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边防部队管理中军人管理心理学的运用分析
【第一章】边防军人心理管理研究绪论
【第二章】军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边防军人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第四章】边防军人当前心理突出问题与因素分析
【第五章】探索解决边防军人心理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边防军人心理问题缓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渐复杂,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压力。而作为我们公安边防部队,是一支驻守在边境地区,保护社会稳定、边境安全的武装力量,它集武装、执法、涉外于一身,每个边防官兵都是军人和警察的双重身份,工作压力更是与日俱增。由于当前边防部队执行任务的特殊性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特别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动荡,延边沿海省份也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恐怖事件、敏感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所处的边境与境内辖区处处都潜在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我们的官兵常年处在自然环境恶劣、对敌斗争形势复杂的最前沿,这种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已经严重影响了边防官兵的心理健康,官兵承受的心理压力从横向看较之一般职业要大得多。
在工作中,边防军人处在各类执法活动的矛盾冲突和利益博奕的风口浪尖上,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深入和广泛,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公安业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执法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细,追究也越来越严。但是,执法过程中的主体,边防军人的精神、身体却要面临随时有被伤害的危险,群体事件处置的危险更大,执法被投诉甚至是恶意投诉也时有发生,致使边防军人内心产生恐惧感,执勤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些边防军人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不良信息的冲击,认为早晚都要离开部队,往往想“前途”、忧“后路”,出现焦虑症状,尤其是在个人婚恋、子女入学入托、家属随军安置、个人转业就业等困境选择时,一旦遇到这些棘手事,就更容易背上心理包袱。当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军人地位下降,甚至一些对待军人不公正的现象,军人及家属的一些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随军家属工作安置质量降低、在家待业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边防军人的心理失衡,影响了心理稳定。
另外还特别是在边防军人个体工作调动、职务调整、战士退伍、士官改选、干部转业等个人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焦虑情绪的出现频率更高,心理上惶惶不安、焦躁心烦。
部分青年官兵心理素质不高,自我调适能力较差,面对一些普遍存在、相对正常的社会现象,比如由于工作经验少、业务能力不高,出现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或是同年入伍的战友、老乡、同学在考学、立功、晋职、担任领导职务等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等等,往往更加表现出失落、沮丧等不良心理反应。
以上种种说明,当前的边防军人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兵的身心健康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如何使官兵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疏导,正确对待和处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边防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及应激能力,对保持部队稳定,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论文的撰写尝试将部队政治教育学、军事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应用于当前公安边防部队的军人心理压力的研究中,通过重点、深入、全面地分析当代边防军人的心理现状,并从各个角度提出思想教育对策,希望边防军人时时刻刻保持思想稳定、精力充沛,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队全面建设中,进一步提高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这是新时期边防部队管理面临的新研究内容,此项研究不仅具有长远的战略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紧迫的现实实践意义。
1.2.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军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一是可以促进军人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军人心理学一般理论为军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军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军人心理科学的发展。自从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创立智力量表以来,智力测验最先在军队大规模地使用,从而促进了智力测验的发展。战场情绪性空间知觉的研究,使心理学家萌生了“心理场”的概念。军人群体心理的研究,促进了群体理论的演变。
工程心理学也是最早在军事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二是可以丰富军事科学理论。军人管理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本质,可以直接丰富军事科学关于人的学说。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相互关系是军事科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在任何战争中,不仅物质力量在起作用,而且精神力量也在起作用。战争是由人进行的,人对战争的态度,人的思想和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武器装备的使用效能,因而也决定着战争胜利的可能性。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人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为军事科学关于人的精神因素的论点提供了科学根据,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军事科学理论。
本论文在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边防部队管理工作实践,系统阐述了当前公安边防部队管理模式中,管理心理学应用的优势,将管理心理学融入到部队管理中,还是个较新的概念,还没有得到我国军方管理高层更广泛地重视和深入推进,公安边防部队在此方面的研究更是起步阶段。因此,本论文对边防部队军人个体、集体、组织和领导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的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和成功经验,提出管理的措施方法,并对下一步边防部队科学管理方式做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探讨,必将推动军人管理心理学在边防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研究应用,成为边防部队管理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到部队日常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辩证运用“教育疏导与监督管理”兼举并进的方法,建立思想工作良性循环链条,激活军人队伍的内在驱动力,为提高部队战斗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在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军人素质,健全军人人格,提升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军人素质是军队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志,部队的管理精髓就是依靠政治建党,以党治军,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多元化复杂化的各种变革,更全面和贴近现实的培养人和塑造人、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下大力气,促进管理成效。社会竞争的加剧,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享乐主义、腐化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滋长,使得军人的心理活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浮躁、烦乱和复杂,心理矛盾和思想冲突更加剧烈,军人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学习和研究军人管理心理学,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当代边防军人的心理现状和表现情况,摸清当代现役军人抑郁、焦虑、浮躁、失落、孤独、烦恼等情绪困扰的症结所在,再顺势利导,就可以摸索出新形势下培养军人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
二是有利于掌握新形势下边防部队带兵规律,进一步增强经常性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当前,边防部队官兵尤其是营以下年轻官兵,大部分是 80 后、90 后,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和自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的活动变化急剧,再加上兵员成分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部分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家庭也比较娇惯,使他们缺乏应对困难生活的承受力,社会经验的缺乏,造成心理应激水平也比较低,心理适应能力也很脆弱,在工作、训练、执勤和生活方方面面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逐年增多。当今边防军人在日常工作训练生活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非常多样化复杂化的,有些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有些是思想方面的问题,有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又交叉混合在一起,这更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只是沿袭以前的传统带兵管理方式,简单粗化,或是只从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上找原因,笼统地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来源于思想上的落后、不积极、不上进、或是品质差、道德水平低,而不注意从心理上针对性地进行疏导,不但解决不了军人的思想问题,还容易使各种不正常的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和郁结,极大影响了军人单兵个体的身心健康,最后积累的还容易激化矛盾,以至于酿成恶劣的不可挽回的事故案件,这样的实例案件近年来也时有发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军人管理心理学在国外称作“军事组织心理学”、“军事管理心理学”或是“军人心理学”,最普遍的翻译为“军人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分支也更加细化,包括军人社会心理学、军人教育心理学、军人思想管理学、军人心理卫生学等,都比较侧重于心理学范畴,其研究起源于军人的心理选拔,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末期,自一战以来,许多国家将心理学研究纳入了部队管理中,在很多新兵入伍时进行的心理测验、官兵日常工作生活心理评定、军纪军规心理、部队战斗力与士气、飞行跳伞训练心理、特种兵员选拔、作战指挥心理干预等军事活动领域与部队高层管理层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心理卫生实验和心理问题研究,也在军事安全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军事组织心理研究机构,出版了许多相关军人心理学的着作书籍,使军人心理学在军事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实践。
(1)德国
自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以来,其心理学研究就首先应用到了军事领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军的一些专设军事机构就利用军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他们发起的战争进行宣传和服务,使当时的军人克服战争恐惧感,激发德军的斗志,消除单兵及群体的厌战情绪。一战失败后,德军在其最高军事指挥部内专门设立了心理学部,除相关专家外,还配备了许多战时军医和记者等一线参战人员,并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实验室,进行战后心理研究与理论研讨。纳粹上台后,德军总参谋部还成立了由试验部、研究部精神进攻部、精神防御部、心理干预部等部门组成的心理学研究小组,专门从事军人心理学在军队个体和群体中的研究和应用,甚至使用战俘进行了各种残酷的灭绝人性的试验。二战后,德国的军人心理学更是在军方和军事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先后出版了《训练时心理过程产生的特点》、《德国心理战》等着作。
(2)英国
英国军人心理学的起源也比较早,在 19 世纪中末期开始出现,其发展与研究受美国的军人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在研究目标、研究课题、研究方式、应用方法等方面和美国也很接近。第一次大战后,英国军队主要对新兵入伍开拓训练、纪律与士气、团队意识、集体从众心理、战争中的精神心理卫生健康和战后积极心理干预治疗等心理学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27 年,英国的军事心理学家---巴尔列特着作的《心理学与军人》
一书,比较全面详细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成果。二战以后及进入 20 世纪以来,英国军人心理学加大了部队实用性方面的研究。首先是在选拔新兵入伍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比较详细的的心理测验方法、调查目录模式和量表;二是对某些特殊情况下,或是个别工作情景条件下军人所承受的心理反映、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进行了实验和研究,尤其是在战争发生时如何对敌人施加有效的精神影响与干扰,怎样有效地运用“心理战”理论和心理渗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比较突出,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 1945年出版的《没有武器的战争:心理战》一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一系列心理战的应用原则、应用方式和干预方法。进入二十世纪中期后,英国军方就十分地重视和吸取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军人心理学研究成果,使军人心理学研究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
(3)美国
美国的军人心理学研究与应用就目前来看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与成功的,它的起源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开启了美国军人心理学的生成。1917 年,美国便成立了 17 个战争心理问题研究委员会,动员了约 500 名心理学家和军事理论家从事军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并将其直接置于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管辖之下,拓展和深化了军人心理学研究领域。研究的主要范围有,新兵的心理测验与挑选,军事上的视觉与听觉问题,军官的心理评定,训练与军纪的心理问题;士气与宣传,飞行的心理问题等。最广泛的研究工作是士兵和军官的战时平时的心理测验。一战,他们分别对 172 万余人进行了测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用于军队团体的心理测验。二战,美国军人心理学注重了战争实践的推动,并提出了“人、环境、武器”相协调的思想,将环境分析纳入了军事效能影响因素内,美国军方动员了所有的美国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和其他研究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人心理学研究,将研究范围渗透到了其全美国的国防系统内,形成了军事工程理论,将研究层次从微观提高到了宏观层面,完成了大约 500 多个不同内容的军人心理学研究项目,从微观的个体心理到中观的集体心理再到宏观的社会大群体进行了统一囊括。与此同时,还动员了 2400 多名心理专家、随军牧师及精神类疾病医生、疏导员等一起投入军人心理问题的防治。美国着名心理学家波林编写的《军人心理学》一书,一经出版立即受到了各国军事领域军事心理学界的重视,使军人心理学更加成熟化,美国将其包含的军事工程理论大量的应用实践于指导美军日常工作、训练、作战和军人管理中,得到了惊人的效果。美国防委员会曾经宣称;“科学军人心理学方法的应用,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1991 年的海湾战争及以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索马里内战、海地及波斯维尼亚、科索沃战争及当今的反恐行动中,美军都进一步深入心理战理论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总结,从过去的注重战术、战役心理的研究目标转移到了战略心理研究,直接为制定战略目标服务,并十分重视人的潜能与价值,将战术中军人的心理变化、人性研究作为提升军人素质与战斗力的基点,从而更加重视了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有关军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军人管理心理学目前分为军事管理学和军事心理学两大范畴,目前还没有良好的融合,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完全没有融入到部队管理的高度上,在各个军种或是军事院校开展的军事管理课程,仍然过多停留在以往的政治教育层面和道德品质方面,结合军人心理学的研究更是起步的比较晚,目前能查阅和搜索到的相关军人心理研究及其研究理论的书面文字的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的 90 年代中后期,根据在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人大报刊资料系列光盘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等以及国家学术级全文数据库检索的结果来看,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至今所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加起来共有 260 余篇。
因此,目前的国内军人管理心理学在研究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科学理论尚未形成系统体系,所以应用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几个部队院校侧重于心理学研究方面,或是照搬美军军人心理学课程,并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我军实际研究讨论该项理论体系,而对于双重身份双重任务的边防军人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更是空白阶段。
从 1996 年开始,军委就已经开始重视我国军队的心理教育问题了,反复强调重视青年官兵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着重提出各级部队领导和政治干部要学习心理学知识,开启了部队管理要在心理学角度上展开的政治需求。
1998 年在京召开的总政心理工作教育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运用心理学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运用管理心理学理论,是增强新时期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999 年总政先后出版了《军人心理学》《官兵心理指南》等,正式把心理学纳入初级指挥院校、专业军种院校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军方形成了几种流派和研究方式,以下主要从我国部队现有的研究流派、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等方面来展开论述我国国内部队当前关于军人心理学问题的研究现状。
(1)研究流派
①经院派。
经院派主要是我国各个军种的军事院校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比如军事院校心理系的教师和辅导员,此外,还有来自于地方上社会上的各类心理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心理咨询师及医学类院校的研究人员等。相对于其他的几种流派而言,经院派的研究人员均接受过系统、规范的专业心理学教育和训练,因此经院派相对的理论色彩比较浓厚,擅长采用严格规范的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实证研究。其研究的方式倾向于照搬使用外军成型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量表、问卷等经过本土化设计改造后应用于国内军人群体的心理测查,目前的研究方式还比较侧重于本土测量工具的开发和使用,结合相关理论模型的构建,同时介入军人心理的某些特殊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这些经院派的研究的总体趋势是将外军的关于军人心理研究的内容本土化,以及将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进行具体化、特殊化--即研究被试仅限于军人。
②实务派。其组成绝大部分是部队机关的政治工作人员, 对于我们边防部队来说,主要是负责组织、人事、教育、训练、党务、宣传等政工方面的机关官兵和部分一线的普通边防军人,此外还有少数社会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特约工作人员。实务派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心理学训练和专业知识, 因此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书本理论为主、日常经验总结为辅的简单方式,针对公安边防官兵实际工作生活中涉及到得心理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的一些总结和归纳,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生活经验提出一些建议或设想。所以这样的研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当前部队官兵心理现象的描述与概括,其研究的层次仅仅停留在现有心理问题的表面,无法深入问题的实质,深层次的探讨心理防御与预警机制。但是实务派的研究主题往往更贴近现实,是公安边防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且关系重大、影响边防部队发展的一些实际难题,因此他们的研究直接反映了当前公安边防部队的实际需要。
(2)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主题。
①军人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此类研究文献约 40 篇左右。军人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是引发军人心理研究的肇始。主要是采用国内外成型量表对军人群体进行测查。比较常见的是运用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量表( 16PF)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等作为测量工具调查军人的人格特征。总体上此类研究停留于现象调查阶段, 局限于对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做出简单的调查和分析,同时将结果与一般人群特质相比较,让人们认识到军人相对于一般人群应该或已经具备较为理想的人格特质。
②军警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此主题是比较符合现有公安性质的部队的,是针对武装警察部队而研究的,侧重于军人的警察身份方面,其心理研究的重点,最初由实务派介入,早期是关于武警素质问题的研究,并未明确提出心理健康问题, 至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才逐步明确心理健康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如主观幸福感、应激状态等, 其研究数量非常有限。总体而言, 现有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揭示作为武装警察心理健康的现状,强调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引起社会和相关方面的关注; 同时对警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提出了部分建议和设想。但相关的研究主要也都是宏观层面的论述和理论探讨,无法落实到个体操作层面,因此缺乏实践意义。
③军警心理压力问题的研究。国内对军警心理研究的特点是数量少, 起步晚。相对国外的研究,国内军警心理压力的研究相关文献约 50 篇, 而最早的研究则是 1996 年。
这类研究可以归为两个方面。
定性研究。关注警察心理压力,对警察心理压力现象的概括较为完整。如在《论警察心理应激与对策》( 张振声, 2002 年) 一文中,作者依据国外研究,提出我国警察的 96 种心理应激源〔9〕; 《警察工作压力及调适》( 陈小波, 2001 年) 详细介绍警察工作压力的几个方面。此外还有如《警察的心理压力与缓解》( 周学军, 2005 年) ,作者采用经验总结法对国内警察心理压力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定量研究。这方面的研究由经院派在从事, 但相关的资料非常的少。目前能查到的仅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警察工作倦怠与 A 型行为、压力源的关系》( 蒋奖等人, 2005年) , 此研究亦非纯粹的心理压力问题, 而是介于职业耗竭和心理压力之间的过渡。
研究采用 Maslach 工作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职业压力指标问卷中的压力源分量表和 A 型行为问卷对来自全国 6 个省份的 252 名警察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 A 型行为和压力源中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角色冲突等是警察工作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工作负荷是情感疲惫最强的预测变量。另一个影响情绪疲惫的是人际关系。影响人性化的因素有角色冲突、工作家庭冲突、工作自主性、角色模糊和 A 型行为。这些研究从经验的角度强调警察目前所承受的严重心理压力, 并对压力源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同时提出了一些压力缓解的建议和方法,但大多缺乏实证的研究基础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