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提出的理由
我国社会分工与家庭结构一直处于高速变化之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80 后”女性与男性一样要参加工作,那么女性在子女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有所减少,相应的男性参与子女教育的机会增大。另一方面,“80 后”男性受到诸多现代化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传统“大男子主义”特征不断减弱,“80 后”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内容发生变化,开始倾向于扩大化和同质化的发展趋势,“80 后”母亲需要参加工作来增加收入,而“80 后”
父亲的变化最为明显,既要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之外,还要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角色。
在这种转变中,“80 后”父亲要不断的调整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身在子女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
据相关研究表明,缺少父爱或者是与父亲接触较少的孩子,不仅在体重、身高以及动作等生理方面的成长相对缓慢,同时在心理上也普遍反映出较多不稳定的情绪,例如自制力较弱、焦虑、多动、自尊心不高等。这种反应被专家称为“缺少父爱综合症”.
由于父亲与母亲在教育方式和行为特征上截然不同,那么对子女的成长也表现出极为可观的差异。所以说,在子女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父亲教育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近些年,“父亲缺失”、“父亲角色”、“父亲教育”等主题的研究和调查结果时常震撼着整个社会,不断的促使更多的“80 后”父亲开始关注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与关爱方式是否得当,同时也呼吁家庭中的母亲主动“放权”给父亲。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有着很多制约“80 后”父亲的因素,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80 后”父亲没有意识到对孩子的重要性。很多“80 后”父亲不能真正从孩子的角度诠释一个父亲的角色,承担一个父亲的责任。然而,“80 后”父亲缺失或者教育不当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发生在一个家庭,更是一种普遍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对于好父亲的评价,在不同的时代,不一样的社会状况,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人也有不同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80 后”父亲如何影响孩子的个性、性别意识、智力、能力与道德的发展,那么研究父亲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80 后”父亲不能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使用专制的方式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干预,避免用错误的教育方式与态度给孩子造成伤害。“80 后”父亲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考虑到孩子已有的直接经验、需求、动机、兴趣以及心理发展,学会平等、宽容的对待孩子并积极引导,培养孩子坚强、自信等优秀品质,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父亲的指引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二节 选题提出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第一,有助于丰富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研究成果,从“80 后”父亲这个群体展开具体研究,为现代社会的父亲角色参与子女教育形成理论体系提供意见;第二,有助于丰富家庭教育的理论,充实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使父亲参与教养的体系更加完整;第三,拓宽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以期为将来关于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实践意义
第一,本研究试图通过对“80 后”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第二,有助于提高“80 后”父亲对自己角色作用重要性和育儿必要性的认识,转变子女教育观念,促进父亲参与的能力转变。第三,有助于子女教育质量和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丰富我国子女教育实践,并为家庭、社区等有效协调、提供给“80 后”父亲参与指导一些借鉴和帮助。
作为“80 后”父亲,其时代特征和接受教育等的不同,会影响孩子的个性、智力、道德、能力和性别意识的发展。研究“80 后”父亲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者认为现时代父亲教育的研究可以帮助“80 后”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应该主动承担起父亲意识,学会以更合适、更恰当的方式与子女相处,向子女表达爱和尊重,积极参与子女的成长,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独立、坚强、自信、乐观等优秀个性,发挥自身作为父亲对子女的独特影响。也可以帮助社会和家庭,学校关注父亲教育可能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父亲教育的时候釆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子女,帮助子女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父亲教育的研究发展较晚,现有的研究资料以父亲角色和父子关系的研究居多。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等,使得经常被忽视的父亲教育得到了重视,研究者开始了对父亲教育缺失、父亲缺失类型、父亲参与子女教育角色、父亲教育对子女能力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石军1在其论文中呼唤“父亲教育”的回归。上海师范大学孙元升2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父亲缺失对子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子女父爱,缺少父子间的互动,影响性格品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表现在子女从父亲身上获取社会化经验。重庆师范大学何娉婷3在其硕士论文中,从父亲自身、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湖南师范大学戴志敏4在其硕士论文中,以子女的立场和视角,分析了父亲角色不当给子女带来的诸多影响,主要体现在智力、个性、能力、道德、性别意识、情感和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重庆师范大学沈玲玲5在其硕士论文中介绍了欧美国家实施父性教育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对我国大众父亲进行父性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中南大学尹霞云6在其博士论文中探讨父子关系与子女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还探讨子女对父亲的认识以及“理想父亲”的标准。蒙谨7认为爸爸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想要称职不容易,爸爸要经常自我反省,爸爸要努力塑造美好的品质和行为。综上所述,父亲的教育对子女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子女身心健康、性别角色发展、道德行为发展、智力水平发展、创造力以及社会化和人格等方面的影响。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上世纪中叶,关于父亲和父亲教育的研究极为少见,研究者主要把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作为比较来研究,研究其异同,分析对子女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早期研究主要是关注“父亲缺失”,对父亲角色以及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较少。人们逐渐开始观察父亲与子女的直接交往,通过活动交往来观察父亲,父亲也开始体验,不断的总结育儿经验,人们对父亲教育的研究不再是完全依据母亲的信息反馈,而是更加关注子女的切身利益和需要。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社会出现“新父亲角色”的思潮,父亲开始积极参与孩子的每日照顾。该时期父亲主要担当了赚钱养家者和教养子女者两种角色。20 世纪 80年代以后,社会期望父亲能共同参与亲职工作。该时期出现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父亲:孩子发展中被遗忘的贡献者》,有力的推动了人们对父亲研究的兴趣。着名研究者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归纳出两种父亲类型,分别是养家者型的父亲与教育者型的父亲。
教育者型的父亲认为社会和工具的作用比养家更为重要,认为父亲应该教育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同时要对孩子的问题保持开放等。在国外,关于父亲教育的相关研究已经超过了 50 年,那么在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等领域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世纪以来,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亲教育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者们在父亲教育研究的前期工作基础之上,构建了父亲在位理论,同时也提出了父亲在位理论中的动力学模型,还编制了父亲在位问卷 FPQ.该领域的研究企图从子女的视角和体验出发,系统而有机的考查父子关系与父亲教育,其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将给现时代的“80 后父亲”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80 后”父亲的时代特征、角色定位、育儿期望和教育内容等进行了概述,分析了“80 后”父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其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父亲参与时间的不足、父亲参与的程度偏低、父亲再学习意识薄弱、父亲自身家庭教育的角色错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父亲教育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性别角色发展、道德行为发展、智力水平发展、学业成就、创造力发展、社会化和人格、人际关系方面以及子女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作为“80 后”父亲,对子女成长教育应该有更完善的教育体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素养,同时还要注重家庭教育科学性与情感性的统一。家庭和社会要积极的创造父亲参与亲子教育的机会,合理利用多种社会渠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翻阅相关书籍,查找网络资料、数据库资料以及图书馆查阅等方式,搜集与整理出有价值的数据,找出一些有效的父亲教育方法和策略。
(二)调查研究法:对一些“80 后”家庭的父亲教育、父子关系和儿童父爱需求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了当前“80 后”父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各种媒体中展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发现“80后”父亲在对子女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80 后”父亲群体该如何开展有效的子女教育,碰撞出更加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