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束 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工业社会发展也日新月异,这必然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并日趋恶化。现代社会的人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失去了定义,探索生存意义,走出生命困惑,遏制生态危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良好关系所构建成的。这不但是脱离人类生态境遇困境的方式,更加是人的生命本真与价值的追求。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其一。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承担珍爱生命尊敬生命的责任,这也是自然对人类道德的要求。毛泽东评价鲁迅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①鲁迅对民族意义重大同样对人类也意义深远。
鲁迅生命伦理思想包含了生命意义和生态伦理寓义,给人类中心主义者敲响了警钟,帮助精神迷茫的当代人类构建人与自然关系并树立其生命意识和人类责任心,建成“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文明。在当下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研究鲁迅的生命伦理思想,掌握鲁迅生命伦理思想的精髓对当下人的生命困惑,具有启示作用,这也是鲁迅永恒的人性价值的体现。
本文以生命伦理为出发点,是本文特色视角,阐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个人背景和思想渊源对鲁迅生命伦理思想的形成进行剖析。对鲁迅式批判所透射出来的生命伦理观及其基本内涵进行解读。然后再说明鲁迅生命伦理思想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如何发展并符合当下生命伦理需求。并且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角度考虑,解决现存的生命伦理问题代表进行研究。
最终,本研究认为鲁迅的生命伦理思想不但满足了当代人民对生命伦理价值要求,而且还帮助我们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当代我国生命伦理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借鉴作用,它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是当今生态文明社会的内在要求。
参 考 文 献
(一)着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8]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9]许广平。许广平全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10]邱仁宗。生命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1]鲁迅。鲁迅全集·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1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3]鲁迅。鲁迅选集·杂文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14]鲁迅。鲁迅杂文的社会历史背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5]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一一<呐喊>(仿徨>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6]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17]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8]钱理群。心灵的探索[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19]周建人。我心中的鲁迅[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20]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1]叔本华。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2]叔本华。生存空虚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23]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楚国南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4]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2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第一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26]郭沫若。英雄树,转引自林伟民。中国左翼文学思想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7]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8]冯雪峰。鲁迅的文学道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9]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张舜清。儒家“生”之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1] [美]詹姆斯·里夫·普塞。鲁迅与进化论[M].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
[32] [澳]张钊贻。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3] [美]李欧梵。铁屋子里的呐喊(尹慧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4] [美]Jon Eugene von Kowallis. The Lyrical Lu Xun:a Study of His Classical-Style Verse[M].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6.
[35] [日]丸尾长喜。 鲁迅:“人”与“鬼”的纠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6] [日]北冈正子。 鲁迅救亡之梦的去向(李冬木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15.
[37] [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孙猛等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8]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M].济南:山东画报社,1999.
[39]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0]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1]陈平。鲁迅[M].苏州:江苏文艺出版,1998.4.
[42]钮岱峰。鲁迅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99.1.
[43]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
[44]张福贵。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45]陈方竞。鲁迅与浙东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46]王吉鹏、李春林。鲁迅世界性的探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版,1999.7.
[47][德]费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8][德]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二)期刊论文
[1]刘保昌。道家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异化精神[J].云南社会科学。2003(5):103-107.
[2]丁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99.
[3]柳士军。世界文学的伦理性[J].池州学院学报。2014(2):15-19.
[4]何伦。现代文学与描述生命伦理学--兼论大江健三郎作品中的生命伦理意识[J].中国医学人文评论。2010(0):52-55.
[5]张锋,陈晓阳。中国传统生命伦理观与生命文明的精神内涵[J].齐鲁文刊。2012(2):42-45.
[6]陈惠琴。明清小说的生命伦理意识--以六部优秀小说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4-99.
[7]詹石窗。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J].中国哲学史。2003(2):59-65.
[8]张舜清。略论《诗经》中的生命伦理意蕴--以“生”为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76-280.
[9]谭力铭。论《老人与海》中的生命伦理[J].文学教育。2014(12):14-15.
[10]从“道法自然”到“敬畏生命”--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比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9):129-130.
[11]刘艳林。女性生命体验的生命伦理--以 20 世纪中国女性书写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10(3):95-98.
[12]朱明。生命伦理与和谐社会--读《美狄亚》[J].山东文学。2008(7):100-101.
[13]王光斌。论鲁迅的伦理思想[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9-51.
[14]史志谨。鲁迅伦理思想与道德实践四论[J].道德与文明。1989(6):39-40.
[15]姚锡佩。鲁迅伦理观之成因及其性道德观--兼述鲁迅藏书中的伦理学着作[J].鲁迅研究月刊。1997(3):47-53.
[16]史志谨。试论鲁迅伦理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87-93.
[17]张志梅,张韩梅。鲁迅式“吃人”意向传统文化的批判及反思--以小说《狂人日记》、《祝福》、《孔乙己》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3(6):31-33.
[18]王莉。“破家立人”: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家庭叙事[J].文艺争鸣。2014(1):100-104.
[19]杨义。鲁迅《彷徨》的生命解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7-26.
[20]杨义。《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7.
[21]杨义。《呐喊》的生命解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5-53.
[22]叶继奋。伦理学视阈中的鲁迅现代生命哲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12-17.
[23]叶继奋。鲁迅现代生存观的伦理学阐释[J].鲁迅研究月刊。2012(2):30-36.
[24]易晓莉。对生命和自由的呼唤[J].大众文艺。2013(15):30-31.
[25]马玉红。反抗绝望与超越绝望--鲁迅《野草》和梁实秋《雅舍小品》生命哲学比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68-174.
[26]钱学。论鲁迅的“立人”思想与“仿徨”[J].广西人学学报。1997(5):48-54.
[27]李莉。鲁迅:中国短篇性格小说的确立者[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3):81-87.
[28]张玲露。试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了的分裂人格[J].清华大学学报。1998(l):57-60.
[29]程金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系统论纲[J].文学评论。1999(1):28-39.
[30]李霁,张怀承。中国近二十年生命伦理学研究进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79-83.
[31]侯艳。张忠元。范菲菲。雷虹艳。郑红朝。李恩昌。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现状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5):53-55.
[32]邱仁宗。生命伦理学研究的最近进展[J].科学与社会,2011(2):72-99.
[33]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一)[J].鲁迅研究月刊。1999(3):4-12.
[34]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二)[J].鲁迅研究月刊。1999(4):4-14.
[35]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三)[J].鲁迅研究月刊。1999(5):20-28.
[36]朴宰雨。韩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鲁迅研究月刊,2005(4):34-48.
[37]王得后。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J].鲁迅研究月刊,1981(5)。
[38]王得后。立人:革新生存的根本观念[J].鲁迅研究月刊,1981(5):8-10.
[39]王德禄。鲁迅的生死观[J].鲁迅研究月刊,1993(05):8-15.
[40]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J].鲁迅研究月刊,1988(01):4-7.
[41]马海霞。鲁迅的“生命意识”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16):16-17.
[42]王学谦。反传统:自由意志的高峰体验--论鲁迅反传统的生命意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4):44-50.
[43]王学谦。自由意志:青年鲁迅生命主义特质[J].社会科学战线,2004(05):79-84.
[44]哈九增。鲁迅的生命意识[J].上海鲁迅研究,1996:92-102.
[45]张梦阳。<阿 Q 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J]. 鲁迅研究月刊,1998(10):4-12.
[46]宋洁。鲁迅的生命体验和“人学”观念的现代转型[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55-59.
[47] 马 晖 . 鲁 迅 独 特 的 生 命 态 度 及 生 命 意 识 [J]. 甘 肃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2005(03):17-20.
[48]刘雪松。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生命意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237.
[49]甘智钢。经济伦理与鲁迅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4):75-77.
[50] 史 志 谨 . 鲁 迅 伦 理 思 想 与 实 践 论 纲 [J].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1988(04):39-45.
[51]王丽萍。家庭伦理视域里的鲁迅进化论思想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98-105.
[52]高雅珍。论鲁迅的女性伦理思想[J].晋阳学刊,1996(06):43-46.
[53]王红娟,彭希林。《浅析〈道德经〉的生命伦理精神及其对鲁迅现代生命观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5,(7):66-68.
(三)学位论文
[1]刘恒山。彼得·辛格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刘秀燕。人的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王淑娇。鲁迅笔下的乡间风情[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李斌玉。生命伦理学的元伦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5.
[5]陈蔚。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夏新强。试论鲁迅的生命自由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3.
[7]杜九霞。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鲁迅及其作品[D].西北大学:2010.
[8]于九涛。鲁迅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
[9]刘方媛。浅析传统儒家生命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0]林桂珍。论鲁迅对中国旧道德的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
[11]苏懿。鲁迅现代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2]彭蓉。许广平与鲁迅[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3]唐聪。史怀泽生命伦理思想初探[D].湘潭大学:2013.
[14]刘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以十三部讲义为对象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4.
致 谢
光阴似箭,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在本论文将要完成之际,我启笔写致谢之时,回顾三年来的研究生生活,感慨万千,一切犹如昨日,此时此刻,我满怀感恩。感谢工大以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厚德宽容情怀育我成人,还要感谢工大伦理学研究所给我教诲、伴我成长的老师们。我所就读的伦理学研究所是学术氛围浓厚的科研机构,这里驻扎着一批精英老师,他们教诲予我的,不仅是学科知识,更多还有思想上的启迪和高尚人格的铸就,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彭希林教授,他不仅为我创造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学习条件,还以其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作风,在思想上给予我深刻影响,他的诸多悉心指导,让我受益终生!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谢谢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给予我的关心和照顾,让我倍感家人温暖,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面给我的默默支持和关心理解,让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三年的生活与学习给予我许多财富,“厚德博学,和而不同”的工大校训,也将伴随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我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衷心祝愿伦理学研究所在学术带头人陈科华老师的带领下,厚积薄发,成为培养人才的科研重地!也祝愿伦理学研究所的老师们桃李满天下!本文还很不成熟,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期不断改善,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