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抗美援朝志愿军主帅任命的历史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0 共7865字
摘要

  原标题: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帅任命的曲折内幕

  任命主帅是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的重要环节。由谁出任主帅一直是出国作战前中央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时,首先考虑的是粟裕,其次是林彪,最终决定让彭德怀挂帅出征。梳理主帅任命的历史过程,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共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

  "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但美国很快出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此时,中共中央对朝鲜战局的发展作出两种判断。一是北朝鲜军队继续顺利向南推进,驱逐美国军队,歼灭南朝鲜军队,解放全朝鲜,结束战争;二是美国迅速向朝鲜投入部队,阻止北朝鲜军队南进,战局呈僵持状态。中共中央认为,无论出现哪种情况,中国都应有所准备。出现第1种情况,中国则"备而不用".出现第2种情况,中国则"应该很快地积极准备".

  1950年7月7日,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主持召开保卫国防问题会议,研究保卫国防、组建东北边防军问题。同日,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将会议决议报告毛泽东,提出"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当日批复表示同意。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会议。13日,根据以上两次会议精神,中央军委正式形成《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当天得到毛泽东批准。《决定》对粟裕拟任职务予以重申。

  其实,在保卫国防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毛泽东就已致电粟裕并告陈毅、饶漱石,要求粟裕于7月18日到北京接受重要任务。

  这时粟裕身体状况不好,高血压、肠胃病、美尼尔氏综合症时常折磨着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顶不下来,耽误大事,粟裕致电毛泽东,提出是不是可以考虑另外的同志。毛泽东仍坚持要粟裕去。7月10日,毛泽东复电粟裕并告陈毅、饶漱石,让他养病缓来,但仍希望他于8月上旬来京。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回电,主要是因为部队的调动部署需要1个月左右,到8月上旬结束,粟裕到时领受任务还来得及。

  7月14日,粟裕旧病复发,难以坚持工作,经中央军委、华东局批准,到青岛疗养。1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报,要求粟裕于8月上旬报告身体情况,指出如病重则继续在青岛休养,不要来京,如病已愈则盼来京。由于病情加重,半个月后,粟裕按照要求向毛泽东如实报告了病情。8月1日,他托到青岛的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信中说,病情未见好转,但"又因新任务(指抗美援朝)在即","心中甚是焦虑,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 8月8日,毛泽东回信说,"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毛泽东这封回信的语气和上两封电报的语气明显不同。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时朝鲜人民军已解放朝鲜南部90%以上的地区和92%以上的人口,美军和南朝鲜军被压缩至仅有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战争局势有利于人民军,中国不急于出兵;第二,为了统筹部队集结后的指挥和后勤保障问题,东北边防军实现了统一指挥,边防军指挥机构的成立时间可稍稍推迟。7月22日,周恩来与聂荣臻联名向毛泽东提议,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指挥并统一一切供应,将来粟裕、萧劲光、萧华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第2天,毛泽东批示予以同意。

  8月下旬,粟裕由青岛转往无锡疗养,9月初又经上海回南京家中疗养。直到10月初中央决定志愿军出兵之时,他一直在养病。

  那么,粟裕没有挂帅出征,是托病请辞,还是病情突然加重、不能赴任呢?综合各种材料来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第一,粟裕确实有病,不能正常工作。粟裕一生6次负伤。

  战伤的后遗症和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患有多种病症。据他本人回忆,在淮海战役期间,他曾7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引发了美尼尔氏综合症,仍带病指挥。战役结束后,病情加重,连七届二中全会也没有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粟裕身体并不好,但解放台湾和华东方面的军事重任在肩,仍然坚持工作。1950年7月中旬,粟裕旧病复发,不仅无法坚持工作,甚至左右环视都困难,吃饭时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12月,粟裕由夫人楚青陪同去苏联治病,经过1个月的初步检查,诊断为长期过度紧张、疲劳、受伤次数过多(且有2次伤及脑神经),致造成经常头疼,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休养。经过手术和疗养,到1951年8月,身体才基本痊愈。

  第二,粟裕对出兵朝鲜有所准备。据《粟裕传》记载,粟裕接到新任务后立即着手准备工作,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作战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的蒋天然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原准备用于攻台作战的3野第9兵团参战。他说:"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辞了,我还是要去。"第三,中共中央为粟裕配备了得力的左膀右臂。中央军委《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在确定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同时,任命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深思熟虑和知人善任。萧劲光既是毛泽东极度信任的将领,又是粟裕的老相识、老朋友。解放战争中,萧劲光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第一参谋长、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职务上看,长期是林彪的助手。萧华是萧劲光的老搭档,两人共事很久,关系很融洽。在选边防军副司令员的问题上,毛泽东理应考虑到以下4个因素。首先,此人必须来自4野,因为4野占东北边防军的绝大多数;其次,此人在4野应有足够的威望,能够协助粟裕压得住4野的"骄兵悍将";再次,此人应是毛泽东极为信任的人;最后,此人与粟裕要有良好的关系。仔细分析,萧劲光就成为最合适的人选了。从这3人的搭配上可以看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边防军指挥机构的设置经过了精心的考虑。

  林彪"是比彭德怀要适当的人选"中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后,林彪积极参与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在用人问题上提出宝贵意见。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何时把林彪纳入志愿军主帅人选的呢?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推断,时间应该在1950年8月底至9月初。8月30日,高岗通过朝鲜方面传来的消息和我方外交人员送来的情报写出《朝鲜战线情况报告》,并报送毛泽东。《报告》"建议指挥部队的统帅与专门人才早日来东北,以便作充分准备".毛泽东于9月3日复信高岗,"林、粟均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几个月后则有可能,估计时间是有的。"这说明,除粟裕之外,毛泽东在主帅人选中已把林彪作为一个重要考虑对象。

  此时作出换人考虑固然与粟裕的身体状况有关,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考虑更多的应该是朝鲜战局的发展。8月初,人民军胜利进军时,毛泽东就估计到,美国不会善罢甘休,而且很可能会从朝鲜腹背发动登陆作战并扩大战争。

  毛泽东认为,如果美帝得胜,就会得意,就会威胁我国。因此,对朝鲜不能不帮,时机当然还要适当选择,我们不能不有所准备。此时,他明确提出,边防军8月内可能没有作战任务,但应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并要求各部与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

  但边防军装备急需大量补充,编制有待调整,8月底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困难很大。15日,高岗向毛泽东致电反映了这一情况。18日,毛泽东致电高岗,将边防军训练和其他工作的完成时间延长至9月底。然而,8月底人民军进攻釜山受阻,加之,美军在釜山已构筑坚固的防御,很可能抽调机动的部队对人民军实施反击。为应对时局的变化,中共中央一方面对朝鲜战局作出长期化判断,一方面要求军委集中12个军以便机动,来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按照中央预先的第二种判断,朝鲜战争长期化局面的出现促使中央很快地积极准备。因为这种准备即将成为现实。

  在"这种准备即将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任命主帅成为摆在中共中央面前的一个较为紧迫的问题。据时任总参作战部参谋王亚志回忆,在当时的中共将领中,能指挥多兵团协同作战的有6人,即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粟裕和陈赓。那么,粟裕之外,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什么这时只把林彪加入考虑对象呢?

  第一,林彪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战功颇为显着。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彪率领大军驰骋在东北战场上,率领部队人数一度达到70余万人(不含军区部队);东北解放后,领兵挥师关内,参与指挥平津战役;平津战役结束后,又进军南下。到1950年1月,其所指挥的中南军区即第4野战军部队已达150万人(含军区部队)。他指挥的部队足迹踏遍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湖北、云南、海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所取得的战绩较为显赫。第4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建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举行了辽沈、平津、衡宝、广东等战役,先后消灭卫立煌、傅作义、白崇禧、余汉谋4个集团以及其他部队,解放东北全境、华南一部和中南广大地区,共歼灭国民党军188万余人,消灭土匪135万余人,两者合计为323万余人,林彪高超的指挥艺术深得毛泽东的赏识,毛泽东曾说他打仗的特点是又狠又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