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项目管理硕士论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10 共2896字

  第二章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本章对利率市场化相关理论,包括金融自由化理论、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以及金融约束论,进行阐述,并结合近期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基准利率方面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2.1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理论
  
  2.1.1金融自由化理论

  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一些先进的西方经济学家约翰?G ?格利(1960)、雷蒙德?切?戈德史密斯(1969)、罗纳德?麦金农(1973)、爱德华.S ?肖(1973)、等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欠发达性”出发,以该时期的金融动荡为背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其金融的综合干预等行为大肆反对。在此背景下,“金融自由化”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该理论主张取消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改革相关金融制度等“金融自由化”措施,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最终达到剌激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该理论中,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自由化、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化等方面。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学家马克威尔?弗莱(1988)、罗纳德?麦金农(1993)等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金融自由化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该理论是对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二次革命,提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是必须遵守一定的先后顺序的,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的改革,必能够保证该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健。

  金融自由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经济与金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异议和实践指导意义,该理论的提出与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全球金融发展。然而金融自由化具有二重性,虽然它促进了金融的发展,但是增加了金融脆弱性,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破坏程度更严重。

  总而言之,金融自由化理论及后续一系列研究为金融研究以及各国的金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1.2金融约束论

  金融约束论指“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可以促进金融业更快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其隐含的前提是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业,或者说政府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它是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与金融自由化理论屡屡发生冲突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检讨后提出的。Stiglitz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理论,对这些冲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应采取间接控制机制” ,对政府监管行为的范围和标准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Hellman、Murdock、Stiglitz (1997)在《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中对金融约束理论的框架进行分析,将“政府通过一系列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以达到既防止金融压抑的危害又能促使银行主动规避风险的目的” ,作为其相关理论的核心内容。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管制直接竞争,这三种行为都是政府为达到影响金融部门、生产部门等分配而采取的金融政策。

  政府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资金的分配,调动社会民众、大中型企业、单位及金融机构储蓄及投资的热情;政府应该在金融约束中发挥更多职能,并不断出台一些政策法规用以提高金融机构开拓新的市场的积极性,并以此促进金融的改革。

  此外,金融约束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合理性在金融约束论中从不同方面得到论证。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这些金融约束政策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使之成效甚微甚至扭曲它的初始意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金融抑制或金融压制。政府要想保证金融约束政策达到最佳成效、银行和企业的行为符合市场要求,就必须具备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较低通货膨胀率、正的实际利率、政府对企业和银行的经营不干涉或有很少的干预等前提条件。

  2. 2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现状

  除了以上两种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学术界还有很多学者从利率市场化相关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

  2. 2.1国外研究现状

  Pierre-Richard Agenor 和 Joshua Aizemnan(1998)分析了一个国家的银行放开利率管制对其国民整体福利带来的影响,从国内银行、生产者、储蓄者角度构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决定一国银行业是否放开利率管制的关键是国际利率与这个国家国内利率上限。如果国际利率低于国内利率上限,生产者由于恶意通过较低的贷款利率获取资金,从而降低财务成本,减少了高利率情况下的投机行为,从而提高经济收益;对于储蓄者而言,直接收益虽有所下降,但由于生产者盈利增加,通过工资收入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弥补;同时放开银行业利率管制降低了由于高利率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产生的损失,国内银行通过与外资银行的同业竞争使融资成本、监管成本降低,从而增加净收益。因此当国际利率水平低于国内利率时,国民福利的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Wooldri(ige(2001)对基准利率的选择进行研究,指出政府债券经常被作为基准利率使用,市场投资者心目中互换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的地位也得到提高。

  Dunne等(2002)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欧元运行后的基准利率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就是考察各种利率的基准性。

  Feyzioglu(2009)等针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导致市场存贷款利率的上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有所提高。

  Lardy (2012)则认为我国对利率的管制不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虽然它为商业银行经营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但是不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局。

  2. 2. 2国内研究现状

  近期,国内学者也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不同角度幵展研究。

  代军勋(2006)以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来为例,重点讲述了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屮产生的影响,并对我国利率改革历程加以分析,同时分析了利率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联系,最终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龙琼华、伍海华(2009)通过实证,得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依赖数量传导渠道,利率传导渠道效应不显着,完全无法与数量传导渠道相比较的结论。

  郑冰(2011)选取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指标对2000-2009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力度不足的结论。

  高山,黄杨,王超(2011)采用银行隔夜同业拆借利率(2002-2010年)的银行数据,依据时间顺序及长短期限展开了深入分析,最终得出央行通过市场化的利率传导货币政策的渠道还没有正式出现的研究结果。

  黄泽华(2011)以1998-2008年月度数据的详细分析,提出SHIBOR虽然被认为是准市场利率,但并不是对所有经济变量的影响都相同,对少数变量影响程度还不够,但对实体经济影响比较明显。

  刘东庆(2012)在《浅论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中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建议。

  万筌等(2012)则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比较与借鉴》中强调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制度环境和制度建设。指出我国金融机构的当前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要实现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迫切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保障,特别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曹凤岐(2014)将我国SHIBOR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相比较,得出SHIBOR尚存在结构性的缺陷,不利于市场化利率体系的建设的结论。

  2. 2. 3小结

  综上所述,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来源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并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就基准利率的基准性、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到我国,诸多学者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各种相关利率的传导有效性进行研究,得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利率传导、基准利率构建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的结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