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财政激励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建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4 共665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政策研究
  【第一章】财政激励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构建绪论
  【第二章】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机制的基础理论
  【第三章】我国财政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我国财政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创新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财政激励机制的策略
  【参考文献】财政学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探究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是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 投入高、附加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特征明显。由于其公共性、外部性,借助私人经济无法充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作为高端先进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地区的经济实力,一国的产业结构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亟需政府通过一定的财政激励手段和政策制度安排,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集群。

  1988 年 7 月,国家科委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的要“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关于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在全国开始实施“火炬计划”,第一次正式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同时将生物技术等 7 个领域作为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领域,并且提出了创办“科技型企业”(又称“高新技术企业”),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实验区”的有关方针。进入新世纪,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也提出把自主创新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作为今后 15 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的重点,同时指出要“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培育新兴产业”.先后组建成了中关村科技园、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几十个产业开发区或科技园,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和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由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或产业开发区都体现出政府主导型的特征,所以财政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尤其是初中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虽然已初见规模、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战,全国各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重复建设;二是没有产业分工和产业特色,结构趋同化,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三是集聚效果不明显,开发区中各个参与者彼此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度不强等等;四是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政府财政责无旁贷。

  综上,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战略目标,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能够在全面整合创新资源和综合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新兴发展平台;同时以集群辐射效应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些都必然要求政府的主动参与和支持。公共经济理论强调:在充分借助市场机制的条件下,政府应积极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具有乘数效应的财政激励机制更是关键。所以,研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机制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机制相关理论和现状的研究,结合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国家宏观战略目标,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财政激励机制的策略,用来指导我国政府参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具体实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的概念就来源于产业集聚,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最早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于 1990 年在其着作《国家竞争优势》[1]一书中提出的。1998 年,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2]一文,通过构建“钻石模型”探讨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动因,系统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进一步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阿尔佛雷德·韦伯(Alfred·Webber)《工业区位论》[3]中引入聚集因素,认为工业的区位聚集因素主要有四个:一是技术设备的发展促进生产过程专业化、二是劳动力的高度分工、三是市场化程度高、四是经常性的开支成本促进工业集群引发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共享。新经济地理学派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4]在 D-S 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国内学者在参考国内外理论研究基础上,也取得了产业集群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赵玉林(2010)[5]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或者具有上下游关联关系的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并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价值链、供应链等形成区内企业之间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马静、肖晶(2011)[6]认为由于产业的关联效应以及技术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扩散性,使得产业集群成为大量技术创新的载体,从而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基于政府或财政参与的视角,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得出了很多理论和观点。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2008)[7]用公共经济理论的观点,分析了知识与技术的“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强调政府应该介入某些产业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逯宇铎与兆文军(2010)[8]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作为引导产业发展的经济组织,政府应该发挥指导、规范和服务三方面的作用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曹燕萍、李恒等人(2006)[9]认为,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溢出效应以及高技术研发投入的高风险使私人领域存在市场失灵,为了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各国政府都会采取财政行为来干预。胡兴旺(2009)[10]指出了我国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从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整合财政科技投入资源、突出财政投入重点、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推出高新技术产业政府采购激励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韩凤芹和周斌(2011)[11]从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探讨了政府采购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徐作圣等(2007)[12]以中国台湾高技术企业为案例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竞争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基于政府或财政参与的视角。Feldman MP(2004)[13]认为本地小型创业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政策支持。

  Michael.E.Porter(2000)[14]对地区经济增长、全球竞争、地区产业集聚等要素的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快速变化和全球化的竞争都对某一地区的地区经济带来冲击,许多地区建立起产业集群机制来应对外部竞争,这其中需要企业、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团体广泛合作。Chou Tsu Lung,Ching Chia-Ho 等学者(2011)[15]以无锡半导体产业园为例,研究得出即便没有外资因素,只是依靠本土企业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官方机构、科研院所以及本地资金,依然可以实现地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赵玉林(2010)[5]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类型有资源指向型、大企业中心型和政府主导型,我国大多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等都属于政府主导型。刘珂杰(2002)[16]进一步指出基于两种技术关联关系的企业创新中溢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会使得许多同行业企业或是上下游企业加入到产业集群中,意图能够更方便、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缩短创新的技术实现周期和市场实现周期,减少创新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贾丽娟(2010)[17]阐述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必要性、制约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作出正确引导;同时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面临的问题与成因,最后详细阐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彭澎与刘倩(2006)[18]探究了政府扶持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生成过程,认为政府尽管在高技术集群的生成和发展中有较大的行为空间,但它仅仅是集群生成和发展的环境培育者,而非集群的缔造者,它的作用包含战略规划、平台建设、政策扶持引导、文化环境营造、网络培育、秩序规范等方面。牟绍波(2011)[19]考察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内在机理,认为地方政府应当全力培育和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或机构,着力提升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最终提升集群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盖文启,张辉,吕文栋(2004)[20]对比分析了美国硅谷地区、英国剑桥工业园、印度班加罗尔地区等国际上成功的三个高技术产业集群,从而总结它们发展的经验,得出启示。

  通过梳理和总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大部分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都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影响因子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也有分析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对于重点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环节的财政激励机制,国内外却没有多少研究成果,这便使得本文的研究有了价值。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高新技术”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溯源于我国的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的概念结合了“高技术”和“新技术”的特征,可将“高技术”定义为以当代尖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型高层次实在技术群,它具有“七高一短”的特征,即高战略、高竞争、高投资、高渗透、高智力、高风险、高收益和短周期。本文将对高技术和高新技术沿用统一的说法,即高新技术--为建立在综合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知识、技术和投资密集的技术群。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被解释为由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和资本高度密集、R&D 投入高、附加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以及对高智力人才需求旺盛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本文所研究的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或者具有上下游关联关系的产业的企业以及支持性的社会组织机构、研究院所等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并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价值链、供应链等形成基于企业的区内各参与者之间以地方网络为基础的正式和非正式协作的产业体系。各类产业基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同类或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表现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互动共生效应。产业集群按其形成的主导力量的不同可分为企业自发型产业集群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对于企业自发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形成机制主要是某一大企业或核心企业为中心,外围或塔座分布着众多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链的中小企业,或者某一专业性较强的产业内众多上中下游小企业自发聚集于某一区域,形成长期稳定的生产或经营协作关系。对于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是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自上而下”规划指导催化而成的。第一种产业集群多出现在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市场机制能够高效运行,多数集群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比较成熟,政府的干预活动比较简单或者根本不需要干预。第二种产业集群的开始建立、不断完善、发展壮大等等环节都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深度参与,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这种形式。我国大部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也都是如此,因此本文基于第二种产业集群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聚集,形成上、中、下游及平行和垂直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和服务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征有:第一,数量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空间上聚集于某一区域;第二,高新技术企业间以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基础,同时兼有区域内部的良性竞争;第三,形成具有稳定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在该网络下,包括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型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等行为主体通过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第四,集群内部的以技术经济联系为基础的竞争和协作、以及高技术产品的特点和研发的高投入,使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明显比传统产业要多要快,带来知识溢出效应;同时通过知识的流通和扩散,加速区域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对于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学对激励机制的研究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以效用最大化或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鼓励和抑制两方面分析促使个人、企业等经济行为主体遵循其理论的最大化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以及系统、稳定的制度性安排。财政激励机制是国家财政手段和财政政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表现,是政府利用财政手段,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直接投资、政府采购等,提供的一系列的激励措施、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四大财政职能。本文研究的是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为对象,包含一系列激励手段和制度安排的财政激励机制。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本文拟在借助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财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础理论如产业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依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的落脚点和路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其次从产业集中度、财政支出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典型的产业开发区或科技园的案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我国财政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实证分析,并指出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前面几个部分的研究成果,从基本思路、落脚点和具体的创新财政激励机制建议,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提出创新我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财政激励机制的总体方案。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一是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本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分析得出最适合的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角度和模式,以及最佳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机制。然后利用相关产业数据,建立恰当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是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政府参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文献资料,通过归纳总结,得出一般性结论和规律。另外,本文还采取实地调研的方法,搜集国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案例需要的资料和数据。

  三是案例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本文不仅对我国国内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了案例分析,而且通过总结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政府行为,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财政激励机制进行比较研究,意图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机制创新策略。

  1.5 创新点及不足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

  第一,通过以微观的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财政激励机制为研究视角,同时结合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等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联系到当前我国急需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现实、全面整合创新资源和综合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目标、以及大力发展科技、信息等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给出顺应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建议。

  第二,结合公共经济、空间经济以及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原理,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从理论角度分析财政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必要性,指出财政应把重点放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建成和发展的初期)并分析财政激励的落脚点和路径,从多理论角度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财政激励机制。

  本文的不足有:

  一方面,本文的研究要求笔者对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高新技术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文献整理和系统梳理以及理论分析的过程中,由于笔者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有限,可能会出现未及细化及疏忽研究之处。同时限于篇幅关系,本文仅从财政激励机制角度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企业和其他机构内部管理等角度的研究,也缺乏财政激励同这些要素的协同效应。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全面、综合地对课题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用到的数量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可能不够准确和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由此得到的结论可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片面,从而可能影响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对于文章内容的不成熟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同时也欢迎对此文研究内容感兴趣的同志与本人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