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教育政策代价的理论诠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6 共4406字

  2 教育政策代价的理论诠释

  2.1教育政策代价的内涵。

  2.1.1"代价"的含义。

  在阐明教育政策代价含义之前,我们要对"代价"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代价"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理论着述中。在《汉语大词典》中,对"代价"作了这样的解释:一是购物的钱款;二是原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消耗的物质、精力,或所作出的牺牲。与汉语中的"代价"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是cost.《韦伯斯特大辞典》中对cost的解释之一是"丢失、丧失或伤害,它们或是作为获得某种东西的必要费用,或是作为一种行动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或惩罚".代价在不同的语义环境和不同的学科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外延,分别是:

  1.社会学视角。

  对代价进行社会学研究,在国内比较成体系的是郑也夫。他在其着作《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中论证了这样的一个命题:人类的一切行为在为他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他付出代价。《代价论》论述了人类种种行为、制度以及文化选择上的代价,试图从一般的意义上探讨代价的理论,即人类是否要为它的一切收获付出代价,是否存在尽善尽美的生活模式、工作方式、分配方案、安全机制以及某种主义,人类的代价应该如何评估等问题。在郑也夫看来,代价是某种收获的代价,是相对收获而言的。他认为,应该将代价与一般的失策、错误区别开来。"不是一切错误,甚至那些一无所获的错误实践带来的损失都可以称为代价。"他举了两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什么是代价,什么不是代价。例如,即使在已勘探的油田上钻井,也不是每口井都能出油,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看作是代价。而为了追求亩产万斤粮食而付出的人力财力的损失则不是正常意义上的代价。显然,犯那些常识意义上的错误,勿需经过论证即可知的错误,不能归并到代价。郑也夫通过将代价划定为探索性活动的损失,从而将代价与"学费"区分开了。因此,切不可将代价论作为"学费论"的依据,为自己所犯下的一切错误找借口,这同样不过是庸俗的辩辞而已。

  综上所述,郑也夫所认为的代价是相对收获而言的,只有在获益基础上的付出才能称之为代价。这里的收获并非局限在有形的物质收获上,它同时也包括无形的收获,例如从失败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

  (2)哲学的视角。

  有学者认为,代价是一个负载着价值的哲学概念,理所当然应归属到哲学领域。

  代价是指人类在创造价值活动中各方面所付出的统称,主要包括成本付出、人为失误的付出和价值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作用或者说消极后果这三方面的内容。简言之,该种定义认为代价既包括成本,也包括负面效应。从社会哲学的角度考察,社会代价是指人们在价值实现和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基于自身社会选择基础之上,为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而损害或牺牲的一些价值和由此造成的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悖的消极后果。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代价是指人们在面临的众多价值目标中,由于选择了优先发展的主导性价值目标,从而导致其他对个人或社会仍有益的价值目标被抑制、损害甚至被牺牲。其次,代价是指人们为换取新的价值目标而损害或牺牲的一些已有的价值。再次,代价是指人们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基于其内在矛盾性和客观制约性、复杂性所导致的价值损失和消极作用。最后,代价还包括由人的错误或失误所造成的背离自身价值取向的消极后果。

  (3)经济学视角。

  "代价"一词最早被用于经济学中,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济学的一个经典假设是:在经济交往中,人们总是期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润。在经济学中,代价的内涵实质上等同于成本。成本即是指为了获得一项资产或某种服务而付出的代价。在经济学中代价被看作是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成本投入(消耗)和日常消费等。

  综合不同学科对代价的界定,本文认为,代价是指行为主体为了追求和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出的牺牲以及承受由此过程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它表达的是一种得失关系。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价值的否定或牺牲。代价与选择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时候为了未来的更大价值的获得,不得不以牺牲当下的价值为代价;另外,在面临着多种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倾向于选择具有某种优先性的主导价值,而放弃其他仍然有用的价值,或者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二是所承受的消极后果。这里的消极后果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所定目标所带来的副作用。

  其二是由于受行为主体认识的局限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1.2教育政策代价的内涵。

  关于"教育政策代价"的含义,目前在着作和期刊中很少见到,也是一个相对新鲜的领域。其中,张振改认为教育政策代价,通俗来说就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某一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非预期性影响--与政策目标相违背的那些结果。"就本文而言,通过以上对教育政策和代价含义的厘清,本文尝试将"教育政策代价"界定为:

  在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例如人们对优先价值目标的选择、现实条件的制约等,而导致国家、某一组织(如学校)、某一群体或个人的损失以及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2.2教育政策代价的分类及表现。

  对于教育政策代价的分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便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按教育政策代价主体的社会存在形态,可划分为教育政策"个人代价"、"集体代价"和"社会代价".

  个人代价,是指个人为了实现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价值目标,个人为"类"的发展自觉或不自觉地承受的损失或作出的牺牲。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类"的发展往往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例如,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所谓集体代价,是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作为个人集合体的阶级、阶层、民族、行业、团体等,为推动集团的主导性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承受的损失或作出的牺牲。

  例如,农村义务教育未免费之前,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对农民征收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农民阶层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而社会代价,则是指在共同时代背景下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条件下,不同教育利益集团在追求本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为推动教育发展进程的某一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承担的普遍性的损失与牺牲。比如,在教育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忽视与遗忘,这是整个民族所付出的代价。

  而按教育政策代价损耗的内容,可区分为"物质性代价"和"精神性代价".各种教育主体为获得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而不得不放弃的某些物质利益、承受的某些物质损失,以及用于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投入,就是物质性代价。例如,为发展教育事业,用于维持日常教育活动的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而精神性代价,则是指教育主体为实现某一教育目标,在精神方面所承受的各种损失,如道德失范、情感痛苦、心理失衡、信仰危机,等等。

  按教育政策代价存在的时间,可区分为"长远代价"和"眼前代价".所谓长远的代价,是指今后长时间内长远利益要被牺牲的代价,例如"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人格、能力的扭曲,将会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而眼前的代价,则是指目前利益要被牺牲的代价,比如,现行农村小学部分被撤并,直接关涉到农民的眼前利益,造成部分地区村民对撤并政策的抵制。

  从教育政策代价产生的根源及其价值,可以划分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所谓必然性代价,是指与教育发展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并为换取某种发展所必然做出的某种必要的牺牲。例如"重点学校"制度的推行,它虽然是造成现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诱因,但却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为国家建设快速提供高质量人才的必然选择;所谓人为性代价,则是指与教育事业发展无必然和直接联系、而由主观的历史局限和失误所造成的某种损失,俗称"交学费".例如,在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某些地方教育机构错误地理解国家政策,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村小撤并,严重损害了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我们常常所讲和所理解的代价,就是这层意义上的代价。

  其实,教育政策代价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某一项教育政策既可能产生个人代价,也可能产生社会代价;既有可能产生精神性代价,也有可能产生人为性代价。代价分类的界限并不是严格的,也不是完全的。不同类型的代价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有重合之处的。我们在这里对教育政策代价进行分类,不是为了对代价进行严谨的划分,而是为了能够在下文中更加清晰地分析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产生的各种不同类型代价及其表现。

  2.3教育政策代价的成因。

  教育政策代价的产生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呢?教育政策为什么会产生代价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纵然教育政策代价的类型和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出其产生代价的某些一般性的原因:

  第一,人的有限理性。

  H.A.西蒙(HerbertA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是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西蒙指出,理性指的是一种行为方式,是指在给定的条件和约束的限度内适合于实现给定的目标的行为方式。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对称性,以及人不断地受到自身直觉、经验和价值偏好的影响,所以人不可能达到认识外部世界的理想境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正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任何决策都不可能达到"最优"原则,而且由于人们在决策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价值偏好体系的影响,导致人们的选择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不正确或不准确的,因而会出现决策失当或失误。对于教育领域来说,教育行政人员在错误估计教育现状和教育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教育决策失误,导致教育政策代价的产生。

  第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人的主体性。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个人具有自身独特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基础,需要的满足和对利益的追求是驱使人进行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主体性,人们总是首先根据自身的利益取舍需要,对事物作出价值评判,确定自身的立场和出发点。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人们之间利益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之间利益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而利益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人们利益的差异性和人活动的主体性,必然导致人们之间的价值冲突。拥有教育决策权力的群体,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而对一群体教育利益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其他群体教育利益的损伤,也就是产生教育政策代价,通常这部分损伤或代价则是由弱势教育群体来承担。

  第三,教育发展目标的多样性。

  从教育发展目标的角度讲,相当多的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在众多的教育价值目标中,选择了优先需要关注的主导性的发展目标,从而导致了对其他有益的发展目标的抑制、损害甚至缺失。教育发展具有多重的目标和多样的价值追求,比如教育平等、教育效益、教育多样化等。但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教育发展目标不可能一次性地同时实现,这就有个优先选择的问题,而当优先选择的发展目标被纳入人们的实践视域时,难免不对其他较为次要的目标产生抑制、损害。对这些所谓的"次要目标"的损伤,也就是教育政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代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