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9 共873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的民主观念探析
【第一章】毛泽东民主理论的内容研究绪论
【2.1 2.2】毛泽东民主思想形成的条件
【2.3 2.4】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演变历程
【第三章】 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第四章】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结/参考文献】毛泽东对民主的认识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毛泽东民主思想作为时代的产物,具有规模宏大的理论体系,在群众政治、人民民主、党内民主与民主集中制等四大方面的思想构建了其理论的主体框架。同时,毛泽东民主思想有四个鲜明的基本特征,即民主主体的人民性、民主范围的全面性、民主功能的双重性、民主发展的阶段性。
  
  3.1 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群众政治思想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指出政治是阶级代表并维护自身利益来处理自身同其他阶级、种族与国家的关系的一种直接的手段、策略及组织形式。
  
  列宁认为,政治就是阶级之间的斗争[41].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列主义的阶级理论和政治观,指出政治既是阶级的政治,也是群众的政治[42]866.这表明毛泽东不仅明确了政治是阶级的政治,同时也认为政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行动。在多年的革命实践里,毛泽东亲身体会到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青睐多数人的群众政治。
  
  毛泽东批判少数人的贵族政治,认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不联系群众而导致政策不被群众接受。他指出无产阶级政治家与资产阶级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具有原则性的区别,认为无产阶级政治家集中并提炼人民群众的意见以形成政策,然后让群众对政策提意见以修改政策,如此多次反复,最后政策只有被群众接受了才能实施。
  
  在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认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二十年的准备期,主张从各省的完全自治包括废督裁兵和教育实业等开始建设中国的民主政治。他首先将湖南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试验场”,与彭璜等人在 1920 年发起湖南自治运动,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亲身体会到农民作为民主力量的巨大作用,从而萌生了以基层民主来推动全国民主的民主发展思路。毛泽东认为中国基层民众长期处于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束缚状态之下,生活上极度贫困,政治上极度不自由、民主传统缺乏,但是他仍然乐观地认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有民主能力的。毛泽东根据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在提升群众的民主能力方面,他更关注群众直接参与的民主革命实践。毛泽东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因为他不仅发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发展规律,也发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基层到全国的中国人民民主的实现路径。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实施了一个接一个的群众运动,如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
  
  毛泽东倡导中国共产党在群众路线方面必须一切为了并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认为官僚主义是阻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最大弊端,而扩大民主即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是从根本上根除这个最大弊端的关键。毛泽东关于政治参与的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在于他不是单纯地为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创造条件来等待他们的参与,更重要的是他还经常要求党员干部通过宣传来教育和动员群众参加政治生活。毛泽东坚信一个具有政治自信的党必然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政治。毛泽东主张只有人民群众管理上层建筑,即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及方式管理并监督国家事务,才能保障国家的领导权真正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群众政治思想作为马列主义民主思想的发展,在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需要借鉴。
  
  3.1.2 人民民主思想
  
  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是由毛泽东群众政治思想延伸而来的,是毛泽东立足于中国实际,把马列主义应用于中国民主建设的伟大实践而形成的。毛泽东强调人民民主的实质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并掌握国家的一切权力,同时实行民主制的统治方式。人民民主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核心和实质,纵观毛泽东民主探索的一生,人民民主是其至死不渝的追求[38]7.
  
  1936 年 7 月,毛泽东在跟斯诺谈话时最早提出“人民民主”概念,认为国共两党必须停止内战,同其他党派共同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政权,为中国的解放去对日作战[43].毛泽东始终主张民主是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民主,这体现了他平民性的朴素情怀。马克思主义认为广大人民群众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真正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要寻找到历史变迁的真正路径必须通过实践。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动力论的支持者,主张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唯有信任并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民革命动力思想,将农民的阶级斗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28]61.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红军采用的“堡垒政策”,毛泽东采取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政策,强调只有真诚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才是战争胜利的真正保障。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批评蒋介石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毛泽东义正言辞地强调人民群众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深厚的根源。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毛泽东展现了伟大战略家的独到眼光,认为从长远来看,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自觉地把发展人民民主作为唤醒人民大众民主意识的重要途径。毛泽东非常不赞成和平土改的方式,认为农民在行政命令下被动获得土地是不会有积极性的,必须让人民群众在党的土地政策的武装和引导下主动进行土地改革,这样才能发挥土改的成效[28]62.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原则与核心内容体现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也表明了人民民主的实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以及权力的主体,党同政府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切实有效地保证人民将主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使每一个中国人把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真正当作自身的责任,真正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毛泽东对于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展开了非常有效的探究,在国体、政体、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制度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核心,对于我们今天的民主工作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1.3 党内民主思想
  
  毛泽东非常重视党内民主建设,认为要想巩固和发展党必须扩大党内民主,这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大事[15]529.毛泽东强调,党内民主建设得好,有利于更好地惩治党内的教条主义之风,确保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得到发扬,保证党的理论和纲领勇于创新以永远走在时代前列,同时能够保障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即解放全人类以实现最充分的民主,最终进入共产主义。毛泽东认为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不仅能永葆党的青春与活力,而且能对人民民主起着示范及带动作用,还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健康发展。
  
  毛泽东倡导在党内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民主的手段,充分营造一个充满民主气氛的党内关系,并建设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政党。民主的方式以说服教育、开会讨论和个别谈心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其目标不是简单地让人“口服”,而在于通过讲道理让人深刻理解并“心悦诚服”,这不同于强制和压服的方式。党员之间由于在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可能全部认同党组织的决议及其他问题,为了解决党内的意见分歧,毛泽东采取了党内讨论和分析这种民主的策略[28]60.在毛泽东看来,消除党内在意见方面的分歧的最好方法不是“抓辫子”和“扣帽子”,而在于将问题摆在桌面上,在党组织内部展开充分讨论,让每个党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根据轻重缓急,有理有据地加以疏导和解决。
  
  毛泽东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主张爱护干部,具体表现在党要考虑到他们的难处,经常给他们以工作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他们获得教育和提高工作能力等。毛泽东主张对待有错误与缺点的干部,要采取“治病救人,惩前毖后”的方针以及“团结-批评-团结”的具体方法,要以耐心的说服教育为主,斗争为辅。
  
  毛泽东强调,要辩证地处理好民主制和集中制的关系问题,集中制必须与民主制密切结合,发挥民主制的优势,保障党员积极地和创造性地工作。在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更加重视党内民主的巨大作用,坚信有了民主就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就一定能够拯救中国。他认为在民族战争的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唯有充分实现党内生活的民主化,才会极大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毛泽东强调,充满民主的党内生活以及和谐融洽的党内氛围是党员敢于和善于发表意见的保证,保护和鼓励了党员在工作及党内监督等方面的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毛泽东坚信没有了党员内部的互相批评,会严重破坏党内生活的民主化,不仅极大地影响党员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会使党失信于群众。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党内民主生活的正常化不仅能够保证党的集体领导和防止个人包办,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党员的创造性。
  
  3.1.4 民主集中制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将马列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应用到中国民主建设的伟大成果。最早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来自马克思与恩格斯有关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建设的阐述,但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界定并被确定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应归功于列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在继承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对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所创新。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毛泽东论证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认为在人民内部,民主和集中、自由和纪律都是一个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侧面,两者不能偏废,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以及自由和纪律的统一[44]209.毛泽东在长时期的革命及建设的实践里,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民主集中制确定为党同国家的根本组织原则且将其制度化,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引导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毛泽东从 20 世纪 40 年代起开始探索民主集中制在政体中的应用。他强调,民主集中制充分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这是新民主主义的政府必须坚持的组织原则[29]27.毛泽东在论述联合政府时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应该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形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拥有大政方针的决定权并选举政府[16]1057.建国前夕,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在中国没有可行性,而民主集中制是中国最好的选择[33]1464.毛泽东非常重视新中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他强调,人民代表会议必须使代表们的发言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此前提下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进行讨论并做出民主的决定[40]15,只有搞好这件工作,民主集中制保障人民民主的优势才会发挥出来。毛泽东创造性地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植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土壤里,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生根发芽,夯实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基础。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其中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从此确定了民主集中制作为我国政权组织的根本制度的地位[29]27.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不仅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掌握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而且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人大所委托的一切事务以维护人民正常的民主活动[16]1057.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明确地描绘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蓝图,即一个集中和民主、纪律和自由、统一意志和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相互结合的政治局面[40]456-457.毛泽东关于政治生活的构想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指引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航向。为了解决民主集中制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贯彻落实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第一,必须进行民主生活教育,使人民在明确民主集中制的涵义的同时学会实行民主集中制,既保证了民主生活的扩大,又防止了自由放任的极端民主制的弊端;第二,党内必须严格遵循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与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第三,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必须在党委会议制度中互相结合起来,他不仅强调由委员会充分讨论所有重要的问题并做出明确决定后分别执行,而且对于那种将“个人负责”扭曲为“个人独裁”的做法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相互结合的,而不能相互对立起来。
  
  3.2 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
  
  3.2.1 民主主体的人民性
  
  毛泽东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人民观。毛泽东始终将人民作为民主的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取向在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逻辑结构里位于主导地位,它既为毛泽东持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行为导向,也是毛泽东整合自身民主政治思想体系的结构要素的基本原则。“人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具有极其神圣的地位,对“人民”概念的明确,既是从政治本质上区分人民观的前提,也是探究毛泽东人民观的前提。毛泽东将“人民”视为一个历史范畴和政治范畴相结合的概念,在规定性上是质和量的统一[14]107.毛泽东根据我国国情,对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与敌人作了正确地划分[44]205.正确划分人民与敌人、确定人民的判断标准、合理划分人民的不同层次,有利于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在特定时期能够合理地把握主体力量、依靠力量及争取力量,从而使党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的大政方针和具体计划,将一切积极因素团结起来,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促进民主建设的平稳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毛泽东强调,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享有民主的主体,在每一个国家中,人民群众总要多于贵族资本家与其他强权者,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真正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采取堡垒政策对红军进行围剿,而毛泽东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真正的保障。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批评了蒋介石的单纯政府抗战路线,认为人民群众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最深厚的根源。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及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消灭共产党,毛泽东则充满信心地从长远的角度看局势,认为相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人民群众是真正强大的力量。毛泽东强调,按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个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必须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民主坚持好,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要紧密结合起来[14]147.他强调,必须努力维护人民群众一切必要的民主权利,人民必须自己管理国家、军队、企业和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必须把这个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最大和最根本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45].
  
  3.2.2 民主范围的全面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体现在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民主范围的全面性根源于“人民”这一范畴的广泛性。毛泽东坚信社会主义民主既广泛又真实,其优越性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毛泽东认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民包含特定的阶级、阶层,具有特定的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所有真心拥护及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及阶层都包含在人民的范围之内,这将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扩大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1944 年 6月 12 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强调,民主必须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和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42]169.
  
  在政治上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民主的作风,人民享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毛泽东将国家纳入民主的范畴,强调国家之间的对话要建立在一个相互独立、平等和自由的平台上。我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等都成了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与《论人民民主专政》等着作里都论述了民主在选举、政治自由及联合政府等方面的运用,这为我国走上民主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毛泽东倡导在政党内部以及各党之间维持民主的关系,保证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个八字方针的要求团结协作,一起将社会主义努力建设好。毛泽东在军事上主张,军队与人民的关系、军官和士兵的关系以及军队与军队的关系都必须是民主的:军队内部,官兵政治平等,创建士兵委员会及其代表会议,确保士兵掌握自己的民主权利,把军队内部的上下级关系或同级关系变成战友或兄弟的关系以代替雇佣关系,官兵一致,保证官兵之间生活待遇的平等性;军队外部,将人民群众视为亲人,努力争取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队的战斗力。毛泽东认为,经济民主体现在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交换与消费的保障,应该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建立民主的经济制度;引进外资,欢迎外国投资;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要得到兼顾,制定科学和民主的规章制度明确各自的责任;在管理中保障工人的参加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干部也要在劳动中做出贡献;工人、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位结合,共同将经济工作管理好,在生产与分配的过程行使好自己的监督权,经济成果为尽了力者所平等地享有。文化民主以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为基础。1957 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为艺术界与科学界解决自身的是非问题指明了一条民主讨论与实践的合适途径。毛泽东强调用民主的方法发展科学文化事业,鼓励创新与独立思考,提倡科学上民主讨论与文艺上自由竞争,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保障正确和先进的东西得到发展来代替错误和落后的东西,把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3.2.3 民主功能的双重性
  
  在毛泽东民主思想里,民主具有双重功能,他不仅将民主作为革命的目的,主张创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及富强的新中国,又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民主始终是毛泽东的革命目的和奋斗目标。他认为,争取民主是历史给予中国人民的中心的与本质的革命任务,抗日和民主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本质的任务,为民主和为抗日是相同的[30]274.1939 年,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和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15]563-559.毛泽东将营造一个集中和民主相互结合的社会主义政治局面作为目标。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毛泽东民主思想中民主的具体内容也相应地变化: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的具体内容是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共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的具体内容是将一切积极力量调动和团结起来,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23.
  
  毛泽东又将民主视为一种重要的手段。1937 年 5 月 3 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争取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以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并增强国内的团结成为最终确保抗战胜利的关键环节[30]256.1945 年 4 月 24 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以建设一个前途光明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坚持团结和民主的路线。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论述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指出,只能用批评、讨论和说服教育等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一切思想性质的问题和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30]368.他还强调民主的监督和动员的手段功能,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必须主动做政府的监督者,这样政府就不敢懈怠,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有了保证。毛泽东在分析实际的基础上,认为民主的手段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在民主革命阶段,民主是巩固全国的和平和团结进而保障革命胜利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民主是动员群众监督政府并合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手段。
  
  3.2.4 民主发展的阶段性
  
  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民主必然会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列宁认为,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会随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24]241.毛泽东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强调民主是按照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分阶段发展的,在国家消亡之后,民主也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毛泽东在论述人民民主专政时强调,如同一个人一样,政党要经历自己的幼年、青年、壮年和老年,阶级被消灭的时期是政党生命的末期,政党同国家机器等阶级斗争的工具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从而进入人类社会的更高阶段[33]1468.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应该由资本主义制度来取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但在 20 世纪前期,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弊病早已显露,中国革命也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根据世情和国情,大胆地跳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时期。他明确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阶段性意义,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认为,中国必须采用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都不同的新民主主义政治[15]732.
  
  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经过一个渐进发展的历程,应该踏踏实实地以中国的特殊环境为前提来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毛泽东对于无视国情、主张照抄照搬西方民主的意见给予有力的驳斥,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政治只应该也只可能在客观条件的许可范围内加快自身的建设步伐。毛泽东不仅坚信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会像阶级、政党及国家一样,在将来逐渐走向灭亡,而且,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原理,认为在阶级、政党和国家灭亡之后,世界上仍然存在着矛盾,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认识能力还会存在差异,民主会作为方法论来指导社会工作。毛泽东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民主的发展趋势,正确地引导了民主实践的发展,这对当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3 本章小结
  
  本章从两大方面科学地阐释了毛泽东民主思想:一,探究了毛泽东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从群众政治思想、人民民主思想、党内民主思想和民主集中制思想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毛泽东关于民主的独特理论,正确地把握了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核心;二,研究了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基本特征,科学地论述了民主主体的人民性、民主范围的全面性、民主功能的双重性和民主发展的阶段性,从质的角度合理把握毛泽东民主思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