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国际文化贸易竞争力提升探究
【第一章】国内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探析导论
【第二章】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第三章】中国文化贸易的现状
【第四章】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第五章】影响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因素
【第六章】增强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措施
【结语/参考文献】中国文化贸易实力强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导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间的交流越发便利,国与国之间政治交流频繁,商业贸易额不断扩大,出境旅游变得常见,学术交流更加密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都迫切希望不仅要进行货物贸易,更要进行文化交流,让民众对彼此的文化更加熟悉,互相理解,因此产生了对文化贸易发展的强烈需求。
但是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加深,不可避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其中大部分原因是文化观念方面存在冲突。如果两个国家的居民存在隔阂,缺少交流,对彼此的文化不了解,甚至产生误解,那么两国的关系就不会融洽,就会妨碍彼此的共同发展。当前,国际经济还未完全恢复、各种冲突频现,国际环境越发变得不安宁。我国面临与东南亚的南海争端、中日关系恶化、朝鲜半岛核问题、中美之间多方博弈,形势非常紧张。
我国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经济,我们也一直提倡和平发展,强调互重互谅、和谐共存,因此我国特别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文化需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 30 年里,随着人均 GDP 的提升,我国居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开始追求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2014 年我国人均 GDP 达到 7575 美元,据国际经验,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就味着该国进入文化消费的“井喷”阶段。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和经济波动呈现一定的反向运动现象:当经济出现增长放缓甚至低迷衰退时,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减反增,因为人们需要得到心灵的抚慰、压力的释放和希望的重塑。国际文化企业巨头迪斯尼、华纳、百老汇就是诞生于 30 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工业遭受重创的大背景之下。另一个例子就是邻国--韩国,它的文化产业是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崛起,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来弥补制造业的萧条,如今其文化产业链的价值早已超过了汽车业,韩国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认可。
因此,当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潜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正是最佳时机。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采用联合国商品数据库、我国历年统计年鉴,测定中国文化贸易的五大竞争力指标数据,与同期世界前列国家进行数据对比。本文站在迈克尔·波特这位战略巨人的肩膀上,用“钻石模型”分析影响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使得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的应用得以推广。
(2)现实意义:
不难发现,当前国际文化贸易主要集中在几个世界主要国家之间,我国的文化还是徘徊于世界核心文化的边缘,并未成为主流文化。本文通过测定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各项指标,找出阻碍竞争力提升的重点因素,因地制宜地提供应对建议,有利于利用文化产业的辐射效应,带动其他产业蓬勃发展,改变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比重少、文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同时把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播到国外,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文化贸易的相关概念
(1)文化产业的概念
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命名和规定的内涵范围不同,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引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储存以及分配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在内的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①。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本质上具有文化属性,且通常受版权保护。
(2)文化贸易的概念
文化既有实体形式,成为人们的物质财富,同时又寓于无形的精神内涵中,是人类所共享、共有的精神财富。文化贸易同样也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指的是文化产品的国际交易,“无形”指的是文化服务的国际交易。
国内外有众多研究文化贸易的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国内较早研究文化贸易的学者,主要有李怀亮、高洁、周成名等人,他们从产业链角度、意识形态领域、知识产权等方面阐释了文化贸易的概念。
高洁(2005)认为“文化贸易主要是指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周成名(2006)认为,“文化贸易属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服务贸易,它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同时也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属性①。”
本文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贸易所做的定义:以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货物和文化服务)传递文化内容的进出口行为。下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贸易的具体分类:
(3)文化贸易的特点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语言、文字、舞蹈、音乐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文化贸易具有其他贸易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二重属性。一是经济方面,通过对外提供和引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得国民福利增加,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经济总量;二是文化方面,由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包涵了创作者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众在消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创作者的影响,消费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另外,由于文化贸易的驱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一国可以通过分析文化贸易对象看出本国和外国居民在精神领域的兴趣和趋势。以上这些特性是其他贸易所不具备的。
此外,以动漫、影视等核心产品为主的文化产业,具有投入低、能耗小、利润高的优点,成为各大国家竞相发展的朝阳产业。以 2014 年国内外几部高口碑电影为例:
以上说明,文化贸易具有双重性、异质性、外部性、公共性等特点。同时不得不提,文化贸易还包含一种独特的现象--“文化折扣( cultural discount)”.
“文化折扣”由希尔曼·埃格伯特(Seelmann- Eggebert)提出,是指文化产品对于那些对这种文化比较熟悉的人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人则没有较多吸引力,反而在接受的过程中其价值得到贬损,就像被打了折扣。这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消费者在接受不属于自己文化范围内的产品时,由于不符合自己一贯的审美而降低兴趣,对其评价不真实。比如中国的古装剧、武侠剧等出口欧美几乎没有收视率。而欧美的一些电视剧由于“性感”部分太多,而未被引入中国电视台里,仅在网络上供少部分年轻人观看。
1.2.2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1)国际竞争力概念的渊源
竞争是个既古老又新潮的话题。上世纪 60 年代,博拉萨最早提出“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认为一国出口商品在国际上销售能力越强,该国竞争力越大。然后从 80年代开始,学术界广泛开展“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
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就无从谈竞争力。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H-O 理论,新贸易理论都可以为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提供基石。
(2)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目前世界上有三大学派:一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提出的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该理论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设计了包含 244 项计量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结果和前途角度出发,对各国的竞争力进行了测评。该机构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各国进行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①。
二是美国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在其着作《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Nations》中,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既是基于国家的理论也是基于企业理论,波特认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产业竞争优势,把要素、需求、企业竞争战略、相关产业、政府和机遇这六要素放在一个钻石模型中,解释了为何有些国家在某些方面具有并保持着比较优势;三是钱德勒和普拉哈德等学者基于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②。
美国的高新电子产业、日本的动漫产业、瑞士的制表产业、意大利的时装、法国的化妆品、德国的精密工业等,这些国家的优势行业在全球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行业的口碑为自己的国家在国际上赋予了受人尊敬的地位,树立了行业标准。这些产业的背后都包涵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对事物的哲学认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受欢迎,越表明其他国家对它们所蕴含的理念的认可。这些例子体现了从产品的竞争力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整个产业链都为该产品成为世界顶尖产品贡献力量,每个环节都称得上是世界领先,进而整个行业,整个产业链具有了国际竞争力,最终形成国家竞争力,该产业也就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片。
我国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竞争力的领域,大多借鉴国外理论,在“钻石模型”基础上进行研究,一是建立国内产业竞争力分析指标,二是分析某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权威、最超前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于 1996 年,由赵彦云教授领导。对于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测评,IMD 提出以 2000 万人口为届,依旧人口数量,把全球的国家划分成两个竞争力评价小组。但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心认为,不应该以人口数量来简单划分,而应该以国家内部区域为划分依旧,进行测评对比。
本文总结的“国际竞争力”是指在国际整体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一国所拥有的或者潜在具有的,能够持续创造财富与价值,不断增加国民财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平衡稳定发展,同时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能力。
1.2.3 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由于文化贸易具有双重性、异质性、外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单独总结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概念,而不是直接套用一般货物贸易国际竞争力概念。结合上文对国际竞争力概念的总结,本文对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概念阐述为:在国际整体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一国所拥有的或者潜在具有的,能够持续创造财富与价值,不断增加国民财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平衡稳定发展,同时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号召力的能力。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三个概念进行阐述,对文化贸易理论和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综述,然后分析我国文化贸易的现状,并且运用指数测评法对比欧、美、日等其他经济体,测出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情况,然后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解析影响文化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3.2 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由于文化贸易的有些软性指标不好量化,所以本文适当采取定性分析。
本文使用测定竞争力的 5 大指标,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这四个主要的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对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实际情况有了清晰认识。
2.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本文将文化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文化贸易现状,加上国内外商业案例,探讨出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创新点
(1)方法上的创新:本文的数据采用联合国及我国的文化贸易数据为计算依据,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和计算分析方法等,根据各方法的侧重不同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内容上的创新: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引入“钻石模型”分析影响我国文化贸易提升的因素,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1.4.2 不足
文化贸易属于交叉学科,在国内外都是比较新的领域,尚未形成独立一体的知识体系。
一是各国对文化产业定义和产品分类不同,统计标准也不同,数据不好匹配,得出的数据可能会有误差。二是文化贸易统计数据大都滞后 3 年,业界对文化服务贸易的统计资料也严重缺乏,很多数据难以量化计算;三是由于作者自身能力所限,研究深度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