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政策因素。
近年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对物流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列政策,为物流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物流企业的改革创新的信念。在宏观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吉林省也在信息化建设中制定了一些列政策,但是由于地域优势不明显、农产品物流的低经济性等造成的林省物流业的相对落后,虽然政府制定了措施,但是由于经济利益不足,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性不够,导致政策无法实施。
2.2 社会因素。
虽然吉林省是教育大省,但高校物流专业开设学校有限且理论授课为主。就业后,企业培训只针对本企业岗位需要,且由于吉林省物流发展相对落后,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吉林省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同时,在硬件方面,虽然吉林省信息化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针对于物流行业的信息化科研设施和硬件设备投入不够,当然这主要受经济发展、物流水平及主观因素等影响,科研人员在该方面的科研力度不足。
2.3 经济因素。
2014年吉林省GDP总量为13803.14亿元,位居全国第26位,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992.54亿元,其中贸易业增加值为10599.66亿元,仅占全国的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518.05亿元,占全国的1.8%.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也很低。所以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吉林省物流行业大多以仓储、运输等单一功能为利润来源;反过来,物流行业利润率低又会制约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
2.4 企业自身因素。
由于吉林省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吉林省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不少于800家,但是大多以仓储、运输配送功能为主,还有一部分企业作为中转中心连仓储功能都不具备。由于功能单一,信息化水平要求不高,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增值服务少,企业大多考虑经济性,对社会性考虑欠缺,“等靠要”思想严重,导致信息化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使得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中很难普及,信息化水平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
2.5 外部环境因素。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深化,使得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物流信息技术越来越被重视。虽然最近几年吉林省物流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但是相比较现代物流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物流信息技术仅在一些规模较大并依靠自营物流的企业如一汽集团、欧亚集团等及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应用,使用范围有限,且物流企业自建的网络平台之间信息共享少,缺乏整合性的信息化平台。
3 吉林省物流产业信息管理模式。
当前,物流资源已经分散在吉林省多个领域内,笔者选取了吉林省农产品加工、汽车制造及运输、石化、医药、贸易和第三方物流共计30家企业为样本,对样本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共有企业自主物流信息管理模式、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协同模式和“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体系”模式三种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3.1 企业自主物流信息管理模式。
吉林省由于经济总量小,物流业务匮乏,大部分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来选择物流信息系统,且物流信息中心都是依附于企业某个部门的,根本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物流信息管理部门,对于物流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整理能力不强,根本无法体现物流信息管理的有效性【3】,且物流信息是非透明的,需要企业通过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等信息途径与相关企业及部门沟通。以国家重点玉米深加工企业--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物流信息中心就是设立在销售部门中,销售部门根据客户订单制订生产计划并通知生产部门,生产结束将产品存入仓库,销售部门(物流信息中心)通知客户自行提货或委托承运商发货,具体物流信息管理模式如图2.
3.2 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