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行善在我国的发展及其重大意义(2)
时间:2017-06-27 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聂文军 本文字数:9163字
在传统社会中选择性行善( 共时性的选择性行善) 的情形其实也是时常存在的。在当下那一刻,面对众多善的事物---它们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必须有取有舍, 必须作出选择; 这一时刻,大义就必须成为首要选择。孟子说“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古代社会中常常出现的两利( 两种利他利社会的善事) 相权取其大以及忠孝不能两全时的道德选择都是突出的共时性的选择性行善。古代社会的共时性的选择性行善必须按照该社会的核心价值标准( 价值排序) 来进行选择和实践,而不允许各个个体按照自己的特定情形---个体按照其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知状况、情感偏好、性格等因素来作出自己的选择, 这实际上排除了个体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传统社会对于历时性的选择性行善则是坚决反对的, 因为这样的选择性行善与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我国社会的传统道德教育和道德氛围都总是要求人们见善必为。“ 见善如不及, 见不善如探汤”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等等道德格言, 都充分彰显了传统道德文化对每一个体努力实践全善的吁求。
传统道德观念的长期积淀所形成的道德心理,使得人们对“ 有选择的行善” 持有一种习惯性的甚至本能的反感、排斥和非难。“ 有选择地行善” 这样一种说法与提法似乎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奇怪与不正常, 面对这一提法, 深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的人们立即就会本能地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有选择地行善?行善还要有选择吗?
在我国社会道德生活实践中个体有选择地行善之所以受到广泛质疑甚至非难而不易被人们所接受的深刻原因是双重的。一方面, 通过上述道德格言所呈现出来的传统道德观念的长期影响, 数千年来的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使人们对于行善必须是随时随地的、彻底的、全面的这一观念认同在心灵和思想的深处扎下了根, 使得人们对于“ 行善怎么可以有选择呢” 抱持深深的质疑。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的自由理念日益融入到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但自由理念在道德生活实践领域中的深入普及却还远未展开、远未深入人心。也就是说, 人们对于道德自由的理解、接受和践履与现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需要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选择性行善切合我国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每一个体的选择性行善是现当代社会深刻发展的必然结果。
每一个体的选择性行善是现当代社会深刻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阐明的: “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 一句话, 人们的意识,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1]419-420人类及其个体的道德生活方式决定于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变, 人们的道德生活方式( 包括道德观念) 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有选择地行善是现当代社会个体道德实践的必然选择。在社会发展、信息传播、人财物流动性都非常缓慢的传统社会里, 一些努力尝试“ 日行一善” 或努力实现“ 做满多少件好事” 的人常常担心碰不到行善的机会而忧心时光流逝而善愿难成; 这种境况在现当代社会里绝不会再出现和存在。现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善造成了现当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与人财物的高速流动,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使整个人类社会真正切实地成为“ 地球村” , 一方面, 不仅是一个国家内各地区所发生的需要人们给予道德帮助的信息( 道德需求的信息) 当下即可传播和汇聚到我们每一个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面前, 而且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发生的需要人们给予道德帮助的信息( 道德需求的信息) 同样当下即可传播和汇聚到我们每一个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面前; 另一方面, 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每一个体能够“ 说走就走” , 当下即可从他生活与工作的所在前往每一处需要他给予道德帮助的地方, 他的财与物都能够通过现当代金融系统与物流系统而快速到达全国以及全球范围内需要他帮助的地方。面对现当代社会全球性的信息与人财物的即时流动和紧密联系的普遍化, 客观、理性而冷静地看, 每一个体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在行善上不予选择已经成为不可能。因为每一个人每日每时所接收到的需要他予以道德帮助的信息( 道德需求的信息) 是全球性的、是极其庞大而几乎是无限的, 而任何一个个体要满足如此庞大的道德需求的能力( 道德供应) 是极其有限的。不仅是作为普通个人的任何个体无力面对与承担如此巨量或海量的道德事务, 无力做到“ 有求必应” ; 而且拥有巨大财力的企业、专业性的各种慈善组织以及作为个体的慈善家们也是无法做到“ 有求必应” 的。从全球范围内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客观现实以及我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客观现实来看, 每一个普通个人、各个企业、各种慈善组织以及慈善家们的道德实践都是有选择的行善, 因为他们面对巨量海量的道德需求只能做到和作出有限的善事,只能解决和满足全球范围内极其有限的道德需求,只是由于传统道德文化所造成的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愿意正视这一点而已。
现当代社会的深刻发展所造成的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必然决定与支配人们道德实践与行为方式的变化。“ 知其不可而为之” 乃是极不明智的。与时俱进, 每一个体的选择性行善---有选择地行善---是人们适应现当代社会条件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与必然选择。
(二)选择性行善是每一个体道德自由的切实体现。
聂文军. 试论我国现当代社会中个体道德实践的选择性行善[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89-94.
相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