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墨家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及其哲学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3 共118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墨家环境伦理观念探究
【第一章】墨家的生态理论思想探析绪论
【第二章】 墨家环境伦理观的形成及其哲学基础
【第三章】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第四章】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结论/参考文献】墨家环境伦理的内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章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及其哲学基础
  
  本章阐述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哲学基础、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历史形成背景以及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关系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其他学说的联系,确立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在墨学中的地位。继而,探寻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地域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最后探讨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尊天崇地的世界观、志功合一的价值观以及言必立仪的认识论。
  
  2.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
  
  墨家一生都在致力于解决现实社会所出现的种种难题。针对当时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节用等一系主张。从本质上说,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从源头上解决现实生活所产生中的各种问题,来达到墨家救世济人的目的。墨家有感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有限,以及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害,从而产生了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并与墨家学说的其他思想相互联系,以期实现其利天下的目标。可以说,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生态意识源于其对生命的爱惜,以及对天下的忧心和对自然的珍惜。因此,可以说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不仅是墨家学说的重要部分,更是墨家学说的理论精华。
  
  2.1.1 墨学述略
  
  墨子,姓墨名翟,为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其生卒年代至今未有定论[25].墨子作为一位平民圣人,是墨家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墨子在当时率领一班手足胼胝的苦行者,向儒家叫板,从而为战国时期思想的百花齐放输入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深刻地改写了战国学术的总体结构、品行和秩序。可以说,墨学为我国的思想及学说提供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墨子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的时期。作为一位深思熟虑的理性自觉的士,墨子怀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就当时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针对当时时代的社会需要提出他的救世学说--墨学。墨子本是于孔子门下求学,后因不满儒家繁琐的礼学,在反儒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独树一帜,提出其特色的“兼爱”哲学。随后其思想被不断地充实、丰富和提高,到战国末期时,形成了以现存 53 篇《墨子》为文字载体的宏伟壮观、深奥精微的墨学体系。墨学被认为是第一部文理兼备的百科全书,其思想一般认为可分为五类,我们以《中国通史》中的分法为准:第一类包含墨子主要思想的 23 篇,即“十论”,即《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尚贤》、《尚同》;第二类为记载墨子言行的 12 篇,包括《贵义》、《法仪》等 12 篇由墨子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墨子言行组合而成;第三类为一篇非儒,是墨家后学批判儒家的专论;第四类为 6 篇关于逻辑学、认识论,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包括《经上》、《经下》等,一般把这六篇统称为《墨辩》;第五类为11 篇专讲守御战术的军事着作。
  
  墨学是适应当时时代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救世哲学。墨子出身于劳动阶层,生产实践及生活经历就是其思想的根本源泉。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墨子深刻地感受到天下百姓的困苦,因此,墨家的主张是站在小中生产阶级的立场上,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而展开的。墨子生活的时代,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百姓民不聊生而统治阶层却奢侈糜烂。墨子针对这一系列社会现象提出了“兼爱”、“非攻”和“节用”等墨学重要主张。同时,墨子强烈反对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情况,提出了“尚力”、“尚强”等观点。由于墨子时刻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上,所以他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民本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而墨子注重生产实践,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被很多人接受;同时墨家思想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极强,同时包含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这些原因使得墨学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并被当时的君王所看重,成为那个时代的“显学”.
  
  墨家学说的思想体系是完整而严密的,对当时的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自秦汉之后墨家逐渐消失无闻,在此之后再未出现过类似的思体系或者学派[26].但是,墨家思想的精粹和实质却流传下来,并影响到其它学派。首先从道教中包含有墨家学派的思想,就可以窥探到墨学对后世思想、学说的巨大影响力。而墨学对《太平经》的影响在其所表述的思想中亦是有所反映,譬如:
  
  《太平经》中认为有能力的人应帮助别人,有学识的人应教诲他人;不劳而获的人是不道德的;《太平经》中这些相爱、相教的思想正是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弘扬和传承。此外在因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而爆发的农民起义中,也可看到墨家思想的对他们的潜在影响。如墨子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句的思想与陈胜起义时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具有明显的相通之处,这正是墨学思想的延续[27].
  
  2.1.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其他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先秦时期多数思想家的共识,墨家也不例外。只不过对于生态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墨家有自己独到的视野。墨学是现实社会的政治产物,墨家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出发,站在人类整体利益的立场看待问题,并没有有意识地着眼于探究环境伦理思想。但是,由于墨家以天下大义、大爱为终极理想,重视感官知觉,并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务实性。因而,墨子的思想与现代环境伦理思想息息相关,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墨家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其环境伦理思想中的主要观点包含兼爱、节俭、非攻、尚义、非乐等思想。这些思想虽产生于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但与许多现代环境保护理论在本质具有诸多相通相容之处。
  
  如许多中国的古代思想家一样,墨家也以平定天下为己任,并把自己的学说作为医治社会机体疾病的良药。可以说,墨家创立学说、组织学派的根本目标就是救世济民,他希望能够通过其学说和行动来达到利天下的目的。墨家环境伦理作为墨家思想的一部分,其所追求的显然也是利天下。只是与墨学其他学说相比,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主要指墨学中蕴含丰富生态思想的那一部分学说,对比墨学其他思想更加侧重于从爱惜自然这个角度出发,达到利天下的最重目的罢了。
  
  从墨学思想体系的角度来看,墨家学说由墨家的终极目标、伟大理想和具体实施措施组成的。根据墨家思想的特点,可以把墨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表述墨家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愿望,具体的学说有:《天志》、《明鬼》、《兼爱》、《尚贤》、《尚同》、《非攻》等,表现出下层的平民百姓渴望天下太平、安居乐业;另一部分主要是墨家民本性和实践务实的思想,这在墨学制定的社会活动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皆有所体现,包括《节用》、《非乐》、《非命》和《节葬》等学说,这些思想是墨家依据普通百姓的具体生活状况而提出的主张,因此,其思想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效[28].
  
  “兼爱”是墨学的核心思想,是墨家实现政治目标的方法,亦是墨学思想和主张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并以是否利于他人作为衡量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和基本准则,并提出以利人为义,亏人自利为不义的观点。兼爱体现了墨家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大爱,墨家的“非攻”思想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墨家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消弥战乱、实现和平、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为了实现百姓暖衣饱食的和谐社会,墨家以“互爱互利”为出发点,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同时,在政治上墨家提出了“尚同”和“尚贤”的主张来实现其“刑政治,万民和”的政治理想。所谓“尚同”,就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的标准要同一于天,也就是统一思想,以天的意志作为最高准则,这是“兼爱”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而“尚贤”,就是要重用那些能够做到兼爱他人的人才。墨家希望在尚同的制度下,能够培养出贤士,去实现“兴天下之利”的终极理想。墨家提出“天志”的思想,也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广其“兼爱”主张。同时,墨家还把“兼爱”上升为上天的意志,以“天志”作为其宗教保障,并以鬼神作为其监护者。一切不以天下之利为目的别爱,都是不义的,这些不义的行为违背了上天的意志,鬼神会给予其相应的惩罚。墨家的“非命”思想也是为墨家推行其“兼爱”主张而服务的。“非命”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的,有助于实现人人平等这一普通百姓内心最强烈的渴望,这为实现一视同仁的兼爱奠定了踏实的基础,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
  
  墨学十论是十分广博而分明的思想系统,它们构成了墨子的天、地、人三学。墨学既是墨家的救世之学,也是蕴含独特生态意蕴的环境伦理思想。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围绕着“互爱互利”这一基本思想而展开的,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以其思想中所蕴含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大爱为基础,进而拓展衍生出对所有生命的爱、对动物的爱、对大自然的爱,以及对整个宇宙的爱。从逻辑上的必然性来讲,墨家思想中的这种大爱,必然包含着对生态平衡的的关怀,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是其实现人与自然交相互利的根本前提。可以说,围绕“互爱互利”这一基本观点而展开的墨家学说,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同时也是墨家生态化思维模式的体现。
  
  在墨家的一系列救世思想中,兼爱、非攻是墨家的社会理想;尚贤、尚同是墨家的政治理想;天志、明鬼是墨家学说的理论支点;节用、节葬、非乐是墨家治天下,实现天下大利的具体措施;墨子创立墨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实现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是墨家的期望,这也是墨学蕴含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的根本原因。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中的其他学说都是围绕“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思想而展开的,也都是以“利天下”作为其学说、思想的根本目标。由此可见,墨学的各个学说都不是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贯穿的一个完整体系。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和墨学其他学说既相互关联,也相互维系,都是墨家学说治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1.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墨学的理论精华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一向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诸子百家也都思考与阐述过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墨家则以其独到的见解为我们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出突出的贡献。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重视人的实践经验,这就使其与现实紧密相关,具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墨子的生态思想以人为本,顺应天意。墨家认为遵从“天志”就可以掌握大自然界的规律,将其中的不利于人类的因素转化为人类服务的因素。可见天、人有机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墨学的主旨之所在,亦是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独居特色之处。
  
  “爱无差等”、“天下之利”、“天人合一”,以及墨家的节俭思想是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墨家学说的重要思想,是墨家学说的核心之所在。墨家认为我们要遵从上天的旨意,以天的意志来行事,不能违背其旨意。墨家这一顺天思想蕴含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体现出墨家对天、对自然的尊重。墨家谴责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十分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是墨家思想的生态体现,也是墨家学说的总纲领。“爱无差等”让我们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爱,扩大到人与自然的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乃至人与整个世界之间的大爱。“天下之利”的思想有助于我们运用整体思维去思考,让我们做利人类、利自然、利天下的事情,把全天下、全人类的利益,整个自然界,整个生态圈的利益作为最重大的利益来考虑,然后达到利天下的最终目的。“反攻”的思想不仅能够让人类免受战争侵扰,同样也有助于保护生态。墨家的“节用”、“节葬”、“非乐”思想中所蕴含的节俭意识是当时让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的重要措施。
  
  墨子十分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探讨自然规律剖析了社会现象,将尊重自然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墨家学说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这些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包含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生态平衡的思想,其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思想,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墨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色在于其对人的生存问题和发展的深度思考,同时强调生态主体的同一性和利益的整体性。因此,虽然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但因其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但因其思想具有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依然是值得弘扬和借鉴的宝贵思想。可以说,作为墨家学说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墨学的核心,也是墨学的精华之所在。
  
  2.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同其他学说一样,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由于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基础决定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墨家生态思想。可以说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其时代的产物,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其地域背景、时代背景、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分析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把握其生态思想的本质与精华,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地域背景
  
  地域背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地域背景,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因此,探讨墨家的地域背景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墨家的环境伦理思想是非常必要的[29].关于墨子的里籍,高诱注《吕氏春秋》中曾记载“墨子名翟,鲁人”[30],张之寒沿此线索认为“墨子故里应位于春秋时小邾国”[31],这以被大多学者所认可。小邾国曾为宋之附属,春秋晚期为鲁所据,战国初期为齐之下邑。这样一个被诸侯包围、不断占有的弱国,想必是连年战火不断。而连年的战乱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必然会使百姓困苦不堪、渴望和平。缘于此故,墨家提出“非攻”这一蕴含丰富生态思想的反战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小国相互拥挤、毗邻而居,鲁、齐、宋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再加上墨子家乡曾经屡次易人。因此,墨子行踪应该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是不固定的,这一点在孙诒让的考证也是有迹可循的。据孙诒让考证,墨子早年曾游历于中原各地,遍读百家、精通《诗》、《书》,足迹遍布齐、卫、楚、郑、鲁阳;墨子盛年时以宋为中心活动,到晚年时西移至鲁阳。依照当时各国的地理位置,可知墨子当时的活动范围大致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主。根据当时的地域分布状况,我们猜测墨子的踪迹,也有可能扩及到位于汝水流域的鲁阳,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甚至是偏僻的越地。这样看来,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应该深受以宋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激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墨家独特的生态伦理学。
  
  作为草根出生的墨子,深知百姓疾苦,再加上他在出生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又游历于诸国。在这样独特的地域背景影响下,深受各国文化冲击的墨子创立其学派以绳墨自矫,身体力行地带领墨家实现其利天下的社会理想。从墨家自苦至极、质朴坚韧的作风来看,这与与宋地域文化有颇多相近之处。而其兼爱思想也应该是缘于宋国人民天性柔顺,仁而好生,这种的性格。据记载宋国人以地为仁,这与墨家的以地为仁思想一脉想通,这种珍爱生命的思想是很容易滋生出兼爱的,因此,墨家环境伦理中的兼爱思想,应该是被墨子汲取宋国人的特点,并加以民间化的处理而产生的。礼记中曾记载过宋国有尊神明鬼的习俗。因此,墨家强本节用以及尊神明鬼的思想是受宋国的风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墨子出生于边鄙小国,又生活在民间,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草根。而由受墨子创立的墨学,亦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散发着强劲的边缘的活力,具有脚踏实地的特点。而其站在平民立场所提出的诸多思想,可能也是由于其地域背景影响的缘故。据鲁及其南鄙小国墓葬考古,滕州一故城发现四座古墓殉,其中一座殉四人[32].这种残忍的习俗与墨家节葬中所记载的殉葬习俗如出一辙,这应该是墨家节葬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由。正是由于墨子带领墨家不断游历,深知当时各地的具体情况,知道百姓心里最迫切的渴望,才有可能产生墨家这样以民为本的环境伦理思想。
  
  综上所述,可知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其地域背景具有密切的联系,正是源于墨家当时于宋国一带,以及其游历诸国的经历,才产生了墨家这样独树一帜的学派,形成其独特的墨家环境伦理思想。
  
  2.2.2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墨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延续离不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墨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铁质工具的应用,提高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致使生产关系急剧变化。原来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原有的土地分封制。而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已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模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变化,愈加频繁的商品交换、广泛流通的货币和日益发达的商业资本,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旧的奴隶制度逐渐瓦解,被封建制度所取代代替。此时一个新兴阶层“士”随之产生。
  
  社会的剧烈变革为士阶层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士的构成主要包括没落贵族子弟、原王室礼乐官员和由庶民升上来的士这三个部分。作为小生产代表的墨子就是庶民阶层的典型。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期,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各国君王礼贤下士,寻求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作为其助手,这也是促使士阶层逐渐壮大的主要力量。当时不同来源不同出身的“士”也纷纷参与到政治中,并各自创立学说以期适应那个动荡的社会,解决当时所出现的社会问题。
  
  作为小生产者代表的墨子目睹了那个动乱年代国与国之间讨伐征战、弱肉强食;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统治阶层骄奢淫逸的社会现实。对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墨子本着对人类的命运深切关怀创立了墨学,扶弱抑强、苦心救世可以说是墨家成立的动因,而博爱非攻、利于天下则是墨家的宗旨和信念。春秋末期,政治体制剧烈变革,政治和宗教结合的体制逐渐被削弱,诸侯开始了兼并争霸的混战。社会陷入了“上无天子、兵革不休”的局面,各国时常发生争地、掠财的杀戮。激烈的社会变革导致黄河流域一带的诸多国家如鲁、宋等地迅速衰落。这一阶段,天下四分五裂,各诸侯国均霸占一方,企图吞并他国。随着各国相互之间的战争兼并越演越烈,战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普通百姓在人力和财力上所担负的压力越来越重,而且还要承受统治者越加残暴的剥削。墨家根据战国社会现实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匡世救民的主张,企图拯救人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墨家的环境伦理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以墨家救世这一基本前提为基础而展开的。可见,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强烈的影响了墨家思想。
  
  在当时,墨家的环境伦理思想进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墨家的生态思想同时也有较为保守的一面。墨家作为小生产者这一阶层的代表,出身低下、地位低微,因此墨子只能依靠统治阶级来传播墨家思想,这导致墨家思想含有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其思想主张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妥协性。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其环境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层性。总的来说,站在广大平民阶层的立场上为百姓谋求利益,以期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的墨家,以及其适应时代而产生的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进步意义还是值得赞许和借鉴的。
  
  2.2.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古者圣王之事”对墨子影响强烈,因此,墨家经常用圣王之道作为基本准则的。墨家思想深受夏文化以及尧、舜、禹等古代贤明君主的熏陶及影响尤其是大禹。墨子十分膜拜大禹,墨家思想主张也深受夏朝文化影响。墨家效仿舜、禹的自律、节俭,受这些古代贤人的精神感召,担负着极强的社会使命感,躬体力行、自苦至极,以期实现其美好的社会理想。墨家更是自知人微言轻,以尧舜禹等贤者的化身传播其学说,并借鬼神来向君王施威,恐吓他们残暴不义则天必罚之。可见,墨家是借“古者圣王之事”来传布其主张,借他们的贤名来实现其最终的政治理想。
  
  同时出身邾娄小国、生活在宋国的墨子,深受东夷文化的影响,继承其文化中的、仁爱、和平思想。其次,曾受业于儒家的墨子,其所着学说必然深受儒家的影响,而其学说中鲜明的反儒特点,也证实了这一点。墨家因厌恶儒家繁文缛节而自立门派,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大多是在反儒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批判和继承,进而深入展开而形成的。儒家认为爱有差等,墨家则提倡爱无差等;儒家讲究礼节,墨家则在对儒家进行激烈驳斥的前提上提出讲其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儒家提倡远离鬼神,墨家则以鬼神作为其思想的传播的保障,借鬼神之名代自己来施行其思想;儒家轻劳作、实践,墨家则重视生产,主张强力从事,具有务实性的特点。可见,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观点虽处处与儒学相对立,但这也是熟谙儒学的体现,因此墨家的学说体系中各学说皆能发现或多或少的儒学痕迹。
  
  墨家的反儒不是单纯的批判,而是在儒学无异于救世、缺乏实用性的前提下,对儒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吸收儒学精华。而道家对墨家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孙以楷认为道家和墨家皆深受夏文化影响,可以说墨家学说和道家学说颇有些同源异流的感觉。而墨家的“节用”与道家的“俭”虽然在思想本质是不同的,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探寻出诸多相通之处。可以说,在墨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儒家思想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大。
  
  墨家的环境伦理思想源于夏文华,并深受宋国文化所影响,同时在批判儒学的基础上汲取儒学之精华为墨学灌注活力。可见,无论是古者圣王之事还是同时期的儒、道思想,均对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3 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连年征战,自然环境破坏严重,人类生存面临危机。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因此其思想可以说是源自于重建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强烈渴望,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协同发展的社会产物。尊天崇地的世界观、志功合一的价值观、言必立仪的认识论构成了其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
  
  2.3.1 尊天崇地的世界观
  
  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问题历来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复杂、最抽象的一个存在,可以解释为主宰、大自然等等。“天人关系”也常常解释为自然发展规律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古人对“天”的认识就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墨子同样如此。这种认识便是古人在环境伦理方面的思想,同样是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墨家思想先在秦时期独具特点,以“天志”为代表可称为墨家思想的一个最独特之处。在墨家看来上天创造了自然万物,同样万事万物的衡量标准是天。人们的一切行动和言论都应以天意为准则,顺意为善,逆天为恶。他还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父母、学者、君王都不是效法的对象,因为它们当中为仁者太少,那么谁可效法呢?墨子说:“莫若法天”所以说:“故墨子之有天之意也。”这就是说,是否符合天意是一切判断是非的标准。
  
  墨子认为:“天之行广而无私,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33]104.墨子的“天”,可以理解为现实的大自然。人们的一行一动要“度于天”,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天意。人们要想有所作必须掌握天意和大自然的规律。“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33104.人生存的前提就是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在墨子看来,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可以被认识却不能改变。
  
  “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牡牝雄雌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33]106万事万物都包含自然的本性,这是“情”;符合自然的本性,就是“和”.尊重自然的秩序和规律就是“天壤之情,阴阳之和”.即使古圣人先王也不能改变这种秩序和规律。墨子在《天志》里反复强调,得罪了天,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人就要接受惩罚。同时形式上高高在上的主宰被墨子还原成朴实的可协调的自然界。
  
  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因而,人们很重视天时变化,然后按照气候变化的法则来安排农事活动,致使人们对天格外敬畏,而农耕活动也使人们对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因此可以说,古代人们是很敬重天、地的。对于“地”,墨子怀着真诚的崇敬。因为在他看来,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墨子认为,“地”是当之无愧的最值得称为“仁”.“尊天”、“崇地”,本身就包含有由于对自然顺应和对天地的敬畏。但这个敬畏,并不是盲目地害怕恐惧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畏手畏脚,而是对在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的基础上适应大自然,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由上可知,墨子十分的敬重天和地。墨子尊天崇是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这是其生态意识形成的基础,而墨子也正是在尊天崇地的基础上,创立了墨学,形成了墨家环境伦理思想。
  
  2.3.2 志功合一的价值观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阶级关系剧烈变动,学术上“百家争鸣”.同时,形成了各种学术派别,而义利关系则是不同思想学派讨论的重点。它的中心是关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的思考,在道德范围里则表现为志与功关系的探讨。先秦诸子对待这个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儒家表现的更倾向重志轻功,向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法家则片面强调耕战之能,轻视内心修养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张“去无用,不道仁义”(《韩非子?显学》),因而法家在道德评价中重功轻志。与其他学派不同的是,墨子提出了“志功合一”.“志”,就是行为的动机;“功”,就是行为的效果;“合其志功而观”,即对一个人或一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应综合的考虑动机和效果,强调了动机和效果的结合统一。
  
  在墨家看来行为动机和效果的关系十分复杂,不能轻易的做出判断,两者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因此墨子提出只有相结合的考察动机和效果,才可能做出较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判。墨子重视志,但更重视功,认为不能用目的动机或行为效果单以对人的行为做出评判。“仁行说人者其功善多”就是说同样提倡“仁”和“义”,那些能用实践行为教导他人的成效最好。因此,墨子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如何取决于行为问题,而与概念无关。“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说明墨子即看重“功”也看重“志”,在人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更着重结果。以志为基础,墨子还提出天有志的观点,通过“天志”和“明鬼”来进一步强化其志气观。墨家环境伦理借以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其爱己及人的兼爱观亦是墨家实现志功的手段。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墨家的价值观,墨家认为“利”是“义”的基础,将“利天下”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对错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墨家将“利”与“天”联系起来,提倡“天下之利”、“平等之利”,把人天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义利观是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价值观基础。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墨子首次辩证的提出了志功这对范畴并以功利的原则作为评判人的道德行为的标准,这为后来正确理解动机与效果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探索道路,是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巨大贡献。
  
  2.3.3 言必立仪的认识论
  
  墨家相信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只有能感觉到的客观实际才是知识的源泉,要想获得深刻的认识就必须要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墨子说:“惑闻见之,则为有。莫闻莫见,则为无。”意思就是,应该以人类的所见所听所感来判断事情的有与无,大家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物局势存在的,相反的就不存在。《墨子?非命上》中说到:“言必立仪。”墨学认识论的根本就是“立仪”,他认为,如果没有大家共同认同的“仪”却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如同在转动的轮子上观测太阳影子的方向是不可能的。墨子提出,在没有定准的情况下,就要用众人的见闻或感觉作为依据来衡量对与错或者判断是否存在。大众感知不到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人们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判断认识感知的正确与否。为此,墨子提出了三表说作为检验标准。来检验认识或者理论的正确性。三个标准从本、原和用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定义为根据、考究和效用。三个标准是人们行为举止的规范要求,也是判断对错的准则。第一个标准是“古者先王”,即以先王和圣贤行为作为依据。墨家认为,历史经验可以作为检验的根据,依据历史的事迹和行之有效的知识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百姓耳目”是第二个标准,就是用百姓的感知作为根据。要去了解百姓的所见所闻从而做到一言一行都有实际根据。墨家认为要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首先就要依靠百姓的见闻。墨子说:“有与无需以众之耳目视听之实,闻之见之,则为有。莫闻莫见,则为无”[33]24.墨家强调君王在决策时百姓意见的重要性。根据这个标准,墨家指出言行举止都要依据现实社会情况,任何学说观点都要符合现实的社会情况。
  
  第三个标准则是“发以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33]26,即用实践去检验理论或观点,立论必求中用。如果一种观点学说有利于国家和百姓,能够创造价值,那么这个理论就是正确的;相反,如果一种学说或者观点在不符合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起到负面作用,那么它就是错误的。三表法中的三个标准是和谐统一的,即用“事”、“实”和“利”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又以经验和行为结果作为辅助判断。显然易见,三表法具有较强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色彩,强调客观的实践经验作用,强调人民认识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可贵的。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方法论带有一定程度的经验主义色彩,但是将客观经验和实践统一于“利”,这一点与现代的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相通的。
  
  2.4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联系、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历史形成背景以及墨家哲学基础三个方面的内容。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生态意识源于对生命的爱惜以及对天下的忧心,珍惜人命自然因此有感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有限和战争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害而很自然地产生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并与墨家学说的其他思想相互联系,实现其利天下的目标。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人类生存依托的生态换件遭到破坏、人类生存面临危机而不得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社会产物。它表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强烈愿望。通过分析墨家环境伦理思想与墨学其他学说的联系,得出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核心就是救世济人。因此,可以说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墨家环境伦理思想是墨学的理论精华。继而,探寻墨家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考证,可知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其地域文化因素,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最后本章从尊天崇地的世界观、志功合一的价值观以及言必立仪的认识论这三个方面,探讨构成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