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平民化理念的应用

时间:2016-10-20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6261字
  《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甚至掀起了一股“美食热”,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的电视纪录片论文,供大家参考。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平民化理念的应用

  原标题:平民化视角浅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甚至掀起了一股“美食热”,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电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切入点,以众多人物故事为叙述载体,通过平民化独特视角,以情动人,带给我们美食餐餐的同时,又给观众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的艰辛与智慧。由《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可见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意识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平民化视角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甚至掀起了一股“美食热”,可以说是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巨大的成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在国内众多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令人眼前一亮。“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该片的成功不仅是运用了高清拍摄的高科技手段,文案的编写也美轮美奥,更重要的是该片的制作体现了一个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就是纪录片的平民化视角来选题、纪录、制作。片中有人物、有故事;有美食、有情怀,用真诚打动观众;片中也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正是这些特色使纪录片实现了平民化的表达,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一、平民化是纪录片的灵魂
  
  纪录片“平民化”的创作理念,我们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创作理念。这种创作理念又体现在:(1)纪录片题材的选取上,要从老百姓的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2)纪录片内容的呈现上,运用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使观众唤起心理认同和感情共鸣。(3)从纪录片审美效果上说,“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记录普通人群最朴实最自然的生活实况。除此以外,纪录片平民化创作趋势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空间背后隐藏的深刻的真实,挖掘日常生活空间背后蕴涵的普遍的人性。下面我们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上是如何体现平民化理念的。
  
  二、平民化的选题,精良的制作
  
  (一)以吃入手,以小见大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选取中国美食作为题材,中国人历来讲究“民以食为天”,选取这样看似简单但又无比重要的主题,是央视纪录片创作者们和纪录片频道的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积极尝试。人类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着名美籍历史学家孙隆基教授在其代表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将以“吃”、“口腔化”为突出特征的“身体化生存”视为中国文化最重要、最坚固的深层结构之一。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选题展现的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国家多民族对于各地美食的文化记忆,展现了美食与中国人、与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和谐共生、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该片是对央视之前大型纪录片,如《故宫》《大国崛起》的国家文化、宏大叙事方式的一种绝佳的补充,“做中国文化的代言人”是其广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片中可以看到所选的一个个美食不仅具有地域的代表性,也具有极强故事性。《舌尖上的中国》在选题上无疑是成功的,即有原生态的记录,又挖掘了我们熟悉的生活中所不熟悉的那部分素材,这就是平凡的美。可见选取观众感兴趣的主题,挖掘素材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情说理,以事感人,制作出有灵魂有生命力的纪录片,才能获得纪录片的成功。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从中国人最为擅长的“吃”人手,但却没有仅仅停留在美食介绍、烹饪手法等浅层的表现,更不同于那些以消费引导为目的的美食节目,而是在呈现各色美食、挖掘饮食文化的同时,品读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传统以及变化着的中国,它既是对自然、传统美食、生命智慧、文化精神的热情礼赞,也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吟唱出的传统中国乡土世界一曲无奈的挽歌。
  
  (二)以美食为载体,传播知识
  
  《舌尖上的中国》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尽管也体现在知识、信息传播的专业化上-该片融合了烹饪学、民俗学、文化学、历史学,甚至植物学、动物学多种知识元素,引领我们破解已知。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提高了受众的文化认知力、选择力和感悟力。饮食文化的视角选取,既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创作者们将目光从缥缈的历史及枯噪的城市移开,开始将镜头对准平凡的芸芸大众,“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使中国的老百姓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了自己及身边的人,老百姓成了真正的主人公,在这背后潜藏着的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转型。“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2〕而《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散发着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的审美情趣,所以能引发人们的兴趣。
  
  (三)专业化团队,再现本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先期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开展深人调研,并将探视的目光伸向海外,更多地向国际纪录片学习和借鉴,借以拓展创作思路和确立基本理念。《舌尖》在纪录片风格上借鉴了BBC的《美丽中国》,它是一部BBC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中国山水独特的风光,而且更多地展现了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庸常生活形成强烈对比。
  
  电视纪录片《舌尖匕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人,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巧位摄影少耐白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三、平民化理念,故事化场景的运用
  
  (一)以普通百姓为叙述主题视角,平民化展现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没有高高至上的口号宣传。有的只是故事里的小人物,故事里的朴素情感。这样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平民化视角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更多的是理解为受众中心论,传播内容只有与受众实际利益最大关联,才会有良好的传播效果。只有深人了解受众,以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来传播信息,栏目、频道才能生存。因为受众掌握着主动权,已日渐成为传播活动中主动的、有选择的媒介内容的主宰者。“[3]
  
  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在纪录片中也少见”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讲解,更多的是与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该片没有把美食流传的历史或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习惯或者各类美食及食材的描述作为表现主体,反将”普通人在普通生活制作的家常美食“作为叙事的主要载体。镜头记录了这些劳动者在生活中与美食有关的点滴片段,其中既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也有对家乡美食的颂扬和传播。我们看到的是手工挖莲藕、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摸摸的陕北老汉,手工制虾酱的大澳老人等等。
  
  有”人“便会有”故事“,生活中原本的那些事远比任何电影、电视中描述的戏剧性来得更真实,人的出现是《舌尖上的中国》平民化表达的关键。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构成了整部电视纪录片的细节主体,一样样美食的诞生,累积成为中华食谱发展中的明珠。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电视美食类纪录片的探索不能只埋头于美食的创作,食材的样式和地域特征的展现,还要能抬头发现贴近这些美食周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发掘他们真实的、具有时代感的事件和故事,在讲述美食的同时,又带给观众一个又一个的感动。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同时,我统计了下这短短7集的节目中,出现55例美食代表人物,也就是说,这7集的时间里为我们讲述了55个故事。纪录片对这些故事的温情讲述流淌出浓浓的亲情和幸福的喜悦。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