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理绥(SergeElisseff,1889-1975)是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一任社长,也是任期最长的社长。其在任期内对哈佛燕京学社的管理对现今的学校管理很具启迪意义。在他的管理与配合下,尽管是在抗战的艰难时期,哈佛燕京学社的各项合作亦能得以正常开展。从他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期间对学社的管理来看,他具有学术远见,学术胸襟开阔,同时以制度化管理学社事务,逐渐建立和不断健全学社管理制度。在制度的执行上,既严格有准则又能做到积极沟通,通过大量的书信与各合作方进行沟通并及时回答和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社得以有效地运转。哈佛燕京学社早期的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上有赖于叶理绥的有效管理。本文尝试从学术远见、制度建立以及制度执行三个方面分析叶理绥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学术远见:明确的管理目标
叶理绥,是国际着名的汉学家。他的家族原是俄国彼得堡世家,是俄国有名的食品专家。他曾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学语言,精通日、法、英、德等语言,在日本语言学、文学、戏剧、音乐、艺术等领域有极高的造诣,并能阅读汉语古籍,诙谐幽默,口才过人。1931年10月30日哈佛燕京学社董事会通过决议,聘请叶理绥为1932-1933年度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并在1934年开始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直到1956年离任,社长任期达23年。1956年由社长退休专任教授,1957年返回法国,1975年去世。他是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一任社长,也是任期最长的社长。
叶理绥的教育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期间,他在任期间所表现出的学术远见很是鲜明,这些学术远见与学术胸襟使得他的教育管理高瞻远瞩,为学社的发展奠定了国际化发展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基调。燕京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合作始于1925年为争取霍尔(Charhall)巨额遗产用于教育事业的专项基金,两校协议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开展合作,共同开展中国文化研究(ChineseStudies),并于1928年1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注册,至今已走过八十多个春秋。哈佛燕京学社今天在国际汉学研究界依然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也是东亚图书收藏的一个重镇。
有相关研究表明,这一合作初始在哈佛方面的工作并不令人满意,“哈佛方面的活动不多”(P99),除了刚成立学社时邀请了一些汉学研究名流如伯希和、洪煨莲和博晨光等到哈佛讲学外,一直都没开展其他活动。但1934年叶理绥到任后,学社工作声誉日隆,哈佛大学的汉学研究逐渐进入国际学术界的视野。
叶理绥到任后第一亮点是他对学社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他的“哈佛燕京学社的目标”(TheAimsoftheHarvard-YenchingInstitute)可以说是他的管理目标:“在哈佛建立东亚语言文学系;学社为自己的图书馆购买图书;学社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向那些准备进行认真系统训练的人提供研究职位;出版中英文出版物;编写中国书面语言词典;派年青人到远东去完成学术训练,接受声名显赫学者的指导,”
这些目标在当时来说相当具有挑战性,后来的发展事实说明,恰是这一学术定位为学社后来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学社后来的发展事实充分证实了这一学术远见对学社发展的重大意义。
在哈佛大学成立东亚语言系,使校际合作有具体院系的学术支撑。以学术研究为业的合作载体若能有一实体院系作为支撑,那么便能在更大的程度上为这一学术研究领域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源,提供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也能为教师提供发展与交流的学术平台。叶理绥建立东亚语言系的初衷即在对学社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学术支撑、发展学社的工作。这样,在学社的两个工作中心里,哈佛有专门的学术系支撑合作中的学生培养与学术研究,燕京大学更是有专门的历史、国文、哲学等系助推学社发展。
叶理绥认为在哈佛成立东亚语言系对两校的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希望学社的活动应该马上在哈佛建立东亚语言文学系,与艺术科学(与文理学院)的其他院系完全平等,该系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课程提供科学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有关东亚的知识,这些知识对远东研究的未来专家、对远东感兴趣的未来商人、对为了改善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而扩大知识的一般人都会大有帮助。我相信该系的这一基本目标可以通过三年的强化研究和指导来完成。在这期间,学生应该完成三门中国语言方面的课程、两门日本语言方面的课程的学习,或者是相反的情况。
这要由学生主要感兴趣的问题来决定。此外,他应该修读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这些语言文化背景方面的课程是该系的基础。东亚语言系的成立为学社的中美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东亚语言系几十年来的发展足可见叶理绥的学术远见,也正是这一学术远见为他的管理提供了方向与目标,使合作不断地向目标靠近。
叶理绥的学术远见还表现在上任不久便决定在学社出版中英文学术期刊和专着,可以看出叶氏希望通过这一校际合作建成东亚研究中心的努力。专着包括专论系列丛书和东亚研究系列丛书,专论系列丛书出版较早,1935年叶理绥便开始创办,内容包括东亚的人文、历史、诗词、文学、宗教思想等,连续出版了50本以上着作。20世纪50年代后,又出版“哈佛燕京学社东亚研究系列丛书”,包括东亚研究特殊主题的论文集,这一系列丛书都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这一学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占据相当重要的学术地位。1936年,叶理绥提出创办《哈佛亚洲研究学报》(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英文期刊,并任期刊主编。“这本杂志将不仅收录用中文、日文或俄文写的论文,而且出版全文、译文和摘要,还将包括最近出版的有关远东的重要论文和着作的名录。”这一期刊关注世界的汉学研究动态,既为学社的师生能及时掌握世界学术动态也为国际范围的中国研究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期刊早期“以历史、语言、宗教为主,有不少属于长篇论文,篇幅动辄一百多页,差不多是一部专着的份量”,早已成为“代表美国研究东亚人文方面的炙手可热的学刊”.《哈佛亚洲研究学报》栏目包括“article”、“note”、“review”、“reviewpaper”等方面,尤其注重所刊研究论文的文献资料,论文的索引往往占有较大的比例,为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也体现学报的国际性标准。国际着名的大家如陈寅恪、赵元任、汤用彤、费正清、芮沃寿、海陶玮等为学报撰文,他们都是中国研究或亚洲研究的翘楚。有学者认为,“今天,没有一位西方汉学家不把能在《哈佛亚洲学报》上发表论文视为自己学术生涯中的骄傲,而能达到这样的水准的学术杂志为数并不很多。”《哈佛亚洲研究学报》直到现在也还在国际汉学界占据重要的地位,从中也可看出叶理绥最初对这份研究期刊的学术定位以及他的学术远见。
哈佛燕京学社的工作在叶理绥的领导下做得有声有色。东亚语言系通过开设系列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并通过相应的外语学习开展研究生教育,学术期刊与学术丛书也直接推进了学社的发展。
二、有章可循:制定管理制度
“学社要求各合作机构每一年度必须提交一份年度财政报告书,详细说明各方面资金的使用情况。报告必须使用学社规定的年度资金使用报告的格式,列出详细学社基金开支,此外要附加各个大学总开支、人文学院等各个学院总开支。”这是学社在20世纪40年代对合作政策与管理上的相关陈述。由此可见,年度报告制度是叶理绥上任社长后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叶理绥凭借其汉学上的学术修养被推荐为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一任社长,他对中国研究的深入使得他在管理过程中如鱼得水。叶理绥上任后围绕学社的合作目标规范学社管理制度,在学社原有的管理制度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统一年度报告表,完善资金预算申请制度,对学社的人才培养(包括课程与奖学金等)、教学与研究、图书资料、出版物等合作目标提出具体的管理要求,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学社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学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和中国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中国文化研究领域和学社托事部批准的其他中国研究领域内的科研、教学和出版工作。”针对学社的合作目标,叶理绥上任后不久,根据学社的合作目标与合作的具体工作内容,首先统一了合作学校的财政年度报告,具体报告格式如下:可以看到,财政年度报告分成两大部分,分别是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情况。通过各支出情况,可以分别考察教师工资、中外文图书资料、出版物、博物馆、研究项目、中国研究领域其他支出(含文史哲学各系开销、学生奖学金、加强本科教学等)。这些项目的评估与他的管理目标相一致,也与学社的合作宗旨相吻合。这些量化性的报告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社合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其不足,并及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给予调整。
在具体的工作年度报告中,课程部分的评估包括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名称、开课教师、学分数、开设时间、修读人数等方面。通过详细提供这些课程相关数据,能够直观地观测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也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在你们1934-1935年的中国研究项目中,你们只开设了三门普通的历史课程,这就是贵校给学生提供的所有课程吗?还是另外有其他的课程、在其他院系开设了另外一些有关中国历史的课程”通过各合作大学提交的工作年度报告,既能对合作工作做出总体评价,也能对具体的课程设置等做出调整与纠正偏差。
学社还有项目申请与资金预算制度、年度报告呈送制度等,从上面一系列的学社制度中可以了解:学社的正常运转依赖学社良好的运转制度,由于有这些制度的支持,学社的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除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外,叶理绥在社长任上更是严格执行了各项制度。
我们可以从上面叶理绥在哈佛大学成立东亚语言系、丰富图书馆收藏、出版发行连续学术期刊与中英文专着中体察他的学术追求,在他的通盘考虑、严中有细的管理方式中体察他的管理风格。难怪有学者评价学社的发展主要缘于叶理绥,学社的活动直到俄国人沙尔治·叶理绥做社长后才略具规模,他视界开阔,长袖善舞,在叶理绥主政时期,哈佛建立了东亚语言系,在美国大学中算是首创的。我们可以从以上书信来往中得到印证。学社的发展既依赖资金的支持,更需要有管理才能和远见卓识的社长来推动学社的学术发展,资金、制度、人才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张凤。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J].文史哲,2004,(3):59-69.
[2]陈毓贤。洪业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程章灿。岁月勿勿六十年:由《哈佛亚洲学报》看美国汉学的成长(上)[J].古典文学知识,1997,(1):94-106.
[4]程章灿。岁月勿勿六十年:由《哈佛亚洲学报》看美国汉学的成长(下)[J].古典文学知识,1997,(2):115-119.
[5]TheHarvard-YenchingInstituteandtheChristianColleg-esinChina:AStatementofInterestandofPolicy[J].Cambridge,1949:19.
[6]艾德敷。燕京大学[M].刘天路译。珠海:珠海出版社,2005.
[7]陶飞亚,吴梓明。基督教育大学与国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