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机理与应用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5 共4343字
  4 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机理与应用研究
  
  4.1 最优货币区形成的渊源与依据
  
  最优货币区实践与最优货币区的理论研究密不可分,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范围内货币统一的成功范例只有欧元区,且下文将详细讲述欧元区的成功经验,因此,对于最优货币区形成的讨论将以对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形成研究开始。
  
  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政治体系、以关贸协定(即现在的WTO)为代表的贸易体系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货币体系,逐渐从英国手中接过了货币霸权,并最终确定了美元霸权地位。同时,也正是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致使经济学家们开始围绕汇率制度开始了激辩,奉行固定汇率制和奉行浮动汇率制的两大流派各自阐述了观点。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浮动汇率制流派认为,浮动汇率能最大限度的对冲国际收支负面冲击,理由是一个国家工资、价格粘性,国家间要素流动性不足,在面临负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时,浮动汇率制可以避免高通胀或高失业率的极端情况发生,同时,浮动汇率也成了恢复内外部均衡的单一工具;以金德尔伯格为代表的固定汇率制流派则认为,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时,实施汇率调节是有条件的,且单纯汇率调节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还需要国内政策配合。蒙代尔正是在汇率机制激辩的背景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并运用于对当时世界经济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和国际资本有限流动性范式下的分析1.
  
  4.2 最优货币区的内涵与功能特征
  
  蒙代尔(1961)最初对最优货币区的定义是,“最优货币区是指,在此区域内,一般性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相互盯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国家的汇率保持浮动。”即货币区内实行共同货币或固定汇率制,区外实行浮动汇率制,具体而言:
  
  (1)最优货币区是一个经济地理学概念。“货币区”强调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构成,成员国不要求地理边界的临近,但也不限于国界范围,既可以是一国国界之内也可以是大于国界。“最优”则强调通过组建货币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效用最大化,维持内外部均衡,对内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对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2)最优货币区域内实现单一货币或多种货币流通。最优货币区的构建打破了货币流通的边界限制,实现了域内货币的自由流通,可以实现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降低汇兑成本等的功用。
  
  4.3 最优货币区的演化与发展

  
  Frankel(2005)在研究欧元区时指出,最优货币区的属性随时间而变化。根本上来讲,“最优货币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实现货币合作的高级发展形态,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域内经济体内在需求的体现。货币合作的历史与探索由来已久,而 1961 年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则真正掀起了学术届的研究热潮。相应地,伴随着最优货币区理论演化与发展,该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成果也不断应用于欧洲货币合作的实践研究中。事实上,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许多成果,也是在对欧洲货币合作的实践检验与指导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以至于 Bayoumi and Eichengreen(1997)指出“尽管很过经济学家不太中意最优货币区理论”,但“它仍是分析欧洲货币统一的主力”,固定地将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很多报告实证研究前的基础出现。因此,“最优货币区”与“最优货币区理论”之间既有主体研究对象的差异,又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紧密相融,最优货币区的演化、发展过程在欧元区的发展与运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将在 4.4 部分进行重点阐述。
  
  4.4 欧盟构建最优货币区的经验与启示
  
  货币整合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欧洲作为货币联盟的成功范例,为全球其他区域的货币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借鉴。虽然 2009 年底始于希腊的欧债危机不断蔓延,至今仍未完全解决,且从中暴露出了“财税政策相对独立+货币一体化”的弊端也面临多方挑战,但不能否定欧元的成功,因为伴随着危机的蔓延与欧元缺陷问题的出现,新的合作方案会应运而生。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来看,货币一体化是其重要的阶段性目标,从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区内贸易联盟、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到当前的货币同盟,其终极目标是政治一体化。因此,欧洲基于深度合作理念的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4.4.1 坚持分阶段渐进性发展战略,不断深入推动合作进程
  
  回顾 1999 年之前的近半个世纪,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合称)、《布鲁塞尔条约》、《单一欧洲法案》等条约文件的签署与执行,推动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建成共同市场的过渡,并为进一步的货币一体化的奠定了经济基础。
  
  欧洲真正的货币合作始于“维尔纳计划”,该计划提出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分阶段目标及“实现固定汇率和共同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并留下了“蛇形于洞”机制安排遗产,但最终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石油危机及美元危机爆发等多重冲击下而搁浅;1978年,《不莱梅宣言》提出创立欧洲货币单位(ECU)、建立欧洲汇率机制、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并详细规划了欧洲货币体系(EMS),最终在 1992 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及伴随着英镑和里拉的退出而名存实亡;1989 年 4 月,欧洲委员会前期成立的“欧洲经济与货币研究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欧共体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报告》(即《德洛尔报告》),这标志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重新启动,该报告对欧洲货币联盟进行了初步安排,并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加强经济与货币政策协调、完成统一市场构建、缩小成员国差距,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成员国不可逆的实行固定汇率,货币权利和经济权利移交给欧共体机构,遗憾的是,同样受 1992 年欧洲货币危机影响,第一阶段目标未完全实现;1992 年 2 月,欧共体 12 国首脑(或元首)签订了里程碑式文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条约涉及两部分内容,即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明确了欧共体内先后实现“统一市场、统一货币、政治联盟”的目标,并提出了实行单一货币的时间表、具体措施和步骤,以及欧洲货币联盟的准入条件及可操作标准。可见,从欧洲货币单位(ECU)到欧洲欧元体系的建立,欧洲各国合力进行了半个世界的探索,最终以《马约》的签署为界,欧洲货币一体化进入冲刺阶段(如图 5-1),伴随着一系列欧盟首脑会议召开明确了欧元的具体实施问题,签署了《阿姆斯特丹条约》(包含《稳定与增长公约》、《新的货币、汇率机制》、《欧洲的法律地位》三个文件)明晰了欧盟内的就业等问题,扫除了欧元实施前的最后障碍。
  
  4.4.2 从经贸合作到货币合作,坚持经济一体化为前提
  
  雅尔塔体制之后欧洲成为美苏争霸重点,以美国马歇尔计划为始的欧洲复兴计划,西欧联合逐渐成为战略重点,其中以法国外长舒曼主导的“舒曼计划”提出建立煤钢共同体为开端逐渐走向深入,从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成立关税同盟、发展共同市场,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稳定汇率、开放资本市场等多阶段,最终实现组建货币同盟。对欧洲各国而言,经济一体化是货币同盟成功建立与运行的基本条件,这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体现:根据舒曼计划实行煤钢联营、构建六国煤钢共同市场,取消市场间关税、商品限制;在《罗马条约》基础上成立欧共体,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领域实现突破--取消欧共体内所有商品关税、成立共同农业基金,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欧共体财政;成立地区发展基金、建立共同社会保障体系与就业体系,经济一体化初步形成。
  
  《马约》作为规定了构建货币联盟的经济趋同标准的里程碑式文件,从侧面佐证了欧洲货币合作的经济一体化提前:(1)候选国通货膨胀率不高于三个最低通胀候选国家的平均值的 1.5%;(2)候选国长期利率水平不高于三个最低通胀候选国家的平均值的 2%;(3)候选国在加入货币联盟前未发生货币贬值;(4)候选国财政预算赤字规模不高于其GDP 的 3%;(5)候选国政府债务余额不超过其 GDP 的 60%.候选国经济趋同是欧洲货币同盟的重要门槛,换言之只有达到了趋同性标准才能进入实质合作阶段,这也体现了各成员国对经济深入融合或一体化发展达成了共识。
  
  4.4.3 法德两国发挥核心国家主导作用,强力合作推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进程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成功包含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欧盟内部贸易深受伤害,欧盟各国政治上合作意愿强烈,另一方面,随着欧盟内部经济合作的深入与欧洲市场的逐渐统一,对货币深入合作有着客观需求。其中,德法两国被公认为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两国共同主导了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在一体化合作的不同阶段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尽管德国、法国最初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参与其中,但在推进欧洲经济与货币合作进程中两国的联盟合作意愿始终保持强烈之势,两国不但在资金上提供强有力支持,更是积极斡旋调节多国矛盾与分歧,努力探索折中解决方案,为推动欧洲深入稳步整合发展不遗余力,这种强力合作模式并未随着德国经济地位显着提升、德法两国角色地位渐显失衡而受到影响,反而日益强化。
  
  根据欧洲一体化模式的效果来看,在涉及区内共同利益时的协调与决策一般国家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反映,可见欧洲的一体化模式维持的是一种均势,成员国之间反复博弈,主导力量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制衡关系,这反映的也是法德两国的政治态度。因此,倘若没有德法的推动力量,欧洲一体化模式之形成与完善尚未可期。
  
  4.4.4 建立超国家机构,制度化管理模式保驾护航
  
  回顾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不难发现,多层次多职能的超国家机构、职能部门相应诞生,并在伴随着签署的系列文件、法案、技术性解决方案等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煤钢共同体框架下成立的欧洲共同体、欧洲理事会,以协调各成员国诉求;另一方面是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欧洲中央银行、欧洲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和欧洲审计署等正式的超国家机构。以上的超国家机构或部门的成立与运营,实现了统一指挥、高效运作、独立行使职权,为协调各方争端、统一制定与执行相关货币政策提供了巨大便利,也在机构建设层面上保证了成员国间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平等与平衡,促进了联盟的稳定与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各国领导人积极推动,强烈的政治意愿克服了合作过程的种种障碍,是欧元顺利诞生不可或缺的保障。在共同合作愿望的支配下,货币合作按照统一共同市场,建立合作组织,积极设立合作目标和阶段,协调政策缩小差距的方式和顺序。
  
  4.4.5 小结
  
  欧元的启动在世界货币历史的意义是,第一次实现区域内单一货币,对世界各地区探索货币一体化时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欧元的演化路径可概括为准平行货币向单一货币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是发达经济体之问的合作模式。其决定和重要影响因素不仅在于各国之间经贸关系的疏密、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异同,更在于统一的政治意愿--涉及了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规则政策的协调和国家主权向超国家机构的集中或部分让渡(Strauss-Kahn,2003)。
相关标签:金融市场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