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的关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6 共112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探究
  【引言】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结合探析引言
  【第一章】沙夫人道主义观念的缘起
  【第二章】沙夫人道主义思想的演进
  【3.1  3.2】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的关注
  【3.3 - 3.5】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评价
  【第四章】对沙夫人道主义理论的评价
  【结语/参考文献】马克思人道主义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三、沙夫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是出发点、最终的目的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实现者。这种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斗争有联系的立场,就叫做人道主义,这种立场的人道主义不同于其他立场的人道主义,就其特殊目的的意义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句话是沙夫在《人的哲学》中给人道主义下的定义,这一定义简单明了,在充分肯定人的作用的同时,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并且赋予了社会主义的内涵。

  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沙夫的人道主义理论构建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沙夫的思想构建是从批判萨特的存在主义入手,萨特的存在主义不仅仅是沙夫批判的对象,更是沙夫吸收的素材。人道主义理论离不开人的个体性,因而沙夫对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人类个性,沙夫把这一个特性归结为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沙夫在对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的构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他理论的核心。随着他对人道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概括出几个突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沙夫的人道主义理论的闪光点,使我们更加清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内容。另外,他在异化方面的研究也有其独特性和现实性,不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异化提出批判,还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异化给予叙述和批判。

  (一)对萨特存在主义的批判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波兰非常流行,使众多人深陷其中,混淆了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界限,甚至出现了把存在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沙夫人道主义理论的建立与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是分不开的,在《人的哲学》中,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不仅成为沙夫吸收的对象,更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在人道主义理论建构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的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他以他的存在主义而得名,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政治上,他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他的代表著作有《存在与虚无》、《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各国人性的觉醒,他的著作也成了青年知识分子追捧的对象,甚至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也出现了"萨特热",足见其思想的巨大穿透力。

  存在主义是一种把人的存在当作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它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萨特的存在主义符合一般存在主义的特征,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其基本原则,他把存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在的存在",也就是物的存在;另一种是"自为的存在",是指人的意识的存在。这种划分突出了人的区别于物的地位和作用,是存在主义把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前提假设。萨特是无神论的代表,他认为世界是有条理和完整的,来反对宗教神学。萨特还用这种存在主义否定一切决定论和唯物主义,这也同时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其后对马克思思想的靠近中,这一否定也是没有改变的。

  萨特还宣扬绝对自由的自由观。"自由之为自由,仅仅是因为选择是无条件的。"这是萨特宣扬自由的理由,人只有通过自由选择才能达到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只是思想的自由、孤立人的自由,这种扩大人的自然权利,把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置之不理的态度只能使自由沦为空谈。

  在表面上,萨特的观点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一是纯粹存在主义的说教,二是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他试图融合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尽管这种努力在我们看来是失败的。萨特是个自相矛盾的人,沙夫把萨特一分为二,他认为,"然而这只是一个萨特,还有第二个萨特,这个萨特和第一个相反,他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是走向社会主义的,而在自己的理论中则是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这说明了萨特的思想有一定的转变,"从存在主义走向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相结合,宣扬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还正年轻,几乎还在童年:他好像刚刚开始发展。所以,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被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所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丢失了人的研究,所以,存在主义才有必要存在,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空场。萨特还用"人学辩证法"去取代唯物辩证法,他全盘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对历史辩证法采取先前的做法,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完全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合理的成分。这种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只能造就一个"怪胎".

  萨特的存在主义有三大功绩,这些功绩也是存在主义中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部分。

  第一点是他把人作为研究的中心,重视个人的权力和自由。沙夫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有提出问题的贡献,存在主义的问题就是把人作为研究中心而延伸的各类问题,包括人的责任问题、个人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等。在论述存在主义时髦的原因时,沙夫对新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二者作了对比,这两个学派在观点上可谓是极端对立的派别,在人的问题上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新实证主义者--在许多问题之中--把存在主义的特殊问题归入情感的诗歌中而剥夺了它的科学性。"沙夫的言下之意是反对新实证主义者对存在主义的问题的彻底否定,重新确立存在主义问题的作用。

  第二点是萨特的无神论思想。萨特是彻底的无神论思想的代表,这一点与马克思是相同的。萨特说:"由于上帝没有在我心中扎根,它存在过一段时间,后来就死了。"这句玩笑似的话,体现出他不信仰上帝的观点,在萨特那里,人取得了上帝的地位,甚至超过上帝,人就是至上者,拥有绝对的自由和权力,甚至于上帝没有过的权力,这一点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不仅否定了上帝等人创物的至上性,还是人的复归,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第三点是萨特存在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靠近。50 年代后,萨特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他看到工人阶级的力量,政治上倾向于共产党,思想上信奉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与和平》、《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萨特试图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虽然这种结合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助于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这句话给予马克思主义很高的评价,纵然马克思主义真的是不可超越的真理。这一评价的特别之处是:作为一个彻底的存在主义者萨特能说出这样的话,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他甚至于提出这样的论断:"反马克思主义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回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史去,要么回到马克思主义早已论述过得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提到时代的前列,任何理论都可归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或者马克思主义已论述过的思想中去。萨特还用非常形象的比喻用来形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吸引着我们就像月亮吸引着海潮一样,它把我们的一切思想都加以改造,并消灭我们身上的资产阶级思想。"同时,萨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人的研究的忽视就是最重要的部分。萨特认为:"当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接受人的问题(也就是存在的计划)来作为人学的基础的时候,存在主义就会丧失存在的理由。"萨特认识到存在主义作为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宿命问题,马克思主义关注到人,存在主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且不论假设的真伪,事实的发展确实符合这一结论,存在主义随着人道主义的讨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萨特的存在主义也有不可克服的矛盾,主要有两点错误。第一点是萨特在重视个人权力和自由的前提下,过度强调人的个体性和绝对自由,忽视了对人的社会性及历史性的研究,同时否定规律的存在,在其思想中,也有非常明显唯心主义说教或宣言式的言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建基于 "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前提上,因而,这里的个人是孤独的,立足在这一点上的个人,肯定是脱离了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只是一个起点,由此概念推导出来的存在主义理论,必然是漏洞百出,带有唯心主义性质的。他虽然肯定人的问题,看起来像是为了人的权力和自由而抗争,但"存在主义仅只表面上是纯粹的人的哲学。"在论述形式上,有时与宗教相类似,沙夫认为:"甚至于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在个人责任和命运的问题上,比我们第一眼看来所感到的还要接近于宗教的立场。"萨特引入了"匮乏"这一概念,试图用经济不足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全部动力,但是他否定了社会历史规律,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些错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念是分不开的。

  第二点是萨特试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但这种结合是不成功的。

  在理论上,萨特并没有走向马克思主义,而是试图用存在主义的理论去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或者可以说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去构建他的存在主义理论,使之达到"尽善尽美".沙夫认为这种结合不可避免会出现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是用社会制约来解释个人行动及其行为的动机的,而存在主义相反地要求在独特理解的个人自由中去寻找社会现象的最终根源。"也可以说,萨特从个人入手,马克思从社会入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则坚持了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合在一起,正像水火不相容一样。"沙夫不赞同这种结合,同时,深刻地指出不相容的原因,"萨特的错误,则在于他认为可以把存在主义的许多碎片和存在主义统一起来。"因此,这种结合是不可能的,结合出来的结果只能是个"畸形儿".

  以上是对萨特存在主义内容、功绩、矛盾等的论述,这些内容更加说明了沙夫人道主义的构建离不开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批判,我们不能否认萨特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在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中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沙夫在人的哲学中反复论述的。我们一定要分清功绩和不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弘扬真正的人道主义理论。

  (二)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的关注

  沙夫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政治立场上和追求真正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中,沙夫对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给予了问题上的肯定,同时也给出了深刻的批判。

  人学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确实是一个已经忽视了的问题,在教条主义看来,人是屈从于社会规律的,集体主义的盛行导致个体主义的缺失,因此,人很少有真正的自由。而在存在主义思想中,人的问题的提出在当时很具有吸引力,提醒了人们注重个人问题的研究,这一人的问题上的提出促使沙夫去探寻真正的人学,到马克思的思想中去探寻真理。马克思在其前期的思想中,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创立了一套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人学思想也是在那一时期得以极大发挥。

  1.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重视

  沙夫构建其人道主义理论意在重新焕发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的生机与活力,在《人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中,沙夫不止一次的阐述这样的观点。沙夫认为:"人的哲学是关于个人一般问题的解答。"人的哲学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早期的著作中,也就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成果,从这些著作中可以找到马克思论述人的问题的根源,这些著作包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受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再加上人的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人的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论述的对象。

  马克思对人的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沙夫说:"他创立了一种哲学的唯物主义前提,这种哲学在他关于异化问题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研究中是得到发展的。"马克思首先吸收了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分,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扬,他对这些属于唯心主义成分的问题作唯物主义的理解。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找到了研究世界、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研究社会规律的基础,还为人的哲学提供理论基础,它让我们对个人作社会的解释。

  众多学者试图借青年马克思的著作,回到马克思的本真面目。马克思在世时,《手稿》并未发表,直到 1932 年,苏联首次公开发表《手稿》全文。手稿的发表,引起众多人士的注意,他们纷纷在《手稿》中吸取不同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推出马克思早期没有放弃研究人的问题的。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给予批判。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产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甚至与他人相异化,这是对人的问题的深刻关注,对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现象以及对人的荼毒的揭示。马克思认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引出了人的类本质,肯定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是自为的决定他行为的存在物。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这句话突出"生产"在"人之为人"的道路上的作用,肯定了劳动和生产活动是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他的类特性。马克思还对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做了对比,突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劳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中介和手段。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在《手稿》中曾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这句话既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现路径,又把共产主义与人道主义相联系,即人道主义是共产主义发展的方向,更是共产主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与萨特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不同,马克思主张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是统一的。人即使自然存在物,有时社会存在物,是兼具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体,把人作社会的解释,肯定了社会对人的影响以及人自身的能动性。

  在揭示经济规律的同时,马克思也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发挥,他摆脱以前共产主义思想的空想性,使之成为实实在在可行的理论。共产主义思想在肯定个人作用的前提下,对人的前途和命运进行考虑,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

  马克思在《提纲》中虽然主要论述其实践观,但是这种实践观也是建立在对个人问题作正确理解的前提下的实践观。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六部分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论述人的本质的最经典的一句话,这句话深刻的诠释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而且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论述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社会关系就是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也不是固定的,它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固定的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 10 条提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这就是说,马克思主张的新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的社会或社会的人,说明了在社会中,人是自由自觉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个人,人是社会的产物。

  通过对这些著作的挖掘,理论界才有了不同于苏联教条主义的声音。斯大林主义在苏联出现了问题,人们开始反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东欧形成的人道主义浪潮也离不开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挖掘。有人把马克思的思想分为青年与成熟两个时期,甚至许多现代中国学者也强调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有不可克服的矛盾,而且乐此不疲地做这样的区分,这是非常愚蠢的。对马克思的思想做一定的分期,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但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这两个时期的研究确实有些出入,但这只是关注点的不同,思想的成熟一定是经历一定的过程。即使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中,他也没有脱离对现实人的研究以及对人的自由、幸福等的论述。

  因此,在本质上,马克思的思想达到前后的一致,这也为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流派(比如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等)提供批判的素材。

  2.对人类个体的关注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足和萨特存在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上的"补充"等内容,突出了萨特对人的问题提出的贡献。而沙夫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纠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回答人的问题。在《人的哲学》这本著作中,沙夫对人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展开,这些问题包括人的命运、生活的意义、人的自由、人的责任以及人的幸福等问题,他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和详述的解答。

  沙夫特别重视人的问题,所以才有了他的人道主义理论,他分析了人的问题理应纳入哲学的对象的原因。通过论述新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两大派别在观点上的对立,中心确立人的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地位。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功绩和不足在上一节中,已详细陈述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在新实证主义者看来,人的问题只是一堆莫须有的问题,一堆愚蠢的问题,他们只把科学问题或与科学问题相关的问题当做真正的哲学问题,沙夫认为,"新实证主义,作为文化思潮,特点是把极大的自信和不容置疑的自负与最小的真实和持久的成就结合在一起。"这句话表明了新实证主义的特点,他们的问题域太过于狭窄,不能真正理解人的问题,更无从解决这些问题。这两派都会陷入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中而不能自拔,沙夫不仅强调人的问题的必要性,还主张用不同的方法回答人的哲学的具体问题,他认为,"不能要求人的问题像科学问题那样正确地解决",必须"对这些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考察来给予答复".只有从方法论着手回答人的问题,哲学才能保持其科学性。

  接下来,沙夫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出现的问题,马克思正确地处理了人的问题,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把这一问题忽视了。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一问题开始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且如果人们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即把它看做是人类的事业,就会知道,马克思主义必须指向这个问题的。"马克思从人的问题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是指向"人"的,所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唤起对人的问题的研究。

  沙夫列举了两个"忽视"人的哲学的原因:"(1)人的问题之所以被挤到第二位,是由于群众革命运动的需要,群众革命运动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花去了全部精力;(2)对这个问题之所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轻视和冷淡,是由于这个问题越来越被反动的政治派别和思想派别大肆利用,来进行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革命运动的斗争。"一方面是内因,即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分化,另一方面是外因,即反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歪曲,这一分析无疑是言之凿凿的。

  最后沙夫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仅停留在对问题的指出,最重要的还是对为的解答,"只有它对那些争论的问题提出自己创造性的结论,才能取得胜利。只有这样一种不是xuwuzhuyi的而是积极性的批判,才是真正有效的批判。"通过以上论述,沙夫证明了人的命运等问题是哲学的对象,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生活的意义问题

  生活的意义是个现实的哲学问题。人一生必然要经历生老病死,死亡的来临,尤其是一个所爱的人的死,使人产生恐惧,人就会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的问题。

  那么,"死亡是根究生活的意义的主要原因。"在这个问题上,沙夫给出了一个积极肯定的答案,即生活是有意义的。

  沙夫论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两种态度--宗教的和世俗的。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生活总是有意义的,因为他要符合"至上者"的意志,但这种方法是在放弃任何科学的态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沙夫放弃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世俗的态度。他指出,回答这一问题要因人而异,不能武断地给某个人做出答案,更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沙夫认为,"关心生活的意义问题的哲学家理应只限于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的选择,他要明白这个主题不允许作出单一的、使人非接受不可的结论。"可见,在对待这个问题时,沙夫是非常谨慎的。

  沙夫在分析这一问题本身的基础上,还把生活的意义的问题上升到社会幸福主义的高度。通过论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达到对生活意义的最好的理解。

  沙夫认为:"个人幸福只有在社会幸福的方式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人格发展的扩大和在社会范围内满足人生各种需要的可能性,才能创造一种实现个人要求的牢固基础。"可见,这种理论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成立,而马克思主义坚持了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观点,人是社会的产物,同时,社会是由人创造的。所以,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域内,才能正确回答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最后沙夫还提倡要做马克思主义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捍卫最高形式的人道主义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2)人的自由问题

  许多哲人都追求自由,正因为现实是不自由的,马克思和萨特都是自由的拥护者,但不同的是,萨特追求一种绝对的自由。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重视自由问题,他反对普鲁士政权的书报检查制度,主张言论自由。在《形态》中,马克思阐述共产主义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自由观,"共产主义是真正的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可见,共产主义的目的是追求个人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实现是遵从一定的规律的前提下。

  沙夫是跟随马克思的脚步追寻自由的,针对马克思主义领域内对人的忽视,尤其是对自由的忽视,沙夫提出了不同于存在主义自由观的现实路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所主张的自由。

  首先,沙夫从自由和历史必然性入手,来分析自由是实现的可能性。萨特的存在主义反对决定论的存在,因而,他主张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与萨特相反,沙夫认为确实有决定论的存在,因为人是属于社会的,人的活动也必然受社会的制约,人不能跳出他的社会环境的,这些环境具体表现在语言、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感情等。自由和历史必然性在字面看,确实存在矛盾,但这两者绝不是对立的。

  之后,沙夫提出自由的三种含义,概括说来,一是追求绝对的自由,而是不受历史规律限制的自由,第三种"自由是在各种不同的行动中选择其一的可能性",也就是遵从历史规律下的自由。沙夫认同第三种关于自由的定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决定论下的自由。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最低限度的自由观,但实际上,它是最实在、最有内容的自由惯,至少它不至于使人类陷入绝对自由的空幻之中。

  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把历史必然性理解为一种不是脱离人或与人无关的,而是--相反的--通过人而起作用的活动力量。"这就把历史必然性与个人建立起了联系,证明了历史的必然性并不排除人的创造性活动,也不取消人的自由。

  其次,在明确个人属于社会的前提下,沙夫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自由问题,也就是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宣称每一种民主都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统治形式",他列举了多种在自由方面有局限的政权,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制度都在保障一部分人的自由的同时,会限制另一部分人的自由。马克思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找到了工人阶级是代表最广大人群的阶级,而这一阶级的任务在于保障最广人民的权利,以此扩大了自由的范围,这也是人道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社会是没有阶级的,因此也就不存在压迫,"个人才能获得真正自由的条件".

  最后,沙夫阐述了他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下的自由观点。他主张:"以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成员,使他们懂得我们所要达到的人道主义和自由的目的。"以此来发挥群众的政治积极性,扩大自由权利的范围,而且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沙夫还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同方面的自由,有些方面的自由是政治不能干预的,包括良心自由和言论自由、科学和艺术创作的自由等,因为"所有的干预不应该超出严格的要求".通过以上论述,沙夫寻找通向自由的道路,也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建议。

  (3)人的责任问题

  人是自由的,但只是在社会中的自由,作为社会的成员,个人不可避免的要尽一定的责任。这个问题时有存在主义提出的,但他们的解答往往是主观主义的。

  沙夫认为:"存在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产生道德冲突情况的极端重要性。"正因为存在道德冲突,所以选择是困难的。

  沙夫并没有完全解决责任问题,因为,问题是十分复杂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的贡献在于分析了责任问题的复杂性,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回答责任问题。他用更替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面对组织纪律,个体一般总是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最有利的解决,有时就会产生组织纪律与良心、追求真理等的道德冲突,"这就需要一种价值标准和比较尺度",这一标准无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怀疑。

  (4)人的幸福问题

  各种人道主义都在研究幸福问题,甚至最不人道的理论也在标榜要实现人的幸福,比如希特勒主义,因而,研究真正的幸福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正像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一样,每个人也在追求幸福的实现。沙夫抛弃了以往的人道主义的幸福观,而对追求幸福的方法给予创新,这在幸福问题的探索上具有独创性。

  为避免陷入定义的论战中去,沙夫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方式,他认为:"幸福是个人在任何一种原因之下所强烈的感受到的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对幸福的定义做这样的理解就够了,没有必要沉浸在定义的困境,而应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人的幸福的实现上。

  沙夫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并没有从正面研究幸福问题,因为,幸福是因人而异的,它"同特定条件下的特定个人紧密联系",涉及到个人的人格、生理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也就是幸福的标准千差万别,正面追寻幸福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所以,他从消极方面来研究,即"研究一个人的幸福的起码条件".因为这种方法比从正面回答幸福问题能得到更为实际的内容。追求幸福,先要研究什么问题使人不幸,这些问题的解决才有助于幸福的实现。

  沙夫试图寻找导致人类不幸的普遍因素,他认为:"饥饿和贫困不能使人感到幸福,这是确定无疑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剥夺自由、民族压迫、经济剥削、种族歧视以及其他使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失去与其他人平等的地位的情况".解决了这些因素,人不一定幸福,解决不了这些因素,人一定不幸福,因此,这些因素构成了人的不幸福的必要条件。

  沙夫不仅在追求幸福的方法上进行创新,他还扩展到更实际的层面,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决幸福问题。首先,他阐明了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斗争,在于在实践中为幸福创造更为有利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道主义者。

  其次,他对比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其他的人道主义,找出前者的两大优点:一是"把个人看作社会的产物,看作特定社会关系、首先是阶级关系的产物":

  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观点。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优越性,尤其是第二点,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这样的人道主义也可以冠名为一种战斗的人道主义,这也成了区别于其他人道主义的最主要的特点。

  接着,他有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幸福问题做了考虑。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幸福理论,他一再组织起民众为人的幸福而斗争,而追求幸福的方法是立足在人的不幸,在现实层面铲除造成人的不幸的社会根源,因而,社会主义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理论。

  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类个体》中,沙夫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会出现的危险,他反对这样一种现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设想出适用于所有人的幸福理论,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人们达到"幸福".他认为,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社会就会出现这样一种危险:社会主义要按照即定的幸福模式,强迫'人们感到幸福',不论人们愿意与否。这种状况可能成为普遍不幸的根源。因为实际上,这是对人的自由的某种限制,而所有的限制不但不能使人幸福,只能使人丧失幸福。"这句话不仅说明社会主义会出现这种危险,比如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专制政策,还论述了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使人丧失幸福,进而与社会主义的初衷相背离。另外,这样的做法也是对自由的限制,因而幸福还应包括个人追求不同标准的幸福的自由,幸福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

  以上内容主要介绍人的问题的各个方面,为保证问题的全面性,有些问题论述的可能过于繁琐,但这是必要的。沙夫用了不同的方式对这些问题的进行解答,根据问题的需要,他有时给出明确的内容,有时只是对问题的重要性给予说明,但是,这都说明了沙夫对待问题的态度,归根结底都可归结于他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中去,而这是下一节要重点论述的内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