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经济博弈任务中4-6岁儿童的信任特点及影响要素(2)

来源:心理学报 作者:李婷玉;刘黎;朱莉琪
发布于:2017-06-05 共18573字
  1.5.2负性经验的影响
  
  如果将信任视为社会学习的结果(Belsky,Steinberg,&Draper,1991;Grusec,2011),信任的发展就是在双方的交往中不断了解和更新关于他人信用信息的过程(McAllister,1995)。如果被试预期到某种决策会导致将来的后悔,他们就会避免选择这些选项(Loomes&Sugden,1982;余荣军,周晓林,2007)。信任的同时伴随着遭受对方背叛或剥削的可能性(Bohnet&Zeckhauser,2004)。背叛厌恶动机(即回避遭受背叛所导致的负性情绪)导致信任程度的降低(Aimone&Houser,2012;Koehler&Gershoff,2003;李建标,李朝阳,2013)。信任的交往经验理论模型认为,信任的判断包含两个阶段,交往经验在第一个阶段产生作用是因为经验为人们提供了评估他人个性特质、意图和动机等有用信息,构成了推断他人可信程度及其未来行为的基础(Gurtman,1992);然后,实际情况将会验证或否定原有的假设,如果否定了原假设,且实际与预期的差异越大,则人际信任行为的改变越大(Boyle&Bonacich,1970)。以上成人信任研究的证据表明,当遇到负性经验时,人会变得不再信任原信任对象,幼儿是否已经可以从负性经验中学习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尚不得而知前人在用信任博弈研究幼儿信任时,并没有探讨幼儿在得知对方选择(是否返还多得的―惊喜袋”)后的行为反应(Evansetal.,2013),即他们是否还会在下一次的博弈中再次信任原被信任者。如果幼儿的给予行为不是出于信任而是出于利他,那么幼儿可能还会再一次继续信任被信任者。如果幼儿的给予行为不是出于利他而是出于信任,那么幼儿可能不再继续信任被信任者。但无论幼儿出于信任还是利他,都应该不希望得到遭受背叛的结果(Cox,2004)。因此本研究从学习发展的角度,考察当在信任博弈中选择信任的幼儿得到负性结果后下一次博弈中将会如何选择,并假设幼儿与成人一样遭受背叛后信任行为和对被信任者的期望都将有所下降
  
  1.5.3父母的信任水平
  
  多个国家的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的信任水平存在关联,即存在信任的代际传递(Dohmen,Falk,Huffman,&Sunde,2009;Niemi,Katz,&Newman,1980;池丽萍,2013a,2013b)。美国青少年的信任水平与其父母的信任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若父母的信任水平较高,则其子女信任陌生人的可能性会增加百分之九;父母较低的信任水平也可以预测其子女较低的信任水平(Niemietal.,1980;池丽萍,2013a,2013bRotenberg(1995)对加拿大50名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了问卷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母亲的信任水平能够预测其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在德国一项大样本研究中发现,父母与子女的信任水平显着相关(Dohmenetal.,2009)。国内研究者使用信任博弈任务,也发现了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即父母是高信任者,子女也倾向于―信任他人“(池丽萍,2013a,2013b)。尽管信任代际传递的直接证据较少,但这些证据已经证明在年长儿童或青少年的信任水平与其家长的信任水平间存在亲子间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池丽萍,辛自强,2013)。目前已有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及以上的儿童,Corriveau等人(2009)对4~6岁儿童的选择性信任研究发现,亲子间的依恋调节了儿童对信息提供者建议的采纳程度,安全型儿童既表现出对母亲的信任,又表现出独立自主性的判断,即在母亲正确可能性高的条件下采信母亲的建议,在母亲正确可能性低的条件下拒绝母亲的建议而选择信任陌生人的建议;回避型儿童对母亲的信任度最低;抵抗型儿童对于母亲的依赖度最高。高信任与低信任的父母在子女教养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信任的父母更鼓励孩子的自主探索活动和与他人互动,低信任的父母则更强调孩子要服从管教(埃里克,2006)。信任水平不同的家长在早期的养育活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会进一步影响儿童的信任(池丽萍,辛自强,2013)。本研究试图进一步考察这种代际传递何时显现,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如下:在与陌生人互动的信任博弈中,不同年龄幼儿的信任情况如何?幼儿的信任水平如何受到负性经验影响?幼儿的信任行为是否与观点采择的发展相关?信任的代际传递在幼儿期是否显现?由此,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1)4~6岁幼儿经济博弈中的信任行为;(2)4~6岁幼儿信任的影响因素。
  
  2实验一4~6岁幼儿经济博弈中的信任行为
  
  2.1被试
  
  本研究共选取北方两城市两所幼儿园的幼儿共188名,其中男孩94人,女孩94人。根据幼儿年龄将其分为3个年龄组:4岁组63人(女孩33人,月龄M=54.6,SD=5.1);5岁组62人(女孩31人,月龄M=68.7,SD=3.9);6岁组63人(女孩30人,月龄M=80.2,SD=2.5)。
  
  2.2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
  
  对幼儿信任的考察采用修订后的Evans等人(2013)用于研究年幼儿童信任的信任博弈任务。实验任务如下:给幼儿一个―惊喜袋”--其中装有一张贴纸、小玩偶或橡皮擦;然后告诉幼儿―这个惊喜袋你可以自己留着,也可以给贝贝(虚拟的另一个跟他一起玩游戏的人,即被信任者),贝贝是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如果你愿意给贝贝,那么贝贝会得到4个惊喜袋,那么他/她有可能会还给你几个,也可能一个也不给你。“然后询问以下两个问题:意愿问题:―你愿意给贝贝吗?”,愿意记为1分,不愿意记为0分。期望问题:“―如果你给了贝贝,你觉得贝贝会还给你几个惊喜袋呢?”,用幼儿期待的对方返还的数量作为得分,0~4分。如果幼儿不同意给出―惊喜袋“,则不再继续询问期待返还的数量,直接将期待返还数量的结果记录为0.全部过程在幼儿园安静的房间中,主试与幼儿一对一进行,时间约10min.
  
  2.3实验一结果及讨论
  
  4~6岁幼儿的信任水平情况如表1所示。对幼儿给出意愿进行分析,3个年龄组幼儿给出意愿无显着差异,χ2=3.03,df=2,p>0.05.
  

幼儿给出惊喜袋的意愿和期待对方返还数量情况

  对幼儿期望对方返还数量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年龄组幼儿期待对方返还数量有显着差异,F(2,188)=6.33,p<0.01,η2=0.064.事后分析进一步发现:4岁组(2.57)显着高于5岁组(2.08,p<0.05),4岁组(2.57)显着高于6岁组(1.94,p<0.01),5岁组(2.08)与6岁组差异不显着(1.94,p>0.05)。
  
  实验一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幼儿愿意将惊喜袋给贝贝,三个年龄组给出意愿的差异不显着,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期待对方返还数量更多,4岁组期待返还数量显着高于5岁组和6岁组。可能说明年幼儿童比年长儿童觉得陌生人更可信任,年幼儿童存在轻信的偏向(Jaswal,2013;Jaswal,CarringtonCroft,Setia,&Cole,2010)。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年幼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不足,年幼儿童可能没有意识到对方可能会不返还(郑璞等,2010)。为了考察影响幼儿信任的因素,实验二通过操纵被信任者的反馈(不返还)直接考察了负性经验对幼儿信任的影响,即如果知道对方不会返还,幼儿将如何抉择,是否还会继续信任他人?同时,考察了幼儿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与其信任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考察了亲子间信任的相关性,探索了家长的信任水平对幼儿信任的影响。
  

原文出处:李婷玉,刘黎,朱莉琪. 4~6岁幼儿经济博弈中的信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学报,2017,(01):17-2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