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平民化理念的应用(2)

时间:2016-10-20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6261字
  (二)巧作悬念,吸引受众
  
  国际纪录片的成功制作标准,就是”平民化“与”造悬念“.在节目开始,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30秒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再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比如说还有远洋捕鱼的林船厂,前面几天都没有收获,后面他能捕到鱼吗?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在比如《五味的调和》一集中,广东的阿鸿做糖葱薄饼,讲了熬制糖料,画面一转讲到了峡山的阿植的鸭脯店,于是阿鸿如何做成糖葱薄饼又形成了一个悬念。这些悬念环环相扣,使观众看得有滋有味。纪录片里的这136些”小人物“的故事,就这样用”蒙太奇“的编辑手法串场,再排序出场。整个故事没有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实实在在的讲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与生产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达到善于讲故事以吸引观众的最终目的。
  
  四、大众文化认同,引发人文精神的共鸣
  
  (一)以美食呈现文化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和历史巧妙地掺绊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历史的醇厚。我们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看到的都是东南西北各方水土生活着的人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尽管他们有着劳作的辛苦,但收获的喜悦和灿烂的笑着传递着他们的满足与感恩。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感激自然的馈赠;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漫长的交融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表现出了人类生命的智慧,从而进一步传达出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
  
  (二)以文化传承精神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每个篇章,细细品味,无不是在向传统致敬。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人表示边看、边流泪的原因。一道道美食除了勾起观众的食欲,也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简单、家常的菜肴,反而让人越是容易泪流满面。”小时候的味道“、”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到影片中的一幅幅画面,尤其是和家乡有关的部分,亲切感溢于言表,但也让离家在外的萃萃游子平添一分乡愁。在纪录片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然后再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既有制作的技巧,也有艰辛的劳作,更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裹的祖国山河。
  
  《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人文精神,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乡情,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们真诚的感动,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这种对中国美食朴素细腻的描述方式,对中国人和事物的关系的巧妙处理,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人文精神的传承。
  
  五、平民化的审美趣味
  
  《舌尖上的中国》在审美趣味上追求生活中的自然和本色,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以小视角反映大时代。该片选取了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中国人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例如,在《自然的馈赠》一集中,介绍了藏民采松茸、山民采冬笋、渔民捕鱼的故事,”猎而不绝“的思想贯穿其中,反映出中国人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超越了自然。食材是自然给予人类的一种馈赠,人类通过智慧将它们转变为各式各样的美食,则更是文明的创造和文化的成就。
  
  我们在每一集中都能看到众多美食代表人物展示自己劳动成果时淳朴的笑容,这些笑容被抓取,放慢,连接成一组镜头,这是最自然的笑容,最本色的笑容。这些笑容里包涵了普通大众生活的艰辛,包涵了他们的劳动智慧,也包含了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与梦想,这种最平实的表达才是最真的美。
  
  六、给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无疑,《舌尖上的中国》就其自身来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为当下中国纪录片走出困境树立了典范,还为未来的电视纪录片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下,娱乐化、庸俗化的潮流几乎淹没了精英文化,纪录片作为传统精英文化的一种载体,必然需要寻求一种既不失文化品位又能被大众认可的新的生存模式。《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未来发展的崭新之路。核心突破在于纪录片的自我定位,以往纪录片定位于精英文化,涉及的一些领域专业性太强,或是不能引起大众普遍的兴趣,《舌尖上的中国》则遵循了”民以食为天“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选取大众审美普遍认同和感兴趣的中国饮食文化为切人点,但并没有介绍满汉全席等高端美食,而是降低视角,平视百姓日常餐桌,让观众看后觉得又新鲜又亲切。把平民化视角倾注于创作的整个过程中,以受众为本,让受众感受到真实力量的震撼,文化力量的启迪,理性力量的凝聚以及审美力量的感染。
  
  在这个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要在电视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从创作的本身找出路,更要从现众目良中找方向。)丈到题材、拍摄刊象的选取,小到每个镜头、每州、画面的组接、解说同的编写、效月毛音的搭配等等,都要先号虑到受众的心理,就要把视角平民化,寻找社会大众最关心的话题。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成功不难看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色彩还要与中国当代的时代印记相吻合,才会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产生接受行为,并引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辉煌发展还需要我们对纪录片受众群体的培育,纪录片创作团队的不断进取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大力呼应。
  
  参考文献:
  [1]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J].北京:新闻大学,2012(2)。
  [2]孙剑英。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J].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7)。
  [3]李明娟。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受众细分[J].北京:新闻知识,201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田2.
  [5]彭吉象。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与策略[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董妹。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J].科技向导,2012(14)。
  [7]钟大年,雷建军。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谢勤亮。一个消逝的频道-访深圳电视台原纪实频道申晓力[J].新闻记者,2008.
  [9]CCTV一10频道简介[DB/OL].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http://www.cctv.com/Homepage.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