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08 共37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第一章】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模式应用研究绪论
【第二章】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第三章】松原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第四章】松原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第五章】 松原市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分析
【第六章】松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胜今,景跃军。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李文彦。煤炭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J].地理学报,1978,01:63-78.
  
  [6]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沦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02:35-39.
  
  [7]支大林。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破解对策 [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13-21.
  
  [8]吴季松。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新规范与应用[J].科学中国人,2005,06:9-10.
  
  [9]徐君,李贵芳,王育红。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资源科学,2015,37(6):1266-1278.
  
  [10]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11]韩术合,张寿庭,裴秋明。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33(1):102-109.
  
  [12]李汝资,宋玉祥,李雨停,于婷婷。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及其特征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6,36(1):90-98.
  
  [1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14]吴新文、李剑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0,02:61-63.
  
  [15]张永凯,杨亚琴。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效益研究--以甘肃省金昌市为例[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31(5):37-44.
  
  [16]徐君,张凯。基于信息化的循环经济发展途径[J].统计与决策,2009,16:60-61.
  
  [17]王松霈。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02:11-16.
  
  [18]冯之浚。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J]. 环境经济学,2005,13:16-19.
  
  [19] 国 务 院 . 全 国 资 源 型 城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规 划 ( 2013 - - 2020 )[Z].2013-11-12.
  
  [20]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1]李汝雄,王建基。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0,11:29-30.
  
  [2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 北京:商务印刷馆,1992.
  
  [23]崔兆杰,张凯。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4]牛文元。可持续发展:21 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1999,05:13-15.
  
  [25]谢景武。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4,01:35-38.
  
  [26]曲格平。探索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环境保护,2003,01:3-5.
  
  [27]戴雯。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铜陵学院学报,2006,03:15-16.
  
  [28]许光清。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6,07:87-92.
  
  [29]曾万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30]刘学敏。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1]张以诚。 矿业城市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32]刘培哲。可持续发展一通向未来的新发展观:兼论《中国 21 世纪议程》的特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3):13-18.
  
  [33]朱明峰。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应用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5.
  
  [34]张贡生。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及中国的选择[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25(l):15-19.
  
  [35]彭建刚。面向循环经济规范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04:11-12.
  
  [36]宋德勇,欧阳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J].理论参考,2005,08:9-10.
  
  [37]朱红伟,刘园,齐宇,刘倩。循环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及其关系探讨[J].中国发展,2005,01:13-14.
  
  [38]李瑞霞。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华中科技大学,2008.
  
  [39]付晓东。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40]郝家龙,翟纯红。循环经济与资源城市成长路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41]冯久田。鲁北生态工业园区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13:98-102.
  
  [42]胡志刚。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6:13-14.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2009-9-1.
  
  [44]王冬梅。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以辽宁省阜新市为例[J].思考与交流,2008,08:60-61.
  
  [45]叶文虎,唐剑武。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方法及衡量指标初探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6]康芒纳(美)。封闭的循环[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7]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纪环境,2003,03:6-12.
  
  [48]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 21 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07:5-6.
  
  [49]韩薇。黑龙江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3.
  
  [50]胡振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以凤阳县为例[D].江苏:南京农业大学,2011.
  
  [5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52]王晶晶。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翼城县为例[D].山西:山西大学,2011.
  
  [53]高波。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4]闫二旺,高道平。孝义市循环经济与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转型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现代化,2011,14:11-13.
  
  [55]王树德。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9,8(10):1-3.
  
  [56]王文革。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12):43-46.
  
  [57]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58]王茂祯,冯之浚。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63-166.
  
  [59]李王锋,张天柱。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8:82-85.
  
  [60]柳泽等。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161-168.
  
  [61]孙启红,白卫南,乔琦。我国循环经济规划现状与展望[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4(1):1-7.
  
  [62]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06:96-99.
  
  [63]Brian Chiang Lin, Yuan Chen, Donald A.R.George. A circular economy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2015,73:60-63.
  
  [64]Jurg.M Bmtter.From Cleaner P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IndustrialProduction od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249-256.
  
  [65]Frieder, J.B.a financial stakeholders ' perspective CorporateEnvironmental Strategy[J].Using information, 2002,9(4):375-378.
  
  [66] Hayter R,Barnes T J.The Restructuring of British Columbia CoastalForest Sector: Flexibility Perspectives[J].BC Studies,1997,13: 7-34.
  
  [67] Pearce D W,Turner R K.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Environment[M].London: Harvester Wheat sheaf,1990.
  
  [68]WCED. Our Common Fu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69]Innis H A.The Fur Trade in Canada: An Introduction to CanadianEconomic History[M].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30.
  
  [70] M Bertram, T.E Graedel,H Rechberger,S Spatari. The contemporaryEuropean copper cycle: waste management subsystem[J].EcologicalEconomics,2002,42(1-2):43-57.
  
  [71]Bradbury.J.H.Towards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esource-basedtown development[J].Economic Geography.1981,55(2)。
  
  [72]Mikael Skou Andersen. An introductory note on the environmentaleconomics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J].Sustainability Science(SpringerJapan),2007,2(1):133-140.
  
  [73]Adam Douglas Henry .Networks and 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le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 Resources.2014, 39(1):583-610.
  
  [74]V.Jegatheesan. The need for global coordination in sustainable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7):637-643.


  致谢
  
  时光似水,匆匆流逝,转眼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即将结束。回首三年的学习生活,我有太多的话要讲,有太多的情感要表达,千言万语只能化为充满谢意的涓涓细流。在这里,请允许我向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道一声:“谢谢!”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感谢母校为我提供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期间,老师们渊博的知识启迪了我,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英姿教授,是她耐心点拨,不畏辛劳地帮我选题,在我论文遇到瓶颈的时候给了我细心地指导和不懈地支持,那雨露般谆谆教诲始终在我耳畔萦绕;我要感谢我的同学,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论文的探讨,但正是因为他们给予的温暖和鼓励让我有了面对重重困难的勇气,使我能够完成了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我更要感谢我的家人和亲友,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给了我无穷的动力,让我在求学的路上一路前行。
  
  今后,我将继续秉承吉大学子坚韧、刻苦的学习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追求!我相信在老师和亲友们的期望和鼓励中,我将走得更远,我的人生也将更加精彩!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