而, 事与愿违, 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所致, 他的设想并没有实现。直到新中国成立, 农民才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就摆在新中国的面前。从20世纪的70、80年代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90年代的农业改革, 再到本世纪初减免农业税。可以说, 近几十年对农业改革的探索使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吃饭问题) , 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农业产值也有稳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过快、生产力发展有所提高, 原来侧重于发展生产的土地政策已经不符合时宜。如何可以利用有限的土地, 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如何可以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 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 进而提高农业的产值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政机关针对农业如何健康、稳步的发展等问题, 采取了“三权分置” (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的办法[12], 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对于一些农业欠发达地区, 政府给予优惠政策, 试图通过资金和政策的偏向, 使该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环保的农业。简而言之, 现在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在人, 农民始终是三农问题的主体, 更民生的主体。只有充分的解决三农问题, 完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相关法治, 让农民得到实惠, 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民生。
2. 强调创新发展模式和理念, 发展生态、循环、绿色经济。
孙中山一直认为“制造国家资本”才可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从而达到国富的目的, 以此来为民生提供经济物质基础。同时, 他认为, 需要借用外国有学问经验的人来经营发展铁路、工业、矿产这三种实业。孙中山提出发展实业的主张以及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到的各种发展实业的宏伟蓝图, 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系统的经验。但是, 由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任务的完成, 他的这些设想也逐步实现。当今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已不可行, 人与大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发展环境、绿色、循环经济逐渐成为主流。
(三) 发展民生要以人民为主体, 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1. 民生要以民为本。
孙中山较早对民生概念做了解释,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他认为, 因为西方的实业革命解放了人力, 提高了生产力, 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这个社会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在这里, 他认为,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5](P192)对此他也作出了自己合理的解释, 即“社会主义的范围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问题, 就是研究人民的生计问题。所以我用民生主义替代社会主义, 始意就是在正本清源, 要把这个问题的真实性质表明清楚。”[5](P168)习近平则站在世界最前沿并同当今社会发展的状况相结合, 对民生的概念做了相应的解释, 即民生就是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
2. 坚持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
孙中山提倡采取经济的手段来解决民生问题, 他认为只有经济水平提高, 民生问题自然而然的就可以解决。并在此过程中, 他希望政府应当作为主体, 利用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 主张政府应当利用“社会与工业之改良、运输与交通事业收归公有、直接征收个人所得税、分配之社会化”四种方法来实现节制资本, [5](P174)从而达到他说构想的“均富”社会。孙中山过分强调了政府在民生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而忽略了人民群众才是民生的主体。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连着国运。习近平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看问题, 他看到了政府在对于民生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更看到了人民作为历史的主体在民生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反复证明,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主体”。[13](P27)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和谐问题、关乎我们党的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现阶段,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 但是与之相匹配的利益协调机制却还没有完善。因此, 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做我们的奋斗目标, 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14]他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 人民群众是民生建设的主体, 是民生事业、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主导力量。其二, 人民群众又是享受民生建设成果的主体。他一再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始终为了人民, 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历史重要作用。”[15]
3. 改善民生就是惠民。
孙中山经过对欧洲国家在一战后对于社会主义的态度, 并结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 对民生主义进行了有力论证。他认为, 社会主义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经济问题, 社会问题的发生就是要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 所以说民生主义便是社会主义的本题。孙中山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状况对民生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 他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 全是因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革命以后, 摆脱了人力的束缚, 利用大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 出现了“资本家独大份, 工人分少份”的状况, [5](P174)因此只有把资本家的大份, 平均分给那些贫民, 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平均。“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16](P301)过大的贫富差距, 必然会加剧社会动乱, 甚至会出现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 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东中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逐渐拉大, 住房、环境问题、看病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时刻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影响着社会和谐, 这一切根源都在于收入分配不公, 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并且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进展, 努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13](P4)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结语
孙中山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领袖, 他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 建立了民国。虽然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但是他的一系列爱国救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尤其他结合西方民生思想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民生主义思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极大的影响到了先进的共产党人。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民生改善有着指导意义。同时, 我们应该认真的了解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的主旨, 继承、发扬其内在的优良传统, 摒弃不符合时宜的政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 充分理解民生的主旨要义。在历史特殊时期, 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优点, 结合当前国情, 探索出了一条更富有创造性的民生路线。我们坚决贯彻这一思想, 团结奋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孙中山.中国之革命[N].申报, 1923-01-08.
[2]张静.李大钊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继承和超越[J].河北学刊, 2016 (03) :187-190.
[3]黄香琴.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 (03) :95-97.
[4]张祖安.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现代价值[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 (01) :40-42.
[5]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
[6]陈廷湘.论孙中山平等与效率完善统一的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 2002 (03) :114-120.
[7]左玉河.国家资本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本质[J].史学月刊, 2016 (11) :9-12.
[8]李蓬勃.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J].改革与开放, 2015 (09) :105-105.
[9]孙中山.孙中山选集 (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10]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
[11]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的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 2013-12-05.
[12]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R].2016.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14]习近平.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N].人民日报, 2013-03-07.
[15]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4-29.
[16]孔子.论语[M].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