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创业论文3000字范文六篇(4)

来源:青年探索 作者:陈键;杨梦
发布于:2020-05-22 共36100字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第六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化,大学生就业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创新创业政策的提出,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整体创新创业心理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结构调整做出贡献。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

   
    2015年的全国"两会"首次将大学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做出了政策指引。地方政府和社会单位纷纷跟进,制订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就业助力和保障机制,大学生关心创业的新观念逐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就在于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心理认知。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现状分析
   
    (一)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观望心理
   
    我国高校就业机制在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转变的进程中,不断强化经济运行机制的规范和就业保障制度的健全。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大学生与社会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系。但是,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综合实力有限,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与高校人才建设沟通不够通畅,造成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薪酬福利、户口编制等问题出现。创新创业政策作为新生事物,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内容了解不足,更倾向于稳定的国家行政单位和大型企业,对于创新创业的动机不足,抱有观望心理。
   
    (二)渴望创业环境规范的期盼心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对于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创业环境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配套政策与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很多地方大学生创业的雷声大雨点小,大学生很难得到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创业鼓励缺乏一定的精准度和规范力。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大学生希望创业环境更加规范和标准。
   
    (三)对创业价值追求的功利心理
   
    创业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内容之一,也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创业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到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行动力。受一些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过于注重物质化和利益化,从而价值取向错误,功利性过强导致创业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以工作实惠、生活安逸为最高职业选择标准,缺少理想主义和奋斗情怀。据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中认可创业能够服务他人,改善社会,有利于个人更高价值实现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功利心理的大量存在,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四)创业动力不足的安稳心理
   
    国家的宏观引导、社会就业的保障、高校职业价值观等外在因素,都有可能形成创业动机。当前经济增长持续趋缓,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较少,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担心受到挫折和失败。同时,一些高校对国家政策、社会岗位需求等把握不准,在人才培养上做不到与社会需求发展相匹配,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体系滞后。导致大学生制定更加安稳的职业发展规划,这种求稳的就业心理动机影响了创业动力的形成。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
   
    二、新时期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个体创业的立足点
   
    第一,大学生面对创新创业问题,要认清当前创新创业及就业环境,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并结合实际选择创新创业方向。
   
    第二,高校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个体创业的立足点,消除大学生的疑虑和观望心理。帮助大学生找准创新创业的进入点,考虑好在哪个区域,做什么、怎么做、达到哪个目标等问题。指导学生对意向市场进行分析,做好实地调研,掌握市场行情。
   
    第三,地方政府要加大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提供创业扶持,完善创新创业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信息和引导服务,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区域、内容、路径的有效引导,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市场,克服创新创业无门的心理障碍。
   
    (二)多方联动塑造健康创业价值观
   
    第一,政府应完善建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加强创新创业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行为规范和机制保障,保证大学生创业、就业市场的有序运转,打消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心理顾虑。
   
    第二,高校加强与教育部门以及就业单位的联合作用。通过建立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网,为大学生提供全面、及时的创新创业信息。通过塑造公平透明的创业环境,来为大学生创造创业实践机会,降低大学生的对于创新创业的害怕心理。
   
    第三,高校针对创业取向偏差、职业价值理念错误的问题,要将其积极融入教育主体范畴,关注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现实矛盾和价值冲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气质,建立健康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三)鼓励创新推动创业结构性调整
   
    针对大学生创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步健全创新创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引导大学生加快创新创业的结构调整。鼓励大学生积极探索,在创业区域、创业技术、创业产品和创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的机会,通过精神奖励和物质激励,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做出了政策指引。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题,其心理认知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确保"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导致大学生整体创业心理准备不足。因此,政府、高校和社会单位必须同时行动起来,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新春。大学生潜在创业者的心理困境、原因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12-116.  
    [2]朱广华,陈万明,蔡瑞林。大学生创业心理禀赋特征及禀赋过程重塑[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104-109.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第七篇:《大学生创业团队特征与创业结果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不同创业阶段团队中的关键要素对其创业结果的影响,我们从组织生命周期的视角,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对Z大学两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想法期,校内创业环境对创业团队的影响表现为: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但会影响到其理性评估创业的想法,同时使命导向的成就型创业动机的成功性更大;在启动期,普遍不受启动资金的影响,但"想法-团队-计划书-启动"的步骤容易使团队忽略原创技术等要素的重要性;在成长期,机构内部要素,即团队文化、管理能力等对于创业结果影响比资金等要素的影响更重要;在成熟期,高校创业团队容易受毕业、融资和机会等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团队;校内创业;组织生命周期;组织生命特征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缓解就业压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鼓励性政策出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创业。
   
    大学生群体创业的时机多样,有的是在高校毕业后创业,也有的是在校就读期间开始创业。在国内的文献中,对于校内创业团队和校外创业团队的研究并无明显区分。在已有对校内/校园创业的研究中,讨论的主题集中在"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支持平台""校园文化"等方面,而对于创业团队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范露峰等(2014)曾对校园创业团队的构建做过分析,对构建团队的动机类型、时机以及关键点做过一些总结。而他将团队构建的动机按照"兴趣驱动、能力储备、就业驱动和自我实现"来分类对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有借鉴意义。
   
    与毕业后的社会创业和其他社会团队的创业相比,校内大学生的创业,无论是在创业成员自身所处的环境,还是学校提供的支持方面,都与校外有很大的不同。有创业者总结校内创业的优势,认为它包括:低风险高回报、丰富的校园资源、易获得的客户群体、系统的创业培训及导师资源等(Steimle,2016)。然而,即便是在同一个校园内,甚至在同一个创业社团内,同样类型的项目,其创业结果却不尽相同,本文尝试从组织生命周期的视角,来分析校内创业团队在不同阶段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于创业结果的影响,同时,从实践指导意义上来讲,本研究希望为校内创业团队对于评估自己的组织特征及注意事项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格林纳于1972年已将组织生命周期理论发展得相对成熟。他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五个阶段。他的分析维度侧重于每个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员工心态等特点(Greiner,1972)。其后,不断有学者对生命周期理论开展了研究。1983年,邱吉尔和刘易斯根据管理和规模的维度,提出了企业由"创业阶段、生存阶段、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所构成的五阶段成长模型(Churchill,1983)。1984年,米勒和弗里森(Miller&Friesen)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是一个五阶段的模型:即"诞生、成长、成熟、变革和衰退",他从环境、战略、组织结构、决策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Friesen,1982),至今该模型在商业咨询中仍被广泛应用。到了2001年,苏姗·肯尼·史蒂文斯(SusanKenneyStevens)出版了《非盈利组织能力建设:基于组织生命周期的变革管理指南》一书,在书中组织生命周期被总结为七个阶段,即:想法期(或称为意愿期或点子期)、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变期和终结期,而她的分析维度是项目、管理、治理、财务资源和管理系统(Stevens,2001)。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有学者对该理论提出了质疑,如罗伯特·菲尔普斯(RobertPhelps)等就提出,企业的发展并不会遵循一个刻板的成长轨迹,由于企业、行业内的差异和复杂性、地域等环境的影响,无法将所有企业的成长轨迹用一个模式去解释(RobertPhelps,2007)。尽管生命周期理论存在不足,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分析一个组织的生命历程,不管其分类标准或者剖析维度有何差异,它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所有组织发展的基本轨迹,即:组织均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而贯穿始终的是不同的理论各自采用的分析维度。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案例为校内的创业案例,即案例主创人员全部为校内学生,均处在创业期。由于史蒂文斯(Stevens)的组织阶段分期定义清楚且比较符合校内创业团队特征,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生命周期将基于史蒂文斯的七阶段模型,结合校园创业特征进行取舍,最后将分析案例的组织生命周期划分为想法期、启动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校内创业的案例,由于周期短,在校内成功的案例会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如不成功则会进入终结期。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希望揭示的是创业进程中的个案发展历程及特征,并在过程分析中进行解释,分析对象为具体的个案,因此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适合。
   
    (二)案例选择
   
    在案例的选择上,由于校内的创业易受在校时间的影响,故笔者侧重选择能充分体现前四个阶段的案例。为了排除环境、政策、文化等明显外部因素的干扰,本研究选择了同在Z大学的两个不同案例,这两个案例是不同创业结果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校内创业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以下是案例的基本情况。
   
    案例A:创业团队A源起于Z大学的学生扶贫协会,团队的7个成员最开始都属于扶贫协会的学生,所属年级跨度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一年级。团队最开始的想法源于可汗学院(注: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该组织的宗旨在于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作者)的运作模式,想开发一些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微视频课。W集团有意支持该团队的想法,但团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很难,转而针对高校大学生为了让其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而开发的系列网络微课。该团队尚未注册就通过Z大学的创业平台获得了500万元的天使投资承诺,但仅在第一批50万资金到账后团队内部就发生了分歧,团队解散,未使用完的项目资金退回给投资人。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B:创业团队B的核心成员相识于Z大学的创业课程上,最初团队的4个核心成员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希望做一款基于"Match(匹配)"逻辑原理的球类运动(壁球)服务APP.经过4个月时间该团队完成了产品的研发和试用工作。随着技术和市场的需求,团队成员从最初的四五个人逐渐发展到9个人。目前该组织已经完成注册,开始正式进入产品运营和管理阶段。主创人员目前就读大三,打算今后继续对该产品进行维护和开发。截止访谈日(2015年2月27日),机构并未进行实质性的融资,原因是团队目前还可以承担自身的运营费用,前期的融资支持方被其拒绝。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框架
   
    笔者分别对两个案例的主创成员进行了访谈,每个团队的访谈时间为90分钟以上,在对语音访谈内容转录后,对人工编码结论进行了分析和提炼,最后确定了分析框架,以生命周期为不同的讨论节点,分析两个团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基于以上的分析结构,本研究希望回答以下问题:1.校内创业团队在创业的不同生命周期有何特点?2.这些特点对于创业的结果有何影响?3.在创业不同阶段需要从哪些方面反思组织内部的特性,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由于本文采取的是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因此其结论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性,结果并不一定具有推论效果,主要是达到一种解释性的目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   

    二、研究发现
   
    仅从案例本身要素来看,案例A应该更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校园创业的条件:项目需求来源于长期的实践过程;团队信任来自于长期共同工作的团队,且一直稳定,从成立到解散都没发生过变化;产品本身已经有一定的样本可以参考,并非从零开始;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资金支持。然而,就是商机、资源和团队(李闻一、徐磊,2014),这些学者们一致认为可控的因素,恰恰却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创业结果,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先分析校内创业团队在不同创业阶段的特征,然后在讨论部分阐述不同特征对创业结果的影响。
   
    (一)校内创业团队在想法期的特征
   
    想法期阶段的特征是一切只停留于想法,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组织或团队,该阶段动机尤为重要。从动机到开始创业并非一个必然的过程,个人因素(如对风险的偏好,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力等)和外部环境因素(如创业大环境和政策的支持,家庭的支持等)均会影响到动机是否最终能落实到行动(TimMazzarol,1999)。
   
    在案例A中,创业动机萌生于在工作中"希望做一款与农村教育相关的微课产品"的想法;"在扶贫过程我们发现可能有这样的需求,最初的想法是源自于可汗学院的模式".但问题是"在我们团队中并不是所有人的都想创业,有的就是为了好玩".案例B的核心团队缘起于创业模拟课,主创人员说:"在课堂模拟阶段,我们自己是有使用需求的,在模拟课堂结束后,我们觉得可行,所以有了想把它变成现实的想法".
   
    可以看出,在想法期,案例A关注的只是自身的兴趣而不是源自于自身或特定群体的需求,也就是说,团队成员对兴趣的关注度大过于对创业本身的追求。案例B在想法期更关注创业的可实现性,有更强的"要实现创业"的自我实现方面的诉求,更注重"现实需求、可行性、可实现性"等体现使命感的元素。
   
    作为Z大学的学生,与社会创业的团队相比,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他们更容易获得支持,如:Z大学有活跃的高校学生创业联盟以及系统的创业课程的培训;在联盟的平台上,校友们分享既往创业的经历很容易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业意愿,而系统的创业培训给予了他们许多操作上的自信,这些因素使得他们更容易从动机转为行动。同时这样的环境也有不利的一面,在创业激情的影响下,创业者往往容易低估创业的艰巨性以及在创业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其它困难。
   
    (二)校内创业团队在启动期的特征
   
    启动期的标志是开始有团队形式的组织在运作相关的事情。而创业的启动有很多关键的要素,如时间、地址、商业模式、财务基础、技术、团队构成、市场定位等,这些都需要慎重考虑(Onwuka,2015)。在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资本,他们大多是通过做出好的《创业计划书》来吸引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再利用投资资金作为资本创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基本不会考虑资金、财务基础等因素。从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来看,其组织机理路径基本是:只要某个人得到一项产品或技术专利,或一个新点子,他就会去着手组成所需要的团队(耿英刚,2014)95-97,直接进入启动期,即"比较独特的想法-团队-计划书-启动"等一系列步骤。
   
    在案例A中,可汗学院的成功模式使得他们的启动相对容易,而且,团队也是既往工作学习的伙伴,有过其他项目合作的经验,这些便捷性使得他们忽略了一些其他的关键要素,比如市场定位,技术要素等。而案例B因其创意的原创性,故其只能参考市场已有的"匹配"模式,这反而使得他们愿意在市场定位、产品技术等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从产品技术的梳理到完成一个初步产品的终端上线,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因为他们认为"用户体验很重要,产品是要面向用户的".
   
    类似案例A的做法在校园创业中很常见,这是因为高校学生本来有学业需要兼顾,选择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更容易操作一些。此外,与社会创业团队相比,校内创业团队多由没有任何创业或就业经验的学生组成,同时由于不考虑地点和资金等投入,较低的创业风险使得他们更愿意把高校创业作为创业经验的积累,而不是营利或者生存的必需品(如案例A提到的"好玩"),这使得他们从想法期到启动期的行动比较迅速。案例B则相反,正是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模板,启动期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尤其是在产品技术和市场定位方面,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启动的关键要素。
   
    (三)校内创业团队在成长期的特征
   
    成长期的标志是机构开始了服务的提供但组织的管理并未完善。关于企业成长期的研究大多将影响组织成长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的影响、财务因素和人力因素等;而内部因素主要是团队文化、管理能力以及市场和技术的核心竞争力等(Bouazzaetal,2015)。
   
    案例A并没有坚持到成长期,在获得了第一轮融资的部分资金以后,团队就解散了。主创人员在访谈中提到团队和产品都出现了问题,资金主要影响的是团队的资源控制和管理权。"团队一开始是一位博士生带着我们,后来我们慢慢发现其实他也不是特别能胜任领导团队的能力,他想自己做决策的时候多了,所以慢慢就有了分歧".第二是产品技术,"我们自己在技术方面特别不占优势,需要去技术外包,但跟外面技术人员沟通我们的想法的时候特别困难,沟通成本很高而且效果不好".可见,内部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相反,案例B在这个阶段已经完成了赛事服务试水和产品迭代等工作,比较顺利地进入了成长期。在影响因素方面,案例B的团队更注重内部因素的影响,如他们吸引了能带来客户资源的教练加入到他们的团队。
   
    与社会创业团队相比,国内高校创业团队有自己的特征。耿英刚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多由一些私交很好而愿一起创业的伙伴组成的,多是靠人际关系来寻找共同创业的伙伴,或者因有相似的理念和观点、基于对某一技术的狂热而组成团队(耿英刚,2014)95-97.李欢等(2016)曾总结过高校创业团队的特征,包括团队成员更具创新性和更具热情度,成员之间的特长互补,以及团队不稳定等特征。这些特征在成长期会影响团队文化,由于在这个阶段组织的管理尚未完善,很多的决策都是"人治"而非"法治",决策漏洞更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尤其对于刚迈入成长期而准备进入快速增长期的创业组织而言,在这个阶段尤其应该完善企业文化及管理制度等。由于同时面临毕业等影响,有的团队在进入成长期后会面临核心人员退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靠管理制度和机构发展策略来引导团队就显得尤其重要。
   
    (四)校内创业团队在成熟期的特征
   
    成熟期的机构已经在市场份额、机构管理等各方面比较完善。案例B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正在逐渐实现盈亏平衡,第一轮的融资已经完成。在团队管理方面,主创人员计划在新一轮融资(2016年8月底以前注资)完成后对团队进行拆分,分为创始人团队和全职操作团队,创始人团队主要进行战略和规划设计,全职团队负责日常运营;创始人团队管理更多靠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全职团队的管理则主要靠绩效和期权激励。目前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主办方的服务购买,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收费模式;资源支持主要还是靠创始人团队来做。整体来看,在此阶段的创始人依然频繁使用"目标、理想"等字眼来强调最初的动机;对产品的迭代更新仍在进行;团队的管理是更为高效但并不刻板的优化管理,而资源方面是在更多地考虑资源渠道。整体工作相比较于上一个阶段更具有操作性。
   
    与社会创业团队相比,高校创业团队能进入成熟期的很少,因为能进入成熟期的团队基本上都需离开高校而进入社会。与社会创业团队相比,高校团队在这个阶段主要会面临两个独特的挑战。第一,是创业团队离开高校进入社会的问题。有些团队的主创人员在这个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会退出,如何应对团队主创人员的离开可能带来的风险是整个团队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完善制度管理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第二,是高校创业团队在成熟期会面临融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以及融资时机,对于团队很重要。如前所述,与社会创业团队不同,大部分高校创业团队在前期都不考虑资金的,大规模融资可能使得创业团队丧失本身的控股权利,从而失去对创业企业的管理权和决策权。

大学生创新创业3000字论文
   
    三、结论与讨论
   

    对于上述两个案例的不同创业结果,组织管理理论提供了相应的解释。
   
    (一)创业想法期的特征对创业结果的影响
   
    大量的文献证明了发起人的动机和外部环境对于开始创业和创业的结果都非常重要,如发起人个人对成就感的追求、风险偏好的不同特征,以及外部需求环境对创业的刺激等都会影响创业的结果(VirginiaBarbaSánchez,2012)。既往文献中对于团队创业动机讨论比较多的是:生存型创业、改善发展型创业与机会创新型创业(顾桥等,2005)。考虑到校内创业团队的现状,笔者认为比较符合大学生创业特点的动机分类是涂敏霞在其研究中的动机划分,即:生存型动机、跟风型动机、功利型动机、成就型动机和混合型动机(涂敏霞,2013)。在本研究中基于兴趣的动机,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基于使命的动机皆可归类为成就型动机。创业兴趣能使创业者之间形成很强的凝聚力,但相比起基于兴趣的动机,使命/愿景驱动下的动机能使团队走得更长远。约翰兄弟(JohnBrother)曾经说过,对于一个组织来讲,使命是将愿景和战略结合起来的有效工具,而愿景是通往成功的指南针。愿景/使命对利益相关者有更强的激励作用,能更好地驱使行动者更关注现实(JohnBrothers,2012)。
   
    在Z大学,由于有大量的社会投资机构资源的进入,跟风型动机和功利型动机在校园内是更为普遍的存在,而这两类动机在校内创业中的评价和结果都不甚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教育和培训本身并不能刺激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只是会让大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创业的可行性和自身是否适合创业(Shen,2013)。
   
    (二)创业启动期的特征对创业结果的影响
   
    和社会创业团队一样,高校创业团队对于启动期的关键因素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创业时间、地址、商业模式、财务基础、市场定位等诸多因素中,由于政府和高校的创业支持,财务基础对高校创业团队的影响是最小的,而影响比较大的是技术和市场的定位。创业咨询领域的资深人员曾提到了选择复制市场已有模式的风险(Wilds,2014)。市场已有模式看起来省事,这容易给创业人员一种错觉,但如果作为自己的创业事业一旦启动,这种"省事模式"会需要更多的投入,毕竟服务或产品的独特性和竞争性以及对技术的要求都是需要比较多的精力去投入的。因此,具有技术原创性的创业基础更容易获得成功。
   
    (三)创业成长期的特征对创业结果的影响
   
    在影响企业成长阶段的诸多要素中,就校内创业团队而言,内部因素(团队文化、管理技能以及市场和产品的竞争力等)对成长期的影响要比外部因素(政策法规,资金和人力等)大。在人员构成上,团队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组合各有利弊,而高校团队中异质性组合比同质性组合更多。石磊(2008)认为,团队构成的多样性能够产生多种观点,利于创新和互补,且有助于创业团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有益于创业绩效;而杨俊等(2010)则也提出了异质性不利于团队内部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容易引发内部冲突。而根据福布斯的团队组建逻辑,案例B更符合"工具性组建逻辑"的特征,即为满足创业的需求,通过组建团队来满足创业所必需的资源、技能及知识等以便形成互补(Forbesetal,2006);而案例A更符合"人际型组建逻辑"的特征,即社会网络驱动下的非理性组建,但这两种逻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案例A的负责人在最后的总结中还特意强调了团队领导人的性格特质也很重要,他认为案例B的负责人具有更务实及结果导向等个人魅力,而他们自己团队的负责人在磨合中表现出来的是越来越不适合作为团队的负责人。
   
    此外,关于团队的规模,一种观点认为,创业团队的规模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其主要理由是团队的规模越大,其掌握的关系网络和可获取的资源也就越丰富;另一些研究者却发现,创业团队的规模与团队绩效之间并无关系或者存在负相关。他们认为,团队的规模越大,越容易产生诸如内部沟通不畅、认知和情感冲突等问题,由此带来整个团队内聚力和任务绩效的下降,而团队规模过小是低效的(Nieva,1985)。在这个具体的案例中,案例B更符合"小团队高效率"的特征。
   
    在团队文化的建设中,沟通机制与信任模式至关重要。案例A之所以出现后来团队中的信任危机进而解体,是因为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团队信任的内容,逐渐从团队成员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转变为对于团队成员关系结构的信任,而团队信任也逐渐从个体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信任,转变成为对于整个团队合作规则的制度信任(秦志华等,2014),案例A缺乏的就是这种制度的信任。由好伙伴组成的高校创业团队,在困难和分歧面前,由于更少的违约成本和失败成本,团队是很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规则的建立和理性的决策机制对于创业的成败很关键。
   
    (四)创业成熟期的特征对创业结果的影响
   
    校内创业团队在成熟期最容易受影响的是团队的稳定性和融资资源及融资时机。团队问题在成长期已经有过详细讨论,不再赘述。而校内创业团队,如Z大学,来自校友的资源就非常多,对创业者而言,自身拥有的经验、知识、技能及社会关系都是其重要的资源。首先,合理利用和整合这些资源无疑会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性;其次,对于外部资源的正确认识非常重要。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关键资源的不可替代性造成了组织在竞争中的差异,决定组织市场地位的也是对稀缺资源的控制(周冬梅,2011)。而对于资金、资源,进入的时机和方式也很关键。校内创业团队由于其"想法-团队-计划书-启动"模式,使在后期其对于资源的进入显得尤其慎重。资金过早地进入可能会导致自主性的降低,而资金的过晚进入则可能会错失融资的良机。因此,在不同的组织阶段要注意评估对资源的类型、需求量和需求时机、以及潜在的资源可能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范露峰、吴禄先,2014.校园创业团队构建浅析[J].电子制作(17):203.  
    [2]耿英刚,2014.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结构分析--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当代经济(03)。   
    [3]顾桥、梁东、赵伟,2005.创业动机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2):93-94.   
    [4]李欢、季潇潇、陈佳、黄天成、简逸旻,2016.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与影响要素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03):87-88.  
    [5]李闻一、徐磊,2014.基于创业过程的我国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07):149-153.   
    [6]秦志华、冯云霞、蒋诚潇、郭志辉,2014.创业团队信任的形态结构与变化规律研究[J].管理学报(05):712-719.   
    [7]石磊,2008.论创业团队构成多元化的选择模式与标准[J].外国经济与管理(4):52-5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