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基于价值的管理学方法论构建(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2-01 共12819字
  ( 三) 管理的本质再探讨
  
  1.我们未曾离开本质
  
  “什么是管理?”与“管理是什么?”这是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问题。管理是什么? 管理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是解决管理学科总体方法论问题的出发点。
  
  在展开讨论之前,笔者以一个禅宗公案做为引子。中国禅宗有一位洞山禅师,因为早期不能理解佛教《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句话的含义,所以长期参访。有一天在水渠边洗脸时,看到水中自己五官的倒影,忽然大彻大悟。写了一首偈子流传后世:“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洞山禅师的偈语,表明了他对现象与本质之关系的领悟: 外面千山万水,千万种变化的现象,都不是我们所寻求的本质。而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情境中,时时都会遇到本质之理所演示的现象。这些现象脱离不开事物本质的道理,而道理却不应该理解为这些具体的现象。应该这么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才能够适切地做到知行合一。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管理的本质之前,被观察的管理学的种种理论与实践,总体可以被看作人类世界的一类“现象”.这类现象,与人类价值目标追求以及所采用的工具有关,它们虽然是客观的,却又有待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为它们赋予意义。这种意义的赋予,属于人类“科学精神”的层面。科学探索起因并决定于科学精神的追求,而科学精神,却不受科学水平或形式的局限。在这一点上,管理学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精神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这是不是管理学的本质呢? 或者这是接近本质、与本质相关的线索?
  
  管理学领域对于管理的性质的最初看法,会非常实际地影响管理思想所达到的理论层面。如果从“理以事显,事以理成”的事理关系来看,理论认识与表达的适切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理论与实践的效果。对于管理学顶层方法论缺失,而管理学理论丛林密布的现实,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种能够为管理学开辟视野的,更接近管理本质意义的表达,来陈述管理的性质。老子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告诉我们所谓的本质,一刻不离的伴随着我们,如果它能够与我们分离,它就不是本质。所以,我们寻找的实质必定时时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管理研究与实践中,这个道理在我们真正实证确认之前,与其说是真理,不如说是信仰。
  
  2.对管理定义的观察与评价---出于对本质的探求
  
  为了探寻管理的本质并为它找到具有总体意义的方法论,我们需要先来观察管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泰罗(Taylor)[12]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在泰罗看来,管理就是指挥他人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工作。西蒙(Simon)[13]对管理的定义是:“管理就是制定决策”.法约尔(Fayol)[14]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对管理的看法颇受后人的推崇与肯定,形成了管理过程学派。德鲁克(Druck-er)[15]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他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 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明茨伯格(Mintzberg)[16]认为,管理是指一定管理主体对管理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以优化运用相关资源,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实现一定价值目标的社会化活动。管理不是驱使人尊重、平等、信任、合作和分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管理不是科学,甚至不是技术。笔者注意到他对于人类活动的内在价值有深度的敏感,值得钦敬。
  
  上述对管理的诸多代表性定义中,除了西蒙,都采纳了管理活动中多种行为的描述来定义,属于用表象来表达的一类定义。管理的本质要揭示的是管理活动过程中比较深刻、相对稳定的并具有内在联系的属性和特征[17].西蒙的定义,具有一而贯之的简洁与纯净。遗憾的是,决策似乎还不够本质,因为决策行为本身是有所依赖的,它依赖于信息、依赖于价值观、依赖于目标选择等等,而且它归属于管理行为的一个分支。我们要选择的“本质”表达可能与它相关,但它仍然不具备足够的深度与解释力。
  
  3.从技术的本质到管理的本质的选择性表达
  
  布莱恩·阿瑟曾经问著名的技术专家文森蒂(Vincenti) ,为什么绝少工程师试图奠定他们领域的理论基础? 得到的回答是“工程师只喜欢那些他们能解决的问题”[4].正如工程师很少试图研究技术的本质,管理学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也很少看到对管理自身的基础方法论的研究成果。
  
  在物理世界,技术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连接与编程,而科学是对现象的揭示、发现与应用的探索。相应的,在人类管理活动及行为现象中,区别于物理世界的技术本质的要素是什么? 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这个要素有形态,便应该归入标准技术的范畴了。这个要素,需要是深刻的、贯穿人类行为现象的、能够反映内在联系的属性和特征的要素,需要对多变的人类行为具有解释力。经过观察与思考,本文选择了一个最为接近这种要求的概念---“价值”.
  
  价值的本质,在哲学上的探讨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用“关系”思维去研究价值,是正确理解价值本质的基本思路,这是百余年价值哲学的历史证明了的一条经验。价值不能脱离人的主体认识,同时它具有功能属性[18].
  
  鉴于“价值”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对“价值”如何进行定义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涉及到笔者后续研究工作的逻辑基石。中西方对于价值研究的历史漫长,落足点也各有不同。对于价值本质的哲学论争已经历了百年之久,并没有得到一个普世公认的被称为“实质”的定义。在此,我们不妨根据管理研究情境的需要对它进行界定,目的在于帮助明确研究的所指。
  
  因为管理是涉及人类欲求对象的思想与行为,这类对象至少对各种情境中的管理行为当事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因此,本文采取对“价值”的存在有关键关联作用的“现象”进行定义的方法,在此做一个归纳性界定。由于本文的研究指向是面向管理的,因而把在本文中谈到的价值称为“管理价值”,它是管理行为中构成管理欲求内涵的因素、因素的特质,及其相互关联而形成的整体性诉求,它包含相关因素及其特质的状态,以及它们与管理诉求相关的可能的关系状态的集合。
  
  这个定义与哲学家普特南“每一事实都含有价值,而我们的每一价值又都含有某些事实”[19]的认识有着内在的呼应。但是,普特南虽然针对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科学与伦理学、法学等价值学说之间,人为设置对立的二分鸿沟的观念进行了批判,但是尚未能在方法论的构建上到达一个可以接纳各种学说的理论形式。本文定义中的“整体性诉求”,指的既不是与事实纠缠在一起,从而受制于经验本身的价值判断( 它可能导致功利主义及成王败寇的局限) ,也不是脱离事实而有的形而上的绝对主张( 它可能导致事实与价值抉择的分离)。它应该被看作是可以进行解析描述,支撑逻辑推断,并服务于诉求抉择以及整体性判断的一个对象。它在解析描述方面应该与事实观察的“实然”相应,而在诉求抉择方面,也须要接纳管理对“应然”的诉求抉择的推理。
  
  这个定义所引出的是一个哲学与管理学共同面对的课题,也是本文题名“管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论导引”所建议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在各种局部的工具理性之上,是不是存在一种可以接纳局部理性的差异,而同时又可以服务于整体价值判断的“整体理性的工具”?管理实践中必须充分关注非整体的“工具价值”,比如单纯地追求绩效、GDP唯上等; 以及“整体价值”,比如社会责任、生存环境的平衡等。那么同时接纳并平衡这两者的方法论工具,应该是一个值得探索乃至予以构建的主题①。
  
  如果我们用价值这个概念为管理下一个定义,则“管理是人类的有意识地追求价值的活动。”这个定义与前述各位学者的定义形式不同,同时与他们的所有定义也不会发生任何冲突,或许可以被视作一种更为具有实质性的表达,它可能为管理研究与观察带来不同的视角与洞察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