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会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学分析
【引言】道德冷漠的原因与治理研究引言
【第一章】道德冷漠的内涵、类型及影响
【第二章】当前道德冷漠现象的表现及成因
【第三章】扭转道德冷漠问题的伦理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是中华民族应该一直遵循的优良传统和每个人应当遵守的品质。而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破坏了这些传统美德。一些人对他人的疾苦漠不关心,对他人的求助置之不理,有的甚至在得到帮助后反唇相讥。这些现象我们都称之为道德冷漠现象。道德冷漠现象不仅会导致道德关系的疏远、道德责任感的降低,还会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道德冷漠不仅受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影响,还也受我国传统文化、西方价值观、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和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增加个体道德认知、培养个体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和加强道德意志来不断提高道德主体的品德和人格。通过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建立健全道德赏罚机制等方式来为道德建设提供基本的保障。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挥道德榜样的积极作用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为道德建设提供稳定的条件。通过保证媒体的正确价值导向、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来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应该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并逐步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道德冷漠现象随着社会的变革也会有所变化,也会许以新的形式出现,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会持续下去。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道德冷漠现象终将远离我们,彼此间关爱、互助、和谐的社会氛围也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4.
[2]万俊仁。再谈“道德冷漠”,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6-87.
[3]高德胜。道德教育与道德冷漠[J].教育学报,2009(3):76,80.
[4]罗国杰、马博宣、余进。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357.
[5]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135.
[6]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36.
[7]田秀云。伦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85.
[8]单兴缘。开放社会中人的行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3:17.
[9]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0.
[10]易法建。道德场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03.
[11]姚君。论道德勇气及其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2.
[12]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59.
[13][英]大卫·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2.
[14]周晓红。现代社会心里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420.
[15]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1.
[16]詹世友。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6,57.
[17]邵刚。关于社会转型期道德信念问题的思考[J].前沿,2004,(5):163.
[18]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6.
[19]闫孟伟。道德信念、道德权威与人的自由[J].教学与研究, 2002 (11) :22.
[20]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2.
[2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94.
[22]罗国杰。罗国杰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25.
[23][英]内维尔·哈里斯。社会保障法[M].李喜霞,李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3-94.
[24][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3.
[25][英]齐格蒙特·鲍曼。娱乐至死[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22.
[26]陈奕、张晴。论新闻报导中“偏离放大漩涡”效应及其规避[J].新闻界,2012,(9):3.
[27]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41.
[28]李彬。道德情感伦理地位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38.
[29][英]伯特兰·罗素。伦理学与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6.
[3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0.
[31]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6:234.
[32]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35.
[33][法]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60-161.
[34]廖小平。论道德榜样--对现代社会道德榜样的检视[J] .道德与文明,2007(2):71.
[35]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127.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37]赵晓亮,崔新峰。浅析网络道德建设中的现象、原则和规范[J].教育教学,2010,(2):140-141.
后 记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想借此机会向三年来给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亲人和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赵忠祥教授,赵老师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在我论文选题到写作再到最后的定稿的过程中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同时还要感谢三年来为我们传授专业课知识的田秀云老师、张钦老师和程立涛老师,正是有了他们专业、严谨的教导,我才能在这三年的学习中汲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感谢父母对我三年研究生生活的支持,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感谢 2012 级伦理学专业的兄弟姐妹们,感谢一路上你们的勉励和关心;感谢宿舍室友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