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资源论文

新乡市地下水资源现状、问题及节水管理

时间:2016-06-15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513字
摘要

  2014 年入汛以来,河南遭遇 63 年来最严重旱情,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减少五成,严重者减少到六到七成。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导致全省 21 座大型水库蓄水量锐减近1/3,1150 万亩农作物将受影响,部分地区城乡供水安全受到影响,山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就连省会郑州也实行 60 年来的第一次降压供水。严峻的旱情拷问着每一个水资源和节水工作者,也吸引着社会各界对水的关注。

  1 新乡市水资源现状

  新乡市位于豫北地区,总面积 8629km²,总人口 565 万人,属于暖温带地区,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水系,平原面积占 78%.目前水库容量 1.99 亿 m³,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21mm,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 16.97 亿 m³(其中,地下水资源 11.2 亿 m³)。

  河南省属水资源短缺地区,新乡市所在的豫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 315m³,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7, 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1000m³的标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全年 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汛期,局部地区特别是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全市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倘若遭遇干旱或特大干旱,缺水现象将更为严重。即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虽然可以使当地水资源短缺状况有所缓解,但要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环境生态对水资源的长期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可以说,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新乡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地下水分布及开采利用情况

  目前,新乡市城市规划区域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地下水,地下水包括浅层水、中深层水、超深层水(即地热水)。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由南向北(北至共产主义渠北侧)逐渐增大。火葬厂-平原桥-杨岗-张辛庄一线以南水位埋深小于 10m,以北水位埋深多大于 10m.市区大致上以平原路为界,平原路以北水位埋深 5m~11m,以南水位埋深小于 5m.根据观测资料,目前新乡市城市规划区域的地下水,由于自来水公司、火电厂、化纤厂等大企业的集中开采,在共产主义渠北侧周村-小朱庄-李士屯一线形成北东向展布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地下水位标高 60m 左右,最大水位埋深 12m 左右,漏斗面积(60m 等水位线以下)约 16km².卫河以南及市区东部由于开采相对较少,地下水位较高,多在 2m~4m 之间。

  由于每年多家建筑企业在挖地基时打降水井,必须排出地下水,这部分水浪费也很可惜。如何有效利用这部分排水,也是有关部门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专家建议,地下水埋深一般应控制在4m~8m 范围内为宜。因此,从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角度来讲,对漏斗区范围内的地下水应限制性开采。对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应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将其水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 水资源的管理现状

  2002 年,新乡市委市政府在进行机构改革时,明确将“原市建委承担的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职能交给市水利局承担”,“将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体划归市水利局管理”.据此,新乡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于2002 年 4 月正式移交市水利局。原由市地矿部门承担的“地热水管理”职能也一并划归市水利局,至此,新乡市水资源开始进入地下水统一管理的轨道。市水利局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水资源管理,使新乡市的水资源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有效服务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为严格水资源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每年对全市自备水源井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档。2014 年,新乡市自备井 356眼(其中含自来水水源井 43 眼),年开采量约 4000 万 t.二是逐步完善自备水源井智能计量水表。从原来的机械式水表,更新为 IC卡智能水表,再到 2014 年安装采用自备井远程监控计量计费管理系统,一步一个台阶,强化了计量设施的管理和水资源费的征收。三是建立严格的凿井审批制度,严查违章凿井。对提出凿井的单位,认真勘查论证,坚决按规定进行审批。严查建筑工地、洗浴业、洗车行、小餐馆等场所,尤其是对沉降井,严格审批手续,及时封闭回填。四是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每年新建节水工程5 项,建设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3~5 家。五是开展集中封井行动。自 2002 年以来,每年与市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大规模的集中封井行动。六是加强地下水科研工作。设置长观井点,对新乡市地下水坚持日常水位、水质、水温监测,对中深层地下水进行评估,对小店工业园区地下水开展地下水回灌补源等等。通过 10 多年的科学、有效和严格管理,新乡市水资源已逐步走上了合理开发利用、科学保护的良性发展轨道。

  4 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原则

  结合当前新乡市地下水的分布及开采利用现状,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宜采取以下原则:合理开采浅层水、保护中深层水、鼓励开采超深层水(地热水)。

  4.1 合理开采浅层水

  浅层水水质大致上以新乡市共产主义渠为界,渠北水质较好,渠南水质较差,且超标项目多,污染严重。近年来,由于南水北侵,渠北水质逐步变差,市区东北部(临青店)水质进一步恶化,而市区及南部水质略有好转。根据浅层水开采现状及水位埋深,将城市规划区域划分成 3 块,即:严格控制开采区、一般控制开采区、鼓励开采区。

  (1)严格控制开采区,即共产主义渠北侧,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漏斗中心已达15m~17m.为确保地下水的稳定,禁止在该区增建新井,旧井更新也要严格把关,一般情况不予审批。对该区的部分工业自备井予以封停,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对市自来水公司、化纤厂、火电厂集中开采井要严格限制开采量,并适当减少开采井。

  (2)一般控制开采区,即平原路以北(市区),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 5m~11m.该区可以适量合理开采地下水,但应控制建井数量和地下水开采量,避免地下水位下降。

  (3)鼓励开采区,即平原路以南,地下水位埋深小于 5m.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措施、优惠条件,鼓励用户开采地下水,以此来增大该区地下水的人工开采量,减少地下水的蒸发排泄,达到既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又逐步改良、优化该区域浅层水水质的目标。

  4.2 保护中深层水

  中深层地下水在开采初期出现了水位急剧下降的情况,近年来由于控制了开采量,水位埋深保持在 20m~30m.该层水水质较好,为市区南部主要开采层位。但在开采过程中要严格止水,严禁混合开采,防止水质恶化。同时要严格控制建井数量和地下水开采量,防止中深层水位持续下降。

  4.3 鼓励开采超深层水(地热水)

  地下热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功能。此外,地热资源以其能量产出形式简单、使用方便、洁净无污染被誉为“绿色能源”而倍受人们青睐。目前,由于开采量小,我市地热资源未能被充分利用,从而造成了浪费。因此,应加强对超深层水的开采利用,以便创造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5 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

  正如十八大指出的,解决当前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先进地市相比,起步较晚,但从 2011 年以来,新乡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就下步如何更好地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5.1 建立科学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目前,新乡市的供水、节水、排水治污、中水利用等职能还分属不同的部门,因工作职能交叉,个别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的现象经常发生。借鉴先进地市的经验,新乡市宜以水利局为主,将所有管水部门合并,成立水务局,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优势,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5.2 形成以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研究水价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利用经济杠杆,调整利益趋向,建立一种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使节水成为用水户的内在要求,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5.3 提高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

  提前编制用水规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开展地下水科学研究,进一步查清水资源的现状,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5.4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

  把节水型单位(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创建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日常和基础工作,以此为基础,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强化考核,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器具,积极开展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等项目,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5.5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健全地方法规,严守“三条经线”和“四项制度”,强化各级考核,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6 结语

  结合地方实际,严格水资源管理,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新乡市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