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彭德怀军事理论思想探讨
【绪论】民主革命时期彭德怀军事观研究绪论
【第一章】民主革命时期彭德怀军事思想的形成条件
【2.1】彭德怀战略战术思想
【2.2 2.3】彭德怀军队政治工作思想
【第三章】彭德怀军事思想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彭德怀军事思想及其影响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 彭德怀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彭德怀在民主革命时期丰富多彩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实践是党和军队在军事科学领域的宝贵遗产。这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2.1 战略战术思想
一支军队所选择的战略战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在战争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综合实力。中国革命战争长时间处于敌强我弱的战争局面,这就要求战争指挥者在指导战争全局时,以自己的生存现状和现实条件来选择自己的战略战术。作为革命军队早期创始人之一,彭德怀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中,彭德怀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思想,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和理论,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2.1.1 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彭德怀特别注重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主体作用,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生命,系之于全国人民的身上,一个战争的胜败,也系之于人民的向背。"彭德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人民群众对于战争胜败的重要作用,并针对人民战争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方式做了很多详细的探索。
彭德怀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所以只有发动了人民的热情,动员一切的人力物力,必定能够战胜敌人。彭德怀将人民战争优势和实施方法归纳总结为: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为战争供应持续的可靠人力和战略物资补充。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强烈的物质力量对抗,在对抗过程中,双方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员物资消耗,当人民群众认识到战争所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自然而然会自觉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去,去支持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他反对国民党的强制抽派或者征调民众的补充兵员的方法,"抽派或征调的军队,是无法支持最顽强的战斗的。反之,在民主与民生的纲领实施中,人人将自动地踊跃地奔向前线,家中的父母妻子也将热烈地鼓励自己的丈夫儿子上前线。这样军队,质量要好得多,战斗力要坚强得多,与人民的关系密切得多".战争潜力的要素之一,就是有无源源不断的战斗兵员的补充,这样的军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战争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物质力量的较量,除了人员这一物质力量的参与,战略物资的正常供给也是战争胜利的必然因素。彭德怀非常重视战争中物力财力的作用,他认为,只有依靠和发动群众,才能保证战略物资的正常供给。他指出:"有了民众的动员,可以增加后方的生产,特别是军需工业的生产,保障战争需要的源源供给,可以使军队得到民众的无量帮助。"①另外,广大人民群众是创新和进行物质实践的重要参与主体,许多新战法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战争是人与人的激烈对抗,一场战争的胜败,除了战略物质力量上的充沛,战争的战略战术上的正确也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彭德怀认为:"人民群众由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凭其固有的智慧,有许多天才的创造。办法之多运用之妙,远非局外所能想象。"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就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起来并运用于战争实践的。因此,彭德怀特别注重在战争中发扬军事民主,吸取下层军官和士兵对于作战方式方法的意见。二是要进行人民战争,首先要重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好拥护。他说:"不关心群众运动,不关心群众利益,不关心群众生活,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必然导致失败的。要注意向广大人民群众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群众自觉地站在党的一边,"我们必须先向群众学习,耐心地接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以启发群众的自觉,任何'恩赐'观点、命令主义、代替包办都是错误的",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关心群众的利益,这样才能实现军民一体,同仇敌忾。其三要建立坚持武装广大人民群众,才能适应不断扩大的人民战争。彭德怀非常重视群众性武装的作用,他认为群众性武装是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参战方式,不仅可以巩固根据地的安全,给人民群众加大"胆量",而且是补充共产党军力的重要来源。彭德怀指出:"武装斗争要有分工,即要有主力红军和地方游击队、赤卫队。没有主力红军打不开局面,粉碎不了白军的进攻;没有地方武装,镇压不了反动的靖卫团、挨户团及地主富农的反水,也就保卫不了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更加认识到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游击武装发展壮大的重要性。1941 年 2月 22 日,彭德怀向华北各大小战略区发出了关于军区工作的明确指示,建立军区独立组织机构与系统,将八路军基干兵团和军区组织分开,其后在其发表的《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演说中,彭德怀正式提出建立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兵组织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指出了地方军即游击队和民兵各自的任务,要求地方军即游击队主要作战任务是配合正规军在本地区作战,并有条件地进一步升级为正规军 .
2.1.2 游击战争思想。
坚持游击战争是彭德怀针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战争环境所作出的符合实际的战略判断。彭德怀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状态,使得封建地主、官僚买办与帝国主义势力之间必然相互勾结,他们控制着中国的主要经济资源和大城市的工业基础,而共产党的革命力量则战争初期则异常弱小,如此一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的革命战争的战争形态首先必须坚持游击战争,进而从游击战争这一低级形态逐步转移过渡到运动战、阵地战等更为高级的作战形态。另外,虽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导致其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但中国国土幅员辽阔,这使得在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控制的范围之内,又存在着一些空隙,这就为游击战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且交通极不方便,这使得游击战争的主体可以在这些缝隙中行动迅捷而轻便。
彭德怀则充分认识到革命战争初期,当革命力量不足以同敌人进行大兵团作战期间,只有坚持游击战争,避实就虚,集中力量歼灭弱小之敌,同敌人打"盘旋式游击"才能在战争中立足。平江起义之后,蒋介石命令湘鄂赣三省的军队立即围剿刚刚诞生的红五军,彭德怀带领弱小的红军部队在湘鄂赣边区积极开展盘旋式游击战争,摆脱敌人之后,彭德怀指挥红五军进入井冈山地区与朱毛红军汇合,同敌人继续展开灵活机动的山区游击战。他指出:"集中力量作盘旋式的游击",不可分兵对敌,"分兵则气虚胆小。"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仍然强调坚持游击战对于击败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彭德怀认为经济落后的国家要战胜帝国主义,必须积极发展和组织全国性的游击战争。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力量发展迅速,大部分以运动战和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情况下,彭德怀仍然灵活地指挥民兵、游击队与正规军野战军进行配合作战,打击国民党军队。
对于如何组织游击战,彭德怀也进行了详实的论述。他指出:"强大的民众武装和广泛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是坚持敌后方抗战的必要条件之一。"彭德怀强调游击战争的开展必须要有民众的配合,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必须有很好的政治纪律。关于开展游击战战法,彭德怀还明确了建设根据地的思想。彭德怀对革命根据地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在某些地区有利革命的武装、革命的政权、革命的群众组织、革命的政党--共产党,这四种组织在一定地区能够公开合法地存在,各自执行自己的职权,这样的地区,就叫做革命根据地".
他认为游击战争必须要有根据地,否则游击战无力,且难持久,根据地的建设关乎能否调动人民群众当中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战争要素进行对敌斗争,建设好根据地可以最大程度地粉碎敌人"以战养战"的战争计划,争取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抵制敌人对全国无限的资源掠夺。与此同时,建设好根据地能够保证军队的训练、驻扎需要,为军队提供良好的后方活动区域,也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及时的战略物资供给,这些对于顺利开展游击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1.3 运动战思想。
法国著名军事家拿破仑曾指出: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
我国古代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中的兵势篇道:"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两者的观点结合起立就是运动战的要诀:自身的兵贵神速与适时灵活地调动敌人创造战机。彭德怀非常重视在革命力量相对薄弱时期采用运动歼敌的战法,他指出:"要利用自己的积极动作,改变敌人的部署,为我们造成有利条件。"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和反侵略战争时期,由于我军经常处在战略劣势地位,所以必须求得在运动战过程中发挥我军兵力轻捷、灵活的优势,积极制造针对敌人方面的战役战术上的主动攻击,以求得战役上的胜利,使其不断累积并形成渐次转换自身战略上劣势,这是取胜的唯一途径。
在井冈山时期,针对当时客观存在的敌强我弱的环境,彭德怀非常赞同以运动战的形式对待敌人的围剿,而不与敌人在阵地上拼消耗。第一次反"围剿"过程中,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红军东渡赣江,使敌人连续扑空,当敌人疲于奔波寻找红军决战之时,红军利用敌人分散疲惫的状态,对其实行反攻。第二次反"围剿"时,彭德怀同意毛泽东提出的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运动中相机歼灭敌人" .
运动战没有固定的战线,它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制造歼敌良机,以掌握战斗的主动权。对此彭德怀认为"应采取大步前进、大步后退的战术原则,求得运动战的机会。"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单兵作战素质和武器配备方面远远逊于日军,在广泛使用游击战术的环境下,彭德怀仍然坚持不失时机地使用运动战,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包围、迂回的战术歼灭日军。
他明确指出:"在技术弱于敌的军队方面,奇袭、伏击、夜袭胜过正规对战,包围迂回胜过中央突破,在敌人后方侧翼积极活动胜过正面抵抗。"在解放战争时期,适时坚持运动战仍是解放军在大规模兵团阵地作战前的重要战术。1947 年春季,蒋介石命令胡宗南率领 25 万兵力围攻陕北解放区,彭德怀利用运动战战法,忽左忽右,抓住敌人急于寻找我军主力的心理,利用一部分部队化装成主力,牵着敌人在陕北奔波辗转四十余天,而解放军则在敌人疲惫不堪的状态下,以主力对其实施速攻,实现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三战三捷",扭转了战局。
2.1.4 阵地战作战思想。
在革命战争初期,由于敌我力量相差较为悬殊,敌人大多占有主要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我军的作战方式大多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阵地战这一作战方式作为前两者战略上的补充,只有在战争进入到后期,也就是解放战争时期,阵地战才作为大量歼灭敌人和夺取大城市等战略要地进行广泛使用。彭德怀作为人民解放军中战斗经验丰富的高级指战员,对于阵地战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军事实践。在阵地战的进攻作战方法上,彭德怀强调阵地战一定要做到隐蔽接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选择作战目标、主攻方向以及进攻的突破口。
在阵地战的防御方式上,彭德怀主张依托坚固的阵地、良好而正确的火力配备以及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等方面做好阵地战的战略防御。他指出:"在防御的配备上,应该是纵深的、据点式的、不整齐的、极隐蔽的和独立自主的。配备机关枪与炮火,取分散隐蔽、火力集中为原则。工事本身,应避免线式的。因为线式的工事,目标大,火力不易交叉,防御多不易巩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就在为数不多的阵地战中用兵如神,表现出自己进行阵地战的指挥才能。1930 年,红三军团进攻岳阳城,岳阳城内重兵把守,难以攻克,彭德怀深知不能对敌采取硬碰硬的战法,他指挥主力部队隐蔽在岳阳城外,指派一部分兵力佯攻武昌,而武昌是长江沿岸的军事、经济重镇,武昌守敌大为惊慌,急命岳阳钱大钧部 12 个团奔赴武昌救援,结果彭德怀趁岳阳守备空虚,迅速占领岳阳城。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的兰州战役是西北解放战争中比较重要的一次阵地攻坚战。兰州是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青宁"二马"马步芳和马鸿逵在解放军的追击下,撤退至兰州并以兰州的坚固工事为据守,会同胡宗南的部队,同人民解放军展开激烈的阵地战。此战中,彭德怀利用三个兵团的兵力进攻兰州,在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受挫后,他经过非常缜密的程序摸清了敌人的部署、工事构成和地形情况以及马步芳的作战特点,而后先攻取"兰州锁钥"的沈家岭、狗娃山等地,进而封锁兰州之敌退却之路黄河大桥,经过激烈的战斗,顺利解放了兰州,加速了西北解放的历程。
各兵种的协同作战在攻城一类的阵地战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战法。各兵种的有效配合,不仅能够减少部队的大量伤亡,而且对于突破敌人坚固防御体系,有效取得攻坚战胜利有着重要的影响。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经过多年的军事实践斗争,除传统的步兵有较大发展外,也初步拥有了自己的少量炮兵和工兵。彭德怀非常注重各兵种之间的协同配合作战,他认为,炮兵部队应该在步兵登城进攻之前,积极完成准备射击,最大限度地清除敌人碉堡、城楼,积极果断地掩护步兵登城冲锋,炮兵也应在这个过程中尽快对敌进行火力封锁,阻拦敌人增援,与此同时,尽可能关注步兵进展状况,延伸自身火力进攻敌人纵深阵地,进一步摧毁敌人建筑并实行扰乱射击。而工兵应在步兵进入登城准备位置时,尽可能破坏敌人副防御(铁丝网、地雷、鹿寨),替步兵开辟登城道路。步兵登城后,工兵应当随步兵第一梯队运动,用自身携带炸药爆破敌人建筑物,用随身携带灭火器或者发火燃烧物,帮助部队灭火或者燃烧敌人驱逐敌人。彭德怀还指出,协同作战通信联络也非常重要,部队应该规定各种联络暗号和通报制度。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彭德怀不仅能根据战场的客观形势,适当选用作战方法,而且于战争实践中善于总结战场规律和经验,使之上升为能够知道战争全局的军事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革命战争顺利向前推进。
2.1.5 战略的防御与战术的进攻相结合。
由于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战场情形中,从整体战略的角度出发,这决定了人民军队必须长期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彭德怀积极倡导战略防御和战术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他指出:"如果采取单纯的防御,必然招致失败的恶果,所以我们在战术上,应尽可能使进攻的,必须时亦应采取积极的防御(即攻势防御)"关于这种积极防御的方式方法,彭德怀认为部队应在敌人尚处于运动中或者尚未立足,此时可以集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用果断、快速、猛烈的手段歼灭敌人,"只有在运动战中解决了敌人,打击了敌人,才是达到防御目的的最好手段。"在游击战争广泛开展的革命战争初期,彭德怀充分认识到在敌人装备先进、各种战争资源占优势的情况下,如果只是进行单一的防御措施,而不去了解和寻求积极出击攻敌的时机,不去掌握操纵敌人和积极调动敌人的方法,只是摆在阵地上拼消耗是不可取的。他认为游击战的前提条件下,必须要学会采用充分调动、分散、封锁敌人耳目的方式和手段,使得自身能够有效地使用大步前进、大步后退的行军作战方式,寻得我方战术上的主动进攻,以求战战役上的胜利。
2.1.6 力避被动,主动出击。
任何一场战争的双方在战争过程中都希望获得战争的主动权,因为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就不会被敌人控制和支配,如果一旦陷入被动,虽有优势的兵力,也往往容易招致战争的失败。
彭德怀亦认为战争中如能经常保持主动,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军队"陷于被动,虽有优势之兵力,卒不能克劣势之敌人。如能经常保持主动,虽劣势之兵力,亦能战胜强敌。"至于怎样取得游击主动性,彭德怀认为可以积极地发动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于敌人身后建立小片小片的抗日根据地,来吸引并分散日军的武装力量,达到有效削弱和疲惫敌人的有生力量,以此争取己方在战略上的主动权,使自身能够在战役上取得各个击破日军这种方式成为现实和可能。在战役战术上,彭德怀认为不应该将大部分兵力用于防御和钳制,而应放在突击能力方面,"主力应用于突击方面,不必多留预备队,以求一举歼灭敌人,以大踏步前进的战术原则,深入敌人后方,攻敌要害,调动敌人,在敌后方左冲右突,破坏敌人作战计划,争取主动。"敌我力量对比态势决定了战争初期,人民军队只能使用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样式,偶尔会以运动战相配合,这种战术最是一种无后方作战方式,极易给部队造成敌强我弱的情势,彭德怀对此鲜明的指出:"真正善指挥的,不只能力争主动,避免被动,而且必须能指挥自己,操纵敌人,善于脱离被动,转入主动。"彭德怀认为,实际战场环境态势千变万化,指挥员应当给予下级较大机动,如果只是消极等待上级命令,会失掉许多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他主张积极鼓励部队的自动性,确保部队在实战中不因失去主动而失掉战争胜利的事情发生。
2.1.7 隐真示假,示弱纵骄。
在战争过程中,战争双方指挥官必然选择让对方捉摸不透自己,而自身能最大程度的了解对方,方能赢得胜利。彭德怀非常重视这一点,他指出:"我们应该使自己不犯错误,而促使敌人犯错误,最好的方法是隐蔽自己实力,使敌人估计不足。"因此彭德怀在指挥作战过程中,通过设定假目标、组织部队佯动让敌人误判,隐蔽自身的实力而不为敌人所察觉,利用自身的主动作为去制造和诱导敌人产生过失行为,从而去调动敌人,以产生"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效果。示弱纵骄,则是用自身的弱点去吸引敌人主力,并积极与之周旋,给敌人制造自身兵力弱小,易于取胜的假象,从而让敌人对我方产生轻敌心理,我军则在敌人掉以轻心时,预设战场、制造战机骗敌就范。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化砭战役就是集中体现彭德怀这一战法的最好例证:在胡宗南占领延安之后,彭德怀指挥一个营的兵力伪装成西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制造一种向延安西北方向的安塞地区撤退的假象,使敌人的 5 个整编主力旅向安塞方向赶去,而我军则采取疲惫、消耗、困饿的方式消灭敌人,同时将自身的主力部队向青化砭方向快速隐蔽待敌,布成口袋阵势,最后全歼敌人三十一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