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政策研究
【第一章】财政激励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建绪论
【第二章】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机制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我国财政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我国财政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创新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财政激励机制的策略
【参考文献】财政学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探究参考文献
第 2 章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机制的基础理论
2.1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2.1.1 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因素及条件
产业在空间上是否形成集群、集群程度的大小,是由多种促进集群的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这些基本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起到基础的、持续的作用。第一,规模经济。包含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部分。克鲁格曼等人基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将“规模经济”视为“规模收益递增”,即随着企业和整个产业或区域的产出水平的增加,其平均单位成本下降。内部规模经济导致的收益递增要求单个企业聚集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外部规模经济的溢出效应及收益递增则要求企业尽可能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在生产和服务上彼此相联系。这两方面的规模经济给产业集群带来的成本降低和生产率提高,会吸引意图获得超额利润的外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企业及机构加入到产业集群,使其发展并自我延续下去。第二,空间成本。成本对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包括生产要素、产品、劳动力和信息等的运输或传输的成本;交易成本,不包括运输成本,包括有关物品交易的信息搜集成本、履约成本、谈判成本、交通成本、违约成本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或费用,通常加总起来数额会非常巨大,显然为了最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有经济来往的企业倾向于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第三,消费偏好。一般来说,消费者对物品和劳务的多样化的偏好使得众多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内部和外部的经济资源,生产和提供尽可能多种类的商品和服务。如果说规模经济和空间成本是从供给方面提供了产业集群的动力,那么人类多样化的消费偏好则从需求方面提供了产业集群的动力。第四,政策和制度支持。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其存在的时代、国家以及地区等外部环境。新制度经济学派把制度因素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重要的外部条件,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否和发展好坏都依赖于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和政策是否能够给予足够的扶持,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体现的尤为明显。
2.1.2 产业关联驱动众多企业形成集群
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技术和经济联系主要由两种技术关联关系形成,一是基于垂直技术关联联系,由上游企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向下游企业的扩散而引起的;二是基于水平技术关联关系,在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间引起的模仿创新形成的联系。虽然不同产业内部,以及产业间的关联效应迥异,但是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离开其他产业而单独存在。许多关联性强的产业内的企业或是自发性的、或是在一些外部政策和制度支持下,初步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最初形式),同时吸引到同行业或其他产业的企业以及辅助性企业或机构加入集群,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2.1.3 区位因素和要素禀赋催化产业集群形成
某一区域的区位因素以及要素禀赋是该区域内的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外部因素。现代的区位因素和要素禀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包括地区气候、地形、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等;二是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等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分布与流动实际上即受到自然环境方面的区位因素的影响,又通过累积性的影响改变着自然区位因素。作为外生条件的区位因素能为作为伴随着劳动力与资本等内生流动机制的产业集群提供推动性的力量,决定产业向何处集群。一般来说,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容易吸引不同的企业和组织进入,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2.1.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的特殊性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特征明显,高新技术企业更加倾向于以集群的形式存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高新技术产业的的特点决定了其区位一般趋向聚集于具有智力资源密集、信息灵通、良好的经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发达、交通通信便利的地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发达的服务业可以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高智力人才,同时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信息交流,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加入到科技园区;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商业化;政府机构等管理部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前期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知识产权管理以及集群内部规则和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部分工与协作是一种复杂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产业内部的技术经济联系包括水平和垂直联系两种。由于许多高新技术产品的专业化程度极高,生命周期短暂,高新技术产业上下游企业还通过原材料加工到最终产品销售等生产和流通环节,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紧密的垂直关联。对于基于垂直技术关联关系进入集群的企业,可以利用位于上游的企业创新中溢出的一般性知识和共用专门知识,来进行创新。对于基于水平技术关联关系进入集群的企业,通过利用率先创新者溢出的知识、市场信息和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可以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创新中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缩短创新的技术实现周期和市场实现周期,减少创新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技术的扩散和溢出效应可以显着地降低以相同或相似技术和工艺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同时显着地提高产品的质量。【2】
综上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注定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一些重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支持。政府作为重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造就者,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 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政府介入或者财政支持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必要的。从理论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公共经济理论把政府看作是公共物品和劳务的供给者。高新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特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存在一定的公共性。知识和信息是集群内技术创新的源泉,而后者是带来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些新生产手段、新工艺、新管理方式等等具有普适性的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公共物品,私有企业的科研机构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生产这些“产品”,或者即使生产出来也只会申请专利,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技术和产品壁垒,形成垄断,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竞争和发展。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等的合作,共同解决集群内企业创新源的问题,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在集群内助力形成合理的、可持续的知识溢出效应和信息传递效应。
第二,根据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作为地区所有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受托人,应该尽可能地履行该受托责任。一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定会占用该地区的部分公共资源,包括土地、自然资源等等,可能还会带来污染和资源浪费等负面问题而影响公共利益,这些都涵盖在地区的公共事务里面。地方政府作为本地区公民的代理人,为了维护公民利益,需要协调发展地区经济以提高地区公民未来生活水平和提高当地自然和生活环境减少污染两方面要求。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并且综合考虑其他公共事务和目标,实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包括公共经济学派的各国经济学者和理论普遍认同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失效是广泛存在的。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完全由私人经济来主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肯定会带来供给不足,甚至会严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各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失效”,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等,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利用财政激励手段和产业、税收、人才等政策的支持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弥补市场失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市场失效经常体现在其外部性方面,集群内的公共设施、共享信息等公共资源的使用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许多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通常会尽可能地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去使用,成为“免费乘车者”,使得公共资源的收益远无法弥补其成本,造成外部不经济,这就需要政府主动介入,对牟利者收取费用,对不利者提供补贴,实现市场均衡。一个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市场失效(信息不对称)的例子就是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建立的特殊困难在于创新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脱节,创新源与企业创新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如果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连接各主体的创新活动并产生化学反应,需要一个缓慢且分散的运动过程,导致技术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提高技术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的引导下,各类企业可以有效地开展多方位、多渠道的集体技术创新活动。同时,无论是公共经济学派还是公共管理学派,都强调政府应该为地区的发展构建必要的服务体系。构成该服务体系的众多企业或机构自发加入到集群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就需要政府引导甚至政府牵头或出资建立相关的服务或支持机构或部门。
此外,公共经济学派也强调,我们在肯定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政府或财政的局限,就像市场存在失灵一样,政府也存在失灵的状况。政府政策及财政手段同样存在失灵问题,可以用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理性来解释政府失灵问题。信息不对称决定政府的知识远远小于市场知识,希望政府来完美地纠正市场失灵是不现实的。政策是建立在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即便政府政策已经落后、需要调整,为了维护政府权威以及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政策又常常维持一定时间,市场变化快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所以政策失灵是难以避免的。有限理性不但存在于个人和企业,同样存在于财政支持方面,即使政府拥有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也不可能做出最优和最完美的财政支持方案的选择。因此,政府的努力目标应致力于以最小政策和财政手段失灵实现最大程度地弥补市场失灵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3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的落脚点及路径分析
由上面的理论分析可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学者对于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范围、维度以及力度都有争议,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甚至不同特点的产业集群,政府支持行为也会有所区别。根据公共经济理论,政府或财政的干预市场生产活动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政府承担生产责任,同时决定产出如何分配和产品的定价,并自主销售,以收入补偿成本或达到特定的社会福利目的;第二,公共生产,产成品委托给私人部门销售给消费者或者给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受托私人部门收取一定费用或一定销售收益抽成;第三,私人部门直接向公共部门提供生产品或服务。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或经济手段,鼓励或限制特定的私人生产和销售活动,旨在保证企业以合意的形式行动的政府管制下的私人生产。但是政府干预必然会带来一部分对经济的负面效应,即对私人经济的“挤出效应”,而且公共部门的效率一直以来受到普遍质疑。
如果把某一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看作一个经济主体,根据边际效用理论,这个经济主体在公共支出和私人产出之间存在一个效用的“权衡”,我们可以用若干簇无差异曲线 U(G,P)代表该主体的不同公共支出(用字母 G 代表)和私人产出(用字母 P代表)的组合下的效用集合。同时该区域的资源禀赋一定是有限的,则在该区域内公共支出所用资源和私人产出所以资源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用若干簇预算约束线 F(G,P)表示这种关系。将两组曲线表现在公共支出--私人产出平面上,如图 2.3,我们就可以得到在预算约束既定条件下,效用最大的产业集群内的公共支出和私人产出组合,或者在效用既定条件下,成本(费用)最小的产业集群内的公共支出和私人产出组合,即图中点 E.现实中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比较复杂,从整体看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必须是开放性的,同时还要是非平衡性的。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必须是开放性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只能向熵增加的方向演化,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封闭系统可以形成“低温而有序的结构”,但它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是“死”的结构,也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系统的熵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系统内部的熵增和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的熵流,系统内部的熵增恒为正,而熵流则可正可负。如果熵流为负,且绝对值大于系统内的熵增,则系统就有可能向熵减的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这就说明,尽管开放可能会带来干扰,但不开放就没有发展和演化的可能。相似的,如果产业集群是封闭的,就难以形成与外界的技术、信息、资源等交流,同时也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的经济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即使规模很大、产值很高,也是违背市场规律和需求规律,浪费资源生产出来的都是无用的东西或者是“坏”东西,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必须是非平衡的,或者说是远离平衡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出,只有远离平衡,系统内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内部存在的微小涨落放大为巨涨落,系统才有可能突然进入一个新的更有序状态,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只有在非平衡状态下,才存在着分工的显着差异、分配的显着差异、投资的显着差异、利润的显着差异,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保证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从而使微小涨落产生建设性作用,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远离平衡意味着集群内部各元素是非线性关系的,会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营销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反馈机制,形成技术、资金、研制者之间的相关作用,形成有序的、高效的产业集群效应。开放性和非平衡性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和文化的一部分,政府在前期培育集群阶段,应致力于促进集群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性。一方面,通过财政投入构建起完善通畅的外界与产业集群交流的网络和渠道系统,以及区域合作网络;另一方面,财政激励可以定位于培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良性竞争,员工的动态激励机制等。显然,培育型的政府更多是充当规则制定者或是裁判一类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参与竞争。
从产业周期角度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依次经历孕育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孕育期主要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其他资源的成形阶段,这阶段独立的、有一定规模企业比较少,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的技术保障推动产业走向初创期。初创期会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对于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也开始形成,此阶段研发成果至关重要,一些将其开发出的新技术投入到产品生产和制造的先驱企业会首先占领市场先机,前两个阶段都具有极高的产业风险性,前期投入尤其是研发费用较大,还未形成成熟的产品和技术市场,基本上无盈利。到了成长期,高新技术产品开始陆续投放到市场中,对于产品和通用技术的需求也逐渐形成,先驱企业开始经营其高新技术产品并获得超额利润,后进者也通过模仿和溢出的知识抢占市场份额,同时许多服务型企业也加入到产业集群中,帮助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并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此阶段风险程度减弱,产业步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企业获得高额回报,伴随有亏损企业被淘汰、新企业加入的“优胜劣汰”,整个产业的前进速度有所减缓,企业的快速膨胀的步伐也慢下来,产业成熟期来到。到了成熟期阶段,整个产业恢复到长期的稳定增长水平,风险水平也降到最低,企业也回到平均利润水平,市场完全成绩几近饱和,“现金牛”企业也停止扩张,创新活动也停滞下来。相类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也大概经历了这么四个时期,只是区别在于孕育期是产业集群的筹备和建立阶段,可以把前两个阶段看作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期。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孕育期和初创期需要大量的产业集群建立必需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以及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亟需政府直接投资建设、转移支出、税收优惠、产业支持等财政激励手段。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也是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从高新技术或工艺的研究开发、到产品的生产与制造、最后由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应用,通过技术扩散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内从科学研究、试验发展、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成果扩散直至规模化大生产的各环节组成的系统,如图 2.4.它实质上是一个纵向链条,链链相扣,由前至后顺序运作,任何一个链环衔接不畅,均会引起该纵向系统的功能障碍。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只有遵循这一纵向链条系统才能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政府作为“看不见的手”,不可能替代企业完成每阶段的任务,应该做好隐性、间接地“培育”工作,即利用财政工具引导产业化纵向系统逐步有序和完善,防止“脱节”现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部创新机制是集群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机制可以细分为三个子类: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这些创新的主体不只包括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还包括企业的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总称为“官产学研”.现实中,集群内的创新活动并不是企业的“闭门造车”,还依赖于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富有冒险精神,科研院所的技术咨询和指导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所有参与者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官学研”的最大联合效应。此外,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失败的可能,那么自然会存在风险,而且创新得出的新技术或新工艺也不一定都是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起正面作用的,可能是有悖于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和国家宏观战略目标的,比如说研制出的可以替代食物原料的某些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等。这些都违背政府或财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初衷,应该以合理正确的方式进行限制和禁止。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终要通过生产出的高新技术产品的买卖持续存在下去,财政激励机制落实到微观层面,就是财政资金融合到每一个高新技术产品的成本中,最后通过产品的销售得以实现其价值。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特点,可以讲高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调查研究阶段(A)、设计开发阶段(B),筹备生产设备及原材料阶段(C),批量生产、投放市场阶段(D,该阶段又可细分为D1、D2、D3)。产品在开始阶段只有净投入,无收益,当经过时点 M 以后,通过市场营销开始实现收入,最后逐渐收回成本,实现利润,如图 2.5.以培育为理念的财政激励应该在产品周期的 A 和 B 阶段给予支持,尽量减少 ACM 包络面积(前期投入),增大 MKF 包络面积(后期回报),待产品成熟投放到市场后退出,实现其价值。最后,政府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以财政直接投入的形式。为了契合公共财政的理念,必须要重视每一笔投入资金的效益,所以应该用社会成本--收益分析法对产业集群的财政投入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之所以用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是为了区别私人部门的成本--效益分析,即政府评估一个项目时不仅要评估其盈利水平,还要注意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这些往往很难以数字来计量。借助社会成本--效益分析法,将投入到产业集群的财政资金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与资金成本进行比较,总效益大于成本,可以说明该财政资金的使用是有效的,应该继续支持该项目或同类项目;总效益小于成本,则说明该财政资金的使用是低效的,应该将资金转移到别的地方或是停止该项目防止资源浪费。
本部分首先从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特殊性说明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政府提供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支持,且重点在培育环节;然后从公共经济学等理论角度阐述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必要性;最后在政府参与的前提下从理论上分析了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的落脚点和路径,为接下来的现状和实证分析以及创新财政激励机制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