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38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低碳性农村建设问题探究
  【第一章】破解农村“高碳难题”的路径探析绪论
  【第二章】生态文明与低碳农村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章】生态文明与低碳农村的耦合逻辑关系
  【第四章】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低碳农村建设的优势与路径
  【参考文献】我国农村低碳发展策略分析参考文献

  4 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国家历年的环境质量公报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农村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已经威胁着近 6.3 亿农民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客观的探讨和认识当前我国低碳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于解决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农业生产污染日趋严重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从耕地、播种、收获、运输到废料的处理等都呈现高排放,新型能源,节能、减排和固碳技术等在农业生产中也鲜有应用。现代农业是严重依赖化肥、农药、地膜和农业机械的农业,这种建立在大量使用能源基础之上的农业所带来的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弊病已经显现。

  一是广大农民寄希望于通过提高产出而增加收入,因而盲目使用化肥、农药,且施用量逐年上涨,这必然会加速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另外,大量使用带来大量生产,生产过程又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它既带来了农药残留、地下水污染、"白色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破坏了生态环境;二是农用机械的普遍使用。为了节省劳动力,当前广大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农用机械,但这些机械的能源大都为汽油或柴油,再加上农村操作人员素质不高,机械作业效率低,致使能源消耗量大且浪费严重,所以,排放的废气量就大。三是畜禽养殖方式高碳化。农村的养牛、养鸡场,在其建场时无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有些厂家直接将粪便随意堆放或者排入沟渠、河流,既污染了附近的水、空气、土壤、作物,也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四是农业生产废弃物没有综合利用,比如秸秆就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而大部分都被农民废弃和焚烧,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4.1.2 乡镇企业污染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转变,在农村体制改革的带动下,以建材、纺织、造纸等轻工为主导的乡镇企业快速崛起,"村村冒烟"曾是农村工业经济的常态。乡镇企业可以说是农村实现工业化的支柱,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它的发展已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是我国农村建设急需破解的"难题".因为,大部分乡镇企业规模小、设备、生产工艺落后、布局不合理、管理不严格、管理者生态意识缺失,低碳意识薄弱,大都呈现高碳排放状态,污染水环境、大气环境,侵占耕地等,严重影响周围村民的生存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而且,随着城市生态治理的深入,我国也出现了产业的梯度转移,东部地区的工业污染向中西部迁移,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迁徙。一些大城市开始对"三高"型的企业进行改造或者关停,这时一些目光短浅、只为利益的企业主就想方设法把那些污染严重、高排放的企业搬到了农村。而过度偏重经济增长指标的干部考核制度,鼓励了地方政府追求经济增长率,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要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再加上农村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分散的高排放企业偷排、直排行为管理乏力。所以,在农村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高碳"问题也日益突出,这都将阻碍农村低碳化的发展。

  4.1.3 农村生活污染日趋严重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 2004 年~2015 年,连续 12 年下发中央"一号"文件,为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规划,农村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农民的收入日渐提高,生活日益富裕。随着农民口袋中的钱不断增多,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手段也慢慢的发生了变化。人们通过疯狂购物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追逐荣耀和快乐,进而实现兴奋和刺激,他们的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引来别人羡慕的眼光。为了显示与他人的差别,表明自己的归属,他们看重的不是产品的利用率、使用价值,而是注重品牌、包装、美感等,这种对物质的过度依赖必然会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日益上升,环境污染、农村垃圾等问题也日渐严重。据统计,全国农村年产生生活垃圾约 2.8 亿吨,基本上都没做任何处理,生活污水随时随地地直接排放,生活垃圾大部分露天堆放。以往农村的生活垃圾成分简单大都作为农田的肥料再利用,现在农村的垃圾成分复杂,既有塑料垃圾,建筑垃圾,也有加工产业垃圾、养殖垃圾等,不适合直接再利用,再加上农民对农家肥不愿管理,也不愿利用农家肥,农村基础设施缺乏,垃圾既没有充分的利用,也没有统一规划集中进行填埋或者处理,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造成了较严重的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头号天敌,直接地影响了农村的生存环境。

  4.2 我国低碳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多年以来,政府明显强调城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对城市的建设和环保的投入较农村多,而牺牲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农村一直处于环境保护的弱势地位,但由于在工业文明时代农村发展的较缓慢及其巨大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我国农村一直是生态较为理想的区域。但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仅仅强调 GDP的增长,形成了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大量排污的生产模式,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处于矛盾状态,我国农村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是与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是分不开的。

  4.2.1 生产方式粗放,技术落后

  虽然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有"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但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也走进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进了单纯追求 GDP 的误区。在农村科技较落后的情况下,靠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原料的投入来迅速扩大产出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来换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目前,许多地方的乡镇企业工艺、技术落后,以家庭作坊式的粗放经营为主;农业生产经营也比较粗放,农民对滥用环境资源并不敏感,他们主要关心的还是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的产量及经济利益,绝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施肥、耕作技能,全凭经验,过度的使用化肥、农药、地膜,致使土质受损,产量不高。加上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当农民以非农收入当做主要收入来源时,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认同感可能会更加淡漠,粗放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采用工业文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错误的认为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以后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因此,根本就不花心思、不花精力、不花金钱在农业科技的提高上,决策时常常忽视生态目标,不考虑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高增加,有些官员甚至为了晋升,为了所谓的政绩,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以至于后来有些领导和地方的工作都是以 GDP 为指挥棒,致使人口、经济增长与生态、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

  4.2.2 城市的高碳工业及其污染物转移给农村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能源资源日渐匮乏,一些城市的高碳企业负责人就瞄准了农村生态管理的漏洞,觊觎农村的廉价的能源资源,将自己的企业转移到农村去。一些所谓的发展既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攫取了农民对能源资源的利益。城市的高碳工业及其污染物转移给农村的生态自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加上城市生态治理,城市的部分污染物、垃圾的出路也是向农村及郊区倾倒,城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基本上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被当做城市污染的"汇",城市生态治理的部分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建立在城市污染物的转移和高碳企业的农村转移,建立在牺牲农民的生态权益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及农民由于经济上的弱势,也许是出于发展本地经济的目的,错误地欣然接受了这种转移。另外,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致使农村生态更加脆弱,再加上外来污染物的转移对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态环境的干扰影响,导致了农村生态问题的真正形成。

  4.2.3 公众低碳意识薄弱,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突出

  多年来,由于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低碳意识薄弱,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等、靠、要"及旁观的现象。在西方"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其生活方式被彻底物化了,奢侈的消费理念逐渐滋生,渴求大量的物质享受,纵情的享乐人生,并将此当作生活目的。在部分村民的消费模式中,传统的陋习一直存在,一方面农村整体来看并不富裕,另一方面在"好面子"的心理驱使下,还存在大量浪费现象。现在的农村,以汽车和房屋为代表的炫耀性的消费日渐明显,对于农民而言拥有车和房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似乎遗忘了汽车的功能仅是代步工具及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对于彩电、冰箱、手机更是更换频繁,一次性消费品因其便利也深得农民的喜爱,这些消费品在带给村民便利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购买的不是商品,而是生活方式。因为人们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消费也没节制。另外浪费电,浪费水源,随意抛弃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等现象也存在于普通的村民生活之中,这些不良习惯在一定意义上也导致了碳排放量的增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