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10 共5097字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如下:

  (1)孤独感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体验到较高的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且在性别、上网时间等某些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2)人格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之间起调节作用,对内向群体来说,现实社会支持能够正向显著预测网络社会支持,外向群体的现实社会支持则不能预测网络社会支持。

  (3) 对内向群体来说,现实社会支持总分、陪伴支持能够显著降低孤独感;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并不显著。当现实社会支持较低时,网络社会支持可以负向预测孤独感。

  对外向个体来说,现实社会支持总分、信息支持、陪伴支持和情感支持都能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网络社会支持总分、网络情感支持能够降低孤独感,网络物质支持则显示会加剧孤独感。且外向大学生当现实社会支持较低时,网络社会支持会加剧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而现实社会支持较高时,网络社会支持则降低孤独感。

  (4 )内向群体的现实社会支持既直接作用孤独感,也通过提高自尊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外向个体的现实社会支持同样直接作用孤独感,也通过提高自尊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他们的网络社会支持则完全通过自尊作用于孤独感。现实社会支持较低的内向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预测是正向的。

  5.2 研究创新与不足。

  5.2.1 研究创新。

  (1)本研究探讨了人格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区分不同性格的大学生体验到的两种支持的差异,为教育者和周围他人为大学生提供支持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依据。

  (2)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性质的社会支持在降低孤独感上的作用,并区分不同性格大学生分析了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5.2.2 研究不足。

  (1)由于时间、能力、资源有限,本研究被试取样主要选择了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及湖北工业大学四所学校的大学生,但武汉市的情况可能与其他地区状况不同,造成样本的代表性不是最好。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范围以提高取样的代表性,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

  (2)本研究仅探讨了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及自尊在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影响的中介作用,但影响孤独感的因素并不仅限以上变量,如应对方式等同样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且在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影响的比较中发现,现实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仍占主导地位。而随着网络对生活的逐渐渗透,网络环境的影响是否会超越现实环境的作用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继续追踪研究。

  (3)本研究证实了现实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影响在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尝试对现实心理与网络心理结合起来讨论。现在,网络已成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大学生现实生活受网络影响越来越多,现实心理与网络心理的结合研究,需要进一步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3)。
  [2] Amichai-Hamburger, Y. (2002)。Internet and persona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1-10.
  [3] 李蓓蓓。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 2011:45-60
  [4] Shvaer,P.R.,& Brennan,K.A. Measure of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In J.P. Robinson, .P.R. Shaver & L.S. Wrightsman(Eds.),Measurement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Measure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Vol., 195-289
  [5] Weiss R S.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73:134
  [6] Peplau L A,Perlman D.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 1,982:1~18
  [7] Schmidt,N., & Semrat,V., Measuring loneliness in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4, 1038-1047
  [8]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43.
  [9] 李传银,许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J].社会心理研究,1999,(3):45.
  [10] Russell,D.,Peplua.L.A.,&Ferguson,M.L., Developing a measure of lonel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7, 42,290-294
  [11] Weiss,R.S.,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Cmabridge, MA: MITPress, 1973
  [12] Wittenberg,M.T.,&Reis,H.T., Loneliness, social skills, and social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6,12,121-130
  [13] Gerson.A.C.&Perlmna.D., Loneliness and expressive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9, 88, 258-261
  [14] Young KS,Rodgers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using the BDI and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The 10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icago, 1997
  [15] 杨丽珠,张丽华。论自尊的心理意义[J].心理学探新,2003(4)
  [16] 胡立荣。聋哑儿童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l):24-25
  [17] 杨玲,刘基,李丽丽。吸毒者孤独感与自尊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版),2006,43(2):105- 108
  [18] 骆光林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1999,3,112-115
  [19] 吴磊等。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
  [20] 孟晋。 533 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113-114
  [21] Peplau L A,Perlman D.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 1982:1~18
  [22] 崔光成,张嘉玮。中学生的孤独感及应对方式的研究[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1995,4, 222-224
  [23] 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29(6): 1425-1427
  [24] 刘娅俐。孤独与自尊,抑郁的相关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
  [25] S Cobb.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J],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76, l38 (5):300-314
  [26] Sarason,I.G., Levine,H.M.,Basham,R.B.,&Sarason,B.R.(1983)。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J].1983, 44:127-139.
  [27] 胡湘明。论中国青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J].青年探索,1996, (5) .
  [28]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34-35
  [29] 陈成文。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
  [30] 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3: 304-306
  [31] Cutrona, C.E.,&Russell, D.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LG. Sarason, B.R. Sarason, &G.R. Pierce(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 (pp. 319 -366)。 New York: Wiley.
  [32] 周林刚等。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3]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42-46.
  [34] 陶沙,李伟。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其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39-41
  [35] Braithwaite D O,Waldron V R,Finn J. Cit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 Computer-mediated Group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Health Communication,1999,11:123-151.
  [36] Wellman,B.&Gulia,M.The network basis of social support:A network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ties. //B. Wellman (Ed.)。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Life in con- temporary communities. Oxford: West view Press.1999.
  [37] Mickelson, K. D. Seeking social support: Parents in electronic support groups. In S. Kiesler(ED.)。Culture of the Internet.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38] Bolger N,Eckenrode J. Social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anxiety during a major stressful ev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1, 61(3):440-449
  [39]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40] 王霞。网络社会支持的互动过程研究:以 N 虚拟社区为例[D].兰州大学硕士文,2010:19-40
  [41] 梁艳。大学生网络使用者虚拟幸福感及其与在线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年硕士学位论文
  [42] 魏岚。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0-50
  [43] 吴佳辉。社会支持对网路成瘾的影响[J].资讯社会研究,2004,7:173-189
  [44] 郑燕。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28-51.
  [45] Amichai-Hamburger, Y.(2002)。Internet and persona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1–10.
  [46] Parks,M.,&Floyd, K.(1996)。Making friends in cyberspa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1), 80–98.
  [47] 魏岚。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0-50
  [48] 雷雳,杨阳,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一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8 (3):375-381.
  [49] 景永昇,李瑛。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现实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陇东学院学报。 2012.1:86-90
  [50] 吴佳辉。社会支持对网路成瘾的影响[J].资讯社会研究,2004,7:173-189
  [51] Amichai-Hamburger, Y. (2002)。Internet and personality. Computers in HumanBehavior 18:1-10
  [52] Turner J W,Grube A,Meyers J.Developing an optimal match within online communities: an exploration of CMC support communities and traditional suppor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1(55):231-251.
  [53] 彭欣,马绍斌,范存欣,武晓艳。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学杂志 2003,1:40-41
  [54] 范兴华,方晓义。友伴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5
  [55] 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 609-612
  [56] 苏娟娟,连榕。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自尊和自我和谐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1:200-202
  [57] 瞬时科技。 UCLA 孤独量表[EB/OL].http://www.shortime.cn/ucla.html.
  [58] P.Martin,B.Hagberg,L.W.poon.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in centenarians: Parallel stud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Gerontology, 1997, 12(3):203-224
  [59] Manfusa Shams.Social support, loneliness and friendship preference among British Asian and no-Asian adolescents [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1, 29(4)
  [60] 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
  [61] 李东斌,赖月月。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8,12:112-117
  [62] 胡军,王登峰。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人格特征。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集[J].2005,10:687
  [63] 申继亮,周丽清,佟雁,张金颖。亲子支持和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167-169
  [64] 李娟,刘永芳,郝文刚。盲童孤独感与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6: 394-395
  [65] 刘晶洁,马欢,吴晨,刘盈。警察的孤独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4:425-426 [63]苏娟娟,连榕。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自尊和自我和谐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4,1:200-202
  [66]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76-82
  [67] 孟晋。533 名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3-5
  [68] Baron RM,David D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 -1183
  [69] 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