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06 共7765字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比较分析
  
  选择就业、等待就业是比较普遍的择业观,而从就业到创业是择业观一次巨大的转变或飞跃。通过百度百科整理发现,有人把创业与就业的不同点归纳为十大方面,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精神境界、发展空间、关系定位、现实要求、生活方式、收入保障、人生格局、价值对比这十大方面。那么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外出务工、回乡就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经济情况、生活情况、社会认同度三个层面。(这里主要是指普遍情况下,不排除个案的不同)
  
  第一节 两者收入情况比较分析
  
  统一按照新生代农民工 20 岁工作,55 岁退休来计算:
  
  在起步阶段:返乡创业会耗费创业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成本、物料成本、乃至机会成本等,那么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创业也就丢掉了就业可能带来的利益的机会成本;而选择就业,能够在短时间内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当然也舍弃了返乡创业可能带来的最大化收益。选择返乡创业还是返乡就业或是外出务工,都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现实境遇的两难抉择,往往在初出茅庐之时很难作出决定。
  
  在 30 岁的时候:新生代农民工都已经积累了工作经验或是创业经验,有的选择了返乡创业,为自己的事业拼命奋斗,如果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那么当初的投入成本早已经收入囊中,按照年净利润 10 万元来计算,经过 10 年的摸爬滚打,至少能赚到 100 万元;而选择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10 年来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工资略有涨幅,每月涨到 5000 元(对于农民工来说稳定的 5000 元月收入不算低,尤其是在一些小的城市),除去生活成本,每月结余 3000 元左右,10年后所剩资金最多在 30 万元。如果一个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具有足够的创业经验和工作经验,这种情况下,返乡创业显然比外出就业更具有吸引力和经济价值。
  
  在退休以后: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继续为自己工作,并且把事业传承下去,这个数据恐怕不是能计算出来的;而选择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退休,只能拿到比工资更少的退休金,就算身体硬朗能够坚持打工,如果再碰上子女工作无着落等情况,那么经济情况就会变得更加糟糕。
  
  第二节 两者生活情况比较分析
  
  生活方式上,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时间相对更加自由,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当然每天忙到晚上或凌晨都是经常的事情,但是在面对生产淡季的情况下,创业者的时间就会更加富余,方便自由支配,可以外出旅游等;而选择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一般都规律,不管是上五修二还是轮班制度,时间都不是自己说了算。
  
  精神境界上,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是自己当老板,给自己打工,让钱为我工作,往往没有怨言,这一群体追求自由,创新进取,在创业路上必须多学多干,什么都要懂一些,但是在面对困境时也必须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风险;而选择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容易养成惰性和惯性思维,处于明哲保身的状态,如果再遇上加班等高负荷的工作量时,更会厌倦、抱怨,始终有着是为了别人工作,为钱而工作的想法,无法将自己的未来与更高的标准联系起来,而是是得过且过,当然也有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不断进取,慢慢走向成功,只不过创业和就业的过程要想成功都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两者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精神境界,会因为返乡创业和就业之间的差距变大而逐渐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将无法再逆转。
  
  第三节 两者社会认同度比较分析
  
  社会认同度是指一个人对他或她是谁的定义,包括个人属性和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的属性,例如性别或者种族。作为社会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曲折判断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看其他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以大多数人的行为为准则或标准。比如,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在高速公路上不能超过一定的码数范围、在电影院这样的公共场合不应该喧哗、在医院这样的公共场合不应该吸烟,在西餐厅应当用刀叉,当然你也可以用筷子,这个没有对错,但是会显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总是在可以被大众理解的基础上,这样的行动和语言才能受到大众的认同,当然,这个标准是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而自然形成的一个有效认同。
  
  对于就业,一直是老一辈最看好的和最认同的生存模式。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因为自己的努力有了出息,在城市工作、定居生活,会受到大家的认同;有的则不思进去,碌碌无为,得不到很好的认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召唤,就业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出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蔚然绽放,大部分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会认为这是他们最好的创业时代。因此,一方面是自我的认同,强烈趋势这一群体扎根基层、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党政支持、媒体宣传、大众认同也更加激励他们回乡创业。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成功后还会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创业,示范带动一方的富裕,能够得到父母、老辈、乡亲们的认可和赞同,这种社会认同度的逐步提升,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了健康良好的氛围。足以可见社会认同度的重要性,否则面对各种质疑和揣测,面对家庭的不支持,将会掩埋很多优秀的创业项目和人才。
  
  通过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就业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最直接的收入角度,还是从生活角度,或是从社会认同度的角度来看,虽然返乡创业比就业颇具风险,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但是从长远意义上来说,返乡创业比就业更加具有发展空间和可延展性,是当下新生代农民工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梦想的相对较好的选择路径。
  
  第五章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多样、困境极其复杂,既有来自于人的难题,也有来自于物的影响;既有来自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阻碍,也有 “三农”自身发展遭遇的困境;既有机制缺陷的制约,又有外部环境不健全的掣肘;不光受到强烈创业动因的趋使,还受到创业资源和创业机遇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不同视域下不同领域的不同问题进行阐述。
  
  第一节 人力资本困境
  
  事物的发展变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其中内因是根本,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人力资本所遇到的困境,显然是影响返乡创业的内在因素,对创业行为和创业成果起着决定性地作用。
  
  一、自身文化程度有限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其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我国农业转型的历程以及自身现代转型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但由于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农村仍然属于较低水平,城乡教育质量不够统一,师资力量不够均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完善等因素,致使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工,比较优秀的通过努力走出山村,但是整个群体仍然受到文化水平不高的限制。
  
  二、科学素质水平不高
  
  新生代农民工本身能否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对于实践和生产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对于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 2015 年中国科协《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经达到 6.20%,比 2010 年的 3.27%提高将近 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28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报告还显示,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的相关数据:从年龄分类来看,中青年群体的科学素质水平较高,18-29 岁和 30-39 岁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分别达到 11.59%和 7.16%;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幅度较大,从 2010 年的 4.86%提升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从 2010年的 1.83%提高到 2.43%.报告最后显示,过去五年中,农民和妇女的科学素质水平提升较慢;农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仅由 1.51%提升至 1.70%.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与传统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年龄层次上有优势,中青年群体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涨幅较大,但是作为农村居民里的一个特定群体,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涨幅并不明显,与其他类别涨幅相比仍属滞后,这严重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将创意转化为成果,延长了转化的周期。
  
  三、传统农民思想桎梏
  
  追溯中国的农耕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这段历史长河,农耕社会有着原生态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是一种乡土文化、乡土情节,这是靠土地为生的农民群体在代代相传中积累、沉淀下来的文化共鸣或者说是文化共情,他们直接能够以同理心相互对待。传统的乡土文化不仅仅是时代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烙上了独居特色的文化基因。但是传统的农民思想又不乏“靠天吃饭”、保守安稳、乐于满足、眼前利益的“小农思想”,从而使得农业生产的方式表现出小规模、分散化、效率低的特点。加之,一般农业项目抗风险性非常弱,遇到养殖遇到禽流感、种植遇到洪水灾害等不可抗力时就更加雪上加霜了。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传统的农业思维,视野不够宽阔,在风险面前无所适从,勉强维持生计,对于新的农业项目、新的农产品品种和农业新技术无法有效的落地,更不能将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导致农业现代化程度不够高,普遍较低。
  
  四、自主创业经验匮乏
  
  跟大多数创业者一样,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满腔热忱、果然决断,毅然走上了创业道路。但是现实很残酷,很多问题在创业前他们并没有想到,只有在创业过程中才会显现,这正是所谓的本领恐慌。一是他们缺乏农业专业知识,理论水平高于实践水平,没有办法下手,导致他们很难进一步打开市场或做更多的农业项目;二是他们实战经验不够,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土地没有实际耕作的经验,他们与传统的农民工不一样,他们有的虽然在农村生活,但是从小的生活方式却近乎于城市。同时,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创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就比如大学生村官群体来说,他们有的从小在城市生活,大学一毕业就到了农村参加工作,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创业都是一无所知,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业,也是在各方政策的促动、工作经验的积累下实现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们不知道创业除了有一腔热忱外,还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比如农业项目可行性分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市场营销策略、财务核算知识、各种手续和流程的办理等等。
  
  第二节 外部关联缺陷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虽然不能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但是它年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所以,要重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外因队事物发展的影响。在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来自于外部的创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创业资金匮乏
  
  众所周知,创业需要启动资金。在创业启动资金中,最多的主要来源于创业者自身积蓄或家庭积蓄,当然其他途径还有学校创业基金、风投资金、政府贷款资金等等。由于每个创业者启动资金构成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第二章几种创业模式的呈现。因此,资金是影响创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它会出现在创业初始期,也会出现在创业过程中,从而导致发展遇到瓶颈。一些金融机构在面对农业创业项目的时候,尤其是刚刚兴起的农业项目,贷款难成了摆在他们创业路上的拦路虎。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创业资金,往往导致创业项目档次不高。从目前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开办的农业项目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打独斗,二是初级项目,三是传统思维,四是技术含量低,五是功能结构单一,导致农业项目没有竞争力和吸引力,这些农业项目不像一些科技项目和创意项目,更谈不上吸引天使投资和风投等。
  
  二、土地流转困难重重
  
  当前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按人口均等分配土地的一种制度,从而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小规模、零碎化经营,而且这一现状并未伴随农民市民化而发生改变①。这样的土地制度显然是缺乏生命力和灵活度的,它没有办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无法激发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也导致了农业职业无法像医生、老师、公务员那样具有吸引力。要想破解规模化经验、农民职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等问题,就一定要有计划地、合理地流转土地,但是目前现有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仍然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比如流转供求信息不对称、流转的激励政策不健全,导致农村土地由分散向集约转变、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困难重重。一方面随着拆迁和城市建设的兴起,农村闲散的土地越来越多,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盘活,另一方面租赁农村土地的价格不断上浮,这样一来,可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使用的土地资源就更加稀缺。在我国,这些正限制了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实际需求和实践经营,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农业补贴机制不完备
  
  2001 年中国加入 WTO 时,曾承诺对部分农产品的补贴不会超过农业产值的8.5%,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补贴力度还是比较大的。目前,我国已经持续实施 11 年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包括三项:即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在这种政策下,客观的说一些不种粮食的农民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题,难以得到除了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更多补贴支持,这种错位的、小散乱碎片化的现象仍有发生。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将三项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合并为一项,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给予 20%的农资综合补贴,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占到 80%,补贴对象为所有的拥有耕地承包权的农民,这在真正意义上助推解决了谁种粮谁受益的问题。
  
  四、城镇发展的息息相关
  
  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管理水平、社会组织程度高低的主要指标。城镇化,主要是指大量农民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表现为居住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等。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高速期,2013 年我国城镇化率为 53.73%②,十六大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更是迅猛,2002 年至 2011 年 10 年间,在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 1.35%的速度增长,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 2096 万人,预测到 2020 年可达到 60%左右。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仅是单立面的社会现象,而是立体的社会现象,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壮大,他们的返乡创业行为与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息息相关。很明显,中国城镇化进程不仅要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质量,尤其是农民的城镇化进程,农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才能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向前发展,才能让农民在城市有一席之地、安居乐业。只有一部分农民转变观念,真正“进城”,他们才会让出土地,把经营权交给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让他们去发展新型农业和规模农业。
  
  五、二元结构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期了,城乡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上,还体现在文化软环境建设上,因此,我们常说的城里人和农村人在素质教育和素质水平上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较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青年农民主动向城市区域聚集,导致了城市人才“供大于求”,进一步导致了农村人才的匮乏,这样就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本,较为优质的人力资本难以向农村回流。即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决定回到家乡创业,也会受到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加速了农村人口结构劣化、政策资源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分化,不仅滞后了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转化的过程,更是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进程。
  
  六、社会化服务不平衡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很多乡村的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但我国的社会化服务在城市和乡村仍然存在不平衡性,农村的社会服务体系仍然薄弱、不完善、不健全,导致种养殖能手、农技专家、大学毕业生大量流失。因此,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是否完善,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败,是新型职业农民取得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当今社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协调和合作,不是单打独斗的,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催生农业生产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农业产生高效益、高回报,能够远高于外出务工所得,这样的农业才会具有完整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服务的体系和结构,让新生代农民工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平等的社会化便捷服务,促使农业型人才向农村回流和集聚,提升他们在农村创新创业的幸福感,从而能够进一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
  
  第三节 培育机制不健全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农民的培育应当是政府+社会的行为,虽然在我国也做了大量探索,但是培育机制并不如人意,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一、培育内容陈旧
  
  一是在课堂内容设计上,围绕农产品生产安全、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品牌发展等内容的培训并不完善,有的只是皮毛,没有深入剖析现代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关联的知识。二是在实际操作上,没有能够结合各地农村的特点,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能够展开相关的种养殖技术培训,或者是培训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更高需求上,对于一些高层次的农业专业人才,培训的力度和深度不够,许多有知识的专业农业人才或者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农业大户,他们希望能更多的学习到适销对路、科学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专业知识。因而,普惠性的农业培训并不适合他们。
  
  二、培育师资滞后
  
  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几个主体部门,主要有农业部门、人社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等等,虽然各家都做了很多培训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但是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还存在一些滞后:一是几个部门都在进行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培训资源流失、培训经费浪费,没能形成合力,进行统一规划和培训。二是培训中往往流于形式,追求培训班次、人次等数据,老师授课缺乏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而忽视了实际的培训效果等,缺乏一定的监督考核机制。三是培训的长效性和制度化不足,时间上往往不能固定,容易出现虎头蛇尾和“短平快”的现象,这会给本来信心慢慢的新生代农民工造成参与热情的减退和不信任感。
  
  三、培育模式单一
  
  从培训效果来看,应试的课堂教学往往不够吸引人,像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教学的或者走进实验室进行研究式教学更能吸引人,因为这种形式能起到参与互动的作用,大家能够教学相长,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经费问题等等,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很难大规模的开展,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很难达到这样的高水准。
  
  在培训过程中,一是培训模式单一的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培训的热情度。二是农村薄弱的信息基础设施限制了培训,一些现代化的培训模式,比如电脑、电视、网络教学等等难以使用,学生不能面对面的向老师请教,有些青年农民之前没有接触过,还不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信息不畅通、信息不对称,无法第一时间得到有用的信息。
  
  四、培育经费短缺
  
  想要实现线上+线下、课堂+实地等授课形式,需要经费的保障和补充。然而,现阶段的培训经费没能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从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一是经费来源不够多元化,主要都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社会化来源的经费很少,最多政府会主动购买服务。二是各地对农民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给予的配套经费也就不平衡,有的地区投入较少,导致部门在职业农民培育上举步维艰。三是经费使用起来缺乏管理和监督,有“跑、冒、滴、漏”的现象,有的培训经费甚至被县、乡、镇级相关部门“缩水”.这些因素和现象,影响和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和培育。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